•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艺术疗法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艺术疗法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时间:2020-05-08 05:23: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以艺术和心理相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者为中心,通过化身于角色世界的“复演”,帮助他们清除心中淤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冲突,通过艺术的手段调整大学生的认知,重组自己的心理经验,以积极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态度认识生活的本质和自我的生命意义。笔者认为,构建以藝术与心理相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关键词】艺术 心理教育 课程

    本文为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BZ27)。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其心理的健康状况无疑对我国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是服务于大学生最广泛、最直接的方式,它的学科适应性很广,对塑造高素质的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许多大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心理学的重要性相比,反差很大,很多学生都是“怀着希望来,带着失望走”。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而艺术作为一种潜意识的符号语言,是唯一可以用符号开放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意志与情感,实现人与人之间符号交流的途径;人类还是唯一能够运用符号积累知识经验,并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符号的意义来医治灵魂的动物。黑格尔曾说:“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的勾当,而是要把精神从有限世界的内容和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使绝对真理显现和寄托于感性现象,总之,要展现真理。”[1]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艺术融入其中可以解决心理教育课程效用的困境。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困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传播心理理论知识、解答心理困惑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结合实际,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却令人堪忧。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单一的课程化和知识化的模式,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只采用简单生硬的课堂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除了传授心理学知识外,学生对出现了问题如何去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却一无所知。介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禁锢,直接影响了这项事业的普及与深入。总结这些现象,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现象、观念意识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那么,以人为本教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总结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这一理念。课堂教学单纯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形式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育重矫治,缺发展

    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其所承担的教育职能,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坚持和侧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取向。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工作实践而言,仍普遍存在着注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能力的积极关注与主动培养。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国外心理咨询的引入,在其发展初期主要侧重于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的预防、减少和解决,加之当前媒体的宣传,致使人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及心理潜能的开发与指导,使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3.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方式有多种,既有带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显性教育方式,也有潜在的教育因素,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感知、认同、欣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的隐性教育方式,[3]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并在整个运行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运行方式而言,偏重于显性教育方式而对隐性教育方式有所忽略,而隐性教育方式作为显性教育方式的重要补充,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与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应坚持显、隐结合的教育方式发展。

    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艺术是人类发展史中历史最悠久和分布最广泛的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艺术的本质特点是直接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服务。人类对艺术在心理调节中的作用早在远古时就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传说中的远古部落朱襄氏命臣子创造出五弦瑟,用来引导阴气,调和阴阳,安定众生;而另一个叫陶唐氏的部落的所在地则阴气过剩,水道壅塞,阳气阻塞不通,百姓精神抑郁,气血不畅,筋骨瑟缩不达,所以百姓又创造出舞蹈以宣泄疏导。由此可见,将艺术应用于心理调节早在远古时就有,但是真正将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应用于心理学中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艺术疗法”(Art Therapy)的概念。在她的推动下,艺术疗法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1969年美国成立了艺术疗法协会,把艺术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此后艺术疗法迅速延伸到各个发达国家。[4]关于艺术疗法的具体定义众说纷纭,但总结起来,艺术疗法与所有谈话疗法相比,艺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1)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表达、发泄与调节;(2)有助于感、知觉的发展和统合;(3)有助于器官和肢体功能的恢复;(4)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5)有助于人际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融合。[5]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艺术疗法也受到关注,但是我国的艺术疗法研究尚处于引进、移植、消化阶段,大多数研究者只是照搬西方的研究模式:一是简单地复制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房树人心理治疗;二是主要强调艺术视角的心理治疗,而忽视人的本身个性,或从人的心理本身出发的艺术治疗;三是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治疗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对大学生影响至深的教育手段,将艺术疗法作为一种课程设计,将艺术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使艺术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的一种手段。

    基于艺术疗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1.强调“问题导向”教学内容设置,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为本位,深刻把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某种恰当的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艺术疗法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适宜的载体。以艺术疗法为视角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艺术或创造艺术的过程中,内心的情绪、情感得到宣泄、升华,从而达到塑造心理健康的目的。艺术是一种情绪化的语言,它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正如《礼记·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高雅的音乐、鲜明的色彩、优美的舞蹈首先触动的是人的情绪、情感,而不是认知层面。可以说,其情绪、情感的力量是本能的和无比强大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在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病例中,常常可以看到患者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左右而不能自制,此时,他们并非不知道何为合理行为,而是无法逃脱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强大力量的控制,奇怪的是,当事人还往往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这种内心的恐惧、烦恼,从而出现述情障碍。艺术正好为患者表达这种“不可不言而无法言说”的东西提供了一种途径和方法。

    2.重视显、隐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提升个人自信心和社会价值为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以问题导向来设置课程内容,但并不强调单纯地解决学生中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通过歌唱、绘画、心理剧、心理运动、交朋友等艺术活动呈现问题或演绎这些问题,并通过该活动潜在地引导人们建构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从而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成长起来,而新的情绪、情感就会从新的活动中产生。这种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显性呈现与艺术操作的隐性引导,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自信的提升与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

    3.突出操作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的实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艺术疗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坚持通俗化、普及化授课方式的前提下,在授课过程中,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的自身问题进行案例式的分析,采用艺术活动这种操作性行为,通过学生在艺术创作或欣赏艺术的活动中,使自己置身于案例中,通过角色的“复演”釋放自己的情绪,达到情绪的平衡。比如:在解决学生恋爱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时,让学生欣赏《爱情浅尝辄止》《爱情的牙齿》等歌曲,歌唱王菲的歌曲《红豆》《执迷不悟》等,使学生在欣赏、歌唱的过程中理解爱情的真谛,平抚因失恋、单恋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团体辅导,歌唱《我们都是一家人》,边唱边舞蹈《幸福歌》,使学生在集体的合唱与舞蹈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学生间的联系,同时也使学生在歌唱和舞蹈的过程中抒发个人的情感,培养和谐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第335页。

    [2]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3]李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4]N,Remotigue-Ano,“The hidden agenda of story-making therapy,”La Am J Psychother,no.34(Feb.1980):P261-268.

    [5]《Psychother》1980年第34卷第2期,第261-268页。

    [6]邱鸿钟:《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5-6页。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学工部 陕西西安

    相关热词搜索: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视角疗法思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