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探析“孔子学院”的文化外交功能

    探析“孔子学院”的文化外交功能

    时间:2020-06-06 05:21: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近年来,各国通过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公关活动,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优化国家的国际形象。中国也积极利用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发挥加快文化传播、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化解“中国威胁论”等方面的文化外交功能。但仍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从而使孔子学院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外交作用。

    关键词: 孔子学院 文化外交 问题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但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是积淀深厚的本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的孔子学院,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以传授汉语、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汉语文化传播的现状,进而探析其在文化交流中所显现的文化外交功能,并关注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文化外交的价值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外交是一种政治行为,文化和外交结合即产生了一种新的外交手段——文化外交。它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外交方式。它的价值在于:

    1.通过文化表现形式开展公关活动。即一国在他国或者说在海外建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文化交流,促进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使之具有共同的理念,促进其政治、经济的和谐交流和合作发展。

    2.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文化多元化交流发展的今天,本国文化能否占据世界文化主角的地位,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斯·摩根索曾说过,与军事、经济等因素相比,文化因素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的、更稳定的战略效果。这一点美国理解得很透彻,它在国外设立“美国之家”,兴办美国大学,以各种形式在他国培养“亲美派”和“知美派”,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来传播西方思想,它不仅仅影响着发展中民族国家文化的独立性,同时,更影响着拥有古老文明的欧洲国家。

    3.优化国家的国际形象。向世界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所展开的外交活动,是一种和平的、自然的方式。通过外交活动传递本国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将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外交效果,从而建构起国际认同的国际形象。

    二、孔子学院的建立及其文化外交功能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世界所公认。设立孔子学院正是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品牌,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华语言文化的了解。早在1987年,我国教育部就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旨在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2004年11月我国在国外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今首尔)创立,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开展多元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

    短短几年时间,世界几大洲孔子学院迅速发展。2009年12月,我国召开的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向全世界宣告:我国目前已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目前还有50个国家的160教育机构提出申办孔子学院[2]。孔子学院向各国朋友推广汉语,并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这不仅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孔子学院还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坚实而多彩的文化桥梁。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说过,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可以看出,文化是软实力的前提及核心。由此,折射出文化外交的重要性。海外孔子学院依赖于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也为中国文化外交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它的独特功能如下: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汉语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由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孕育而成。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如中国戏曲、书法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流传至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艰难。同时,在满足国外民众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氛围中,也增强了海外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9月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汉语推广热全球》一文指出:“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3]汉堡孔子学院院长康易清曾说过,孔子学院能架起沟通中德文化之间的桥梁,不仅传授中国文化,而且促进中德之间的对话。所以说,孔子学院既是学习汉语、扩大汉语传播的实训基地,又是各国朋友了解中国悠久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桥梁,而且使中国的声望和地位伴随着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在国际影响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3.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兴建,我国需要输出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以及在编写汉语教材及教学等方面形成相关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使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增长点。此外,世界“汉语热”的升温,还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使中国与之进行经贸、文化等交流和合作中,增强了彼此的信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4.化解“中国威胁论”。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中国大国崛起的影像。但这并不构成“中国威胁”,而是我国一种不再压抑、恢复常态的面貌。同时,选择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以这种柔性传播方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现实实践。它不仅以一种温和的、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影响世界,而且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民族永远与人和平、和善相处的宗旨。

    三、“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世界性的“中国热”迅速升温催生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全球的“汉语热”,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4]。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世界性的“中国热”显示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但中国政府必须警惕西方国家将这一现象鼓吹为中国的“软实力威胁”。约瑟夫·奈于2005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强调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并呼吁美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他警告美国政府,若再忽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则将是“愚蠢”的[5]。有人曾预言:中文将在十年内取代英文,成为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用语。这些言论都肆意夸大中国的影响力,以强化其所谓“中国威胁论”。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也使国外一些媒体宣称:孔子学院是“文化入侵”的一种手段[6]。

    因此,中国在进行文化外交时,要扬长避短,认识到我国文化外交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文化交流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外交也仍亟需完善。尤其对于文化传播要注意与本地文化融合。就孔子学院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而言,即是让世界感悟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让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为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打开新的窗口。正如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指出的,文化的融合在根本上是一种承认的政治。要达到文化的多元融合,需要建立一个重要认同: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平等的价值。这不能单纯是一种假设、判断、意愿,它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考察这一认同的有效性,从而承认文化的多样和平等。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秀,也不需要把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7]。只有这样,不同文化才有可能在不断交流和影响中获得“和”与发展的机会,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来自我国的政府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所在国地方政府、民间力量的合作与资金投入,使其尽快地为当地社会所认可、接受并融入其中,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循环的发展态势。这样可从一定程度上平息某些媒体“文化入侵”的看法,以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

    其次,中外文化交流的与日俱增,给我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了契机,但我国文化外交现状还处于“入超”阶段,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稀缺。虽然孔子乃至孔子学院作为我国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品牌,但其发展现状不宜盲目乐观。必须认识到:除中国人外,全球学习汉语的人不足1亿人,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人已达4.5亿,且全球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记录。长此下去,汉语将有可能在信息社会失去“话语权”[8],这将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因此,中国必须寻找更多的文化符号走向海外。否则,文化外交的方式将过于单一,致使未来在文化大融合或文化角逐的进程中只能扮演配角。

    再次,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外汉语教师的短缺问题,尤其是适合于所在地域的汉语教学老师的缺乏,这无疑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材匮乏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家汉办为各地孔子学院专门定做的名为《长城汉语》的汉语教材,有英语、俄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版本。但如何编译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以适应各地本土教学中不同程度学习者的需要仍是一个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应对孔子学院进行师资的跨文化培训,使汉语老师了解当地文化。一方面,让教师了解文化的差异性,意识到面对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会让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让教师在异地文化背景下有一种自我调整的能力,更多地与当地学生沟通,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及融合。另外,开发适宜于各个所在国的中文教材,对于我国语言文化传播机构来说,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最后,由于地理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世界各国仍有许多人并不能亲自来到设在各地的孔子学堂和孔子学院接触中华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不受地域、时空限制这一特征,发展孔子学院的远程教育。目前,许多中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美国名校公开课,在家里当“留学生”。美国人即通过这种课程网络教学的形式,向外输出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可见,我们应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孔子学院的网络教育,传播汉语,推广中华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从而强化其文化外交之功能。

    四、结语

    当今时代,以文化为媒介的国际文化交往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外交在各国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孔子学院这一特殊的海外教育机构建立,不仅使中国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而且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外交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因此,完善孔子学院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外交、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第四届孔子大会开幕集思广益探多元发展[EB/OL].[2009-12-11].cn/hwjy/news/2009/12-11/2014151.shtml.

    [3]4000万洋人学汉语 媒体解读孔子学院独特影响力[EB/OL].[2007-03-20]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20/content_5870846.htm.

    [4]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J].瞭望新闻周刊,2007,(11):96-97.

    [5]澳大利亚亚洲问题专家:中印日软实力谁占上风[EB/OL].[2006-05-2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 05/20/content_4574572.htm.

    [6]陈曦.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对外传播,2009,(9):14-15.

    [7][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陈燕谷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22-331.

    [8]孔子学院为世界讲述中国[N].环球时报,2008-01-18.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探析外交功能学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