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基于国内与国际经验的核心素养遴选依据

    基于国内与国际经验的核心素养遴选依据

    时间:2020-06-14 05:17: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近年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随着世界各国(地区)或组织核心素养体系的制定,《中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正式颁布。它以“立德树人”为确立核心素养体系的政策导向,以国际经验为选择核心素养的参考,以立足国情为厘定核心素养的依据,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确定核心素养的根本。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向;参考;依据;根本

    201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具体内容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国际理解、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技术运用、问题解决、劳动意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自我管理、健全人格、珍爱生命、信息意识、勤于反思、乐学善学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依据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解读,其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我国学生发展六大素养来看,可见“素养”一词,并不等于单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概念,而是知识、技能、态度等与个体特质在相关工作领域彼此作用的结果,体现为可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体经验的整合。而核心素养,毋庸置疑,必然是学生发展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那么,如何确定和选择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哪些标准和准则来遴选核心素养呢?本文主要从国内国际背景、政策现状、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来确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立德树人”——确立核心素养体系的导向

    2014年3月,教育部发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根本价值。这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这一指标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对于当前的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向。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的教育观念,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把握教育“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并以此为导向选择学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对于扭转当前教育不当观念、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回归教育“育人”本质。

    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看,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是教育学生应“立”的德,而我们要“树”的是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意识的人。

    二、国际经验——选择核心素养的参考

    虽然我国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提出了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本文简介OECD、欧盟与美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其他国家详见表1)。

    OECD(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核心素养框架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完整的人,同时注重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和“能自主地行动”三个类别,其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图1)。

    欧盟以追求终身学习为价值取向提出了八大素养——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并且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

    美国核心素养框架主要指向的是在以后工作及生活中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智能,为其适应以后社会发展做准备。基于此,美国P21项目提出了完备的“21世纪学习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组成——核心学科与21世纪主题、 21世纪技能,并设立一系列的支持系统来保障“21世纪学习框架”的实施,包括“21世纪标准”“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评价”“21世纪课程与教学”“21世纪专业发展” 与 “21世纪学习环境”相互联合的五个方面。

    此外,UNESCO、日本、新加坡、新西兰、芬兰等国家、地区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现状和需要的核心素养框架。

    从这些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取为世界各国一致重视的素养指标作为参考,并结合我国实际需要厘定我国的核心素养。那么,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人们所需的核心素养达成了哪些共识?荷兰学者沃格特等人在对世界上著名的八个核心素养框架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后,得出以下结论: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是:交往、协作,信息通信技术素養,社会和(或)文化技能、公民素养;大多数框架倡导的核心素养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性(见下页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研制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基本上与各国所厘定的框架一致:社会责任强调了人对自我、他人应具有的规范,也突出了人对社会、自然所应有的责任和意识;信息意识反映了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人文基础、理性思维强调了人应具有的文化技能;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则凸显了公民素养,这些都是世界各国所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往强调得不够。“社会责任”这一指标在我国的核心素养中更多地解读为人对于自我及他人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及对自然社会的服务和公民意识,而对于协作、交往能力基本没有表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协作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不可轻易忽略。此外,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的核心素养过于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两个指标上。

    三、立足国情——厘定核心素养的依据

    要厘定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外丰富的及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只能作为外部的参考,不可全盘吸收,最终还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教育实践来定,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我国教育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批判质疑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身体素质滑坡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国实行已久的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解读与具体化,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综合素养,它的提出让素质教育有了可操作的内容与载体。针对于此,合理遴选和界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显得极为重要。

    从我国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除了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或组织所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外,其他一些方面则主要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来选择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素养,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学生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且创新能力较弱的教育现状提出的。强调重视学生的劳动意识,加强实践活动锻炼;强调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使知识活学活用。

    针对当前教育重智轻育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责任担当。倡导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促进其道德水平及素质提升;倡导培育具有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人,以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心胸来看待世界多元文化。

    同样,在我国当前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知识授受的方式依然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缺乏思考、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对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健康生活和自主发展的素养,引导学生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综合来看,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对应,并且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治学、修身、济世相呼应,体现了我国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确定核心素养的根本

    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各项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向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初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人的能力、兴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教育层面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要促进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靈魂、核心和目标,核心素养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完善,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回答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

    (一)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的是学习者本位的教育,而不是以学科或社会为本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注重人自身的不断完善,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体正是指向学生个人,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与生活中所必备的行为品质和关键能力所遴选的具体指标。

    (二)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整体发展

    核心素养不只是强调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因为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单一的学科知识;是综合性的,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文化基础,旨在使学生掌握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指向学生的自主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认识和发现自我的价值;“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是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公民素质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中的交往合作所必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3] 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8(4):3-8.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热词搜索:遴选素养核心经验国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