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2022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全文完整)

    2022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全文完整)

    时间:2022-09-27 19:3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全文完整)

    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6篇

    【篇1】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

    神奇的中国空间站作文


      2020年5月18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那是因为在月球旁边,我们中国建造了银河系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空间站。而这个设计却是由我一手操办而成。
      这个空间站的材料选用了太阳系中的黑子、星球爆炸的碎片和显微化水,非常坚固、美观。
      空间站里面有指挥台,透过显微化玻璃看银河系,一切都似乎近在咫尺。这里面还有一个培养室,培养出了许多花草树木,现在正在培养参天大树。这里不只有植物,还有动物。里面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还有朱?、孔雀,他们都在这里面健康成长。
      在培养室旁边,是接待室,迎接着每一架航天飞机和每一位宇航员。也许有人会问:在里面长期居住,食物能供上吗?不用担心,我们这个空间站中,有一个提取水分的实验室,从太阳系中提取各种对人类身体有好处的水,辛、酸、苦、辣味都有。而食物,则通过植物提取,进行加工,可口的食物就会出现在你眼前。你再也不用替食物长时间存放会坏、会变味而担心了!
      这个空间站不只设备齐全,功能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它可以监督地球上的一切。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它会用最快的速度将信号发给当地政府,也会把照片传回地球,还会派机器人来到这里进行教育。如果哪里发生爆炸、地震等各类危险事件,它也会纪录下来。同时,它也具有警惕、预报的功能,向人们预报地震情况。
      在2000年以后,地球有可能失去磁场,人类将有可能无法生存。到那时,它会像人类报告最新消息,告诉人们各个星球的情况,也会研究出大量氧气,供人们在其它星球生活上亿年。它还会去研究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每天发出一个航天飞机去侦探。还有让你随时进入地球或空间站的专用快速航天飞机。它里面还有许多方便人们的机器: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穿梭银河系的飞机……
      它的功能真是太多了!
      现在,这个消息覆盖了整个银河系。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来吃可口大餐,来饮神奇之水,来长期居住。而且,连外星人也来参观,享受人类的生活,互相交谈。那里已是人山人海,要是想来就要抓紧时间呀!
      我呢,作为这个空间站的总设计师、主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我坐在实验室中,继续进行研究。
      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只会造出一个小小的空间站,也许还有可能造出一个更大、更完美的空间站。那么现在,就请我们共同伸出勤劳之手,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去建造美好的未来!

    【篇2】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

    神奇的中国空间站-900字作文

    2020年5月18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那是因为在月球旁边,我们中国建造了银河系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空间站。而这个设计却是由我一手操办而成。

    这个空间站的材料选用了太阳系中的黑子、星球爆炸的碎片和显微化水,非常坚固、美观。

    空间站里面有指挥台,透过显微化玻璃看银河系,一切都似乎近在咫尺。这里面还有一个培养室,培养出了许多花草树木,现在正在培养参天大树。这里不只有植物,还有动物。里面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还有朱鹮、孔雀,他们都在这里面健康成长。

    在培养室旁边,是接待室,迎接着每一架航天飞机和每一位宇航员。也许有人会问:在里面长期居住,食物能供上吗?不用担心,我们这个空间站中,有一个提取水分的实验室,从太阳系中提取各种对人类身体有好处的水,辛、酸、苦、辣味都有。而食物,则通过植物提取,进行加工,可口的食物就会出现在你眼前。你再也不用替食物长时间存放会坏、会变味而担心了!

    这个空间站不只设备齐全,功能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它可以监督地球上的一切。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它会用最快的速度将信号发给当地政府,也会把照片传回地球,还会派机器人来到这里进行教育。如果哪里发生爆炸、地震等各类危险事件,它也会纪录下来。同时,它也具有警惕、预报的功能,向人们预报地震情况。

    在2000年以后,地球有可能失去磁场,人类将有可能无法生存。到那时,它会像人类报告最新消息,告诉人们各个星球的情况,也会研究出大量氧气,供人们在其它星球生活上亿年。它还会去研究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每天发出一个航天飞机去侦探。还有让你随时进入地球或空间站的专用快速航天飞机。它里面还有许多方便人们的机器: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穿梭银河系的飞机……

    它的功能真是太多了!

    现在,这个消息覆盖了整个银河系。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来吃可口大餐,来饮神奇之水,来长期居住。而且,连外星人也来参观,享受人类的生活,互相交谈。那里已是人山人海,要是想来就要抓紧时间呀!

    我呢,作为这个空间站的总设计师、主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我坐在实验室中,继续进行研究。

    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只会造出一个小小的空间站,也许还有可能造出一个更大、更完美的空间站。那么现在,就请我们共同伸出勤劳之手,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去建造美好的未来!

    【篇3】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

    吃在空间站
    作者:
    来源:《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9年第03期

            吃什么有要求

            你知道吗?由于太空的特殊环境,航天员的身体也会受到各种影响,比如钙的流失等。因此航天员食品有特定要求: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充足的钙,少渣、易消化,少产生气体。想一想,如果航天员吃了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不停放屁,那密闭的空间站里的气味儿……

            味道差点儿

            最早的航天食品只是为了解决航天员的“温饱问题”,有三种:第一种是苹果浆、菜泥一类的糊状食品,它们被压到铝制牙膏壳内,吃时像挤牙膏似的,将它们挤压到口中;第二种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将食物压成一小块儿,一口可以吃一块儿;第三种是复水食品,吃时需加水软化。不过,这三种食品实在谈不上好吃。

            花样增多了

            后来,航天食品达到了“小康水平”,主要是大大增加了航天食品的花样和品种。航天员的菜单上列有80种食品和饮料。同时,食品的包装也做了改进,例如将复水食品的包装上加了一个进水口,方便加入热水。

            享受美味大餐

            现在,航天食品达到了“享受水平”,空间站中安装了更为适用的“太空厨房”,菜单上的食品保证一周内不重样,航天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点菜。比如在天宫空间站,你可以吃上可口的八宝饭,它不仅风味独特、色泽艳丽,其中的莲子、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在太空学吃饭

            升级装备:特制磁性太空餐桌,能吸住叉、勺、碗、盘等餐具。

            准蚤动作:吃饭前,航天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

            正式开餐:夹饭、夹菜要果断,不要在碗里乱拨,以免饭菜飘走;饭菜夹住后,张嘴、闭嘴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在太空吃饭不能边吃边说,否则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飄在餐厅,航天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篇4】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

    揭秘中国空间站
    作者:余建斌 刘诗瑶
    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9期

            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戰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而且,通过太空维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也可以扩展其规模。

            整体呈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篇5】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CAST空间技术论坛

    【摘 要】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

    【期刊名称】《国际太空》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7页(P20-26)

    【作 者】CAST空间技术论坛

    【作者单位】CAST空间技术论坛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工业技术

    中 国 载 人 空 载人航天技术 已 成 为衡量一 个 国 家经 济 、 中国载人空 间站 工程研制 工作正式启 动 。

    中国 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所 属航天 员系统 负责选 拔 训练航天 员乘组 ;

    空 间实验室 系统负责研制天 宫 -2 空 间实验室 , 为空 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 ;

    空 间 站 系统 负责研制核心舱 、 实验舱 I 和 实验舱 II, 三 舱组合建成空 间站 。

    各舱段分 别 由长征 -58 运载火 箭系统发射入轨 ;

    载人飞船 系统与长 征 -2F运载火 箭系统实现载人 天地往返 ;

    货运飞船 系统与长征 -7 运载火 箭 系统用 于 对 空 间站 实施货运补给 ;

    酒泉发 射场 系统 负责用长征 -2F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和 天 宫 -2空 间实验室 ;

    海南 发射场 系统负责用长征 一 7运载火箭发射货运飞船 以及长征 -5B运载火箭发射 空间站舱段。

    测控通信系统负责完成所有飞行器 、 运 载火箭各飞行阶段的跟踪、 测量 、 控制和通信 ;

    回收 着陆场系统负责搜救航天 员并回收载人飞船返 回舱 :
    空间应用系统负责开展空 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试验。

    空 间站工程还将开展航天 医学 、 航天器技术试验及特殊 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试验。中国空 间站基本构型 为T 字形 , 由3 个22 吨级舱 段组成 , 核心舱居 中, 实验舱 I 和实验舱 I1分 别连接 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前向、 径向 ( 对地 ) 两个对接 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 ;

    后端设后 向对接 口 , 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 口 。

    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 员出 舱 ,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 、 补给 、 出舱 和科学实验 。

    在该空 间站运营阶段 , 还将发射第2 个 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

    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 , 并具 010 年 ,备进一步的舱段扩展能力。中国空 间站将采 用再生式生保 系统 , 按长期载3 人状态设计 ;

    每半年 由载人飞船实施人 员轮换 ;

    由货 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 , 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 的上行运输 。在 空 间站 建 造 和 运 行 期 间 ,.可 得 到 地 面 测 控站 、 测控船 、 中继卫星及“ 北斗 ” 导航卫星 的支持 ,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 员正常或应急返 回 , 应急情况下 停靠在站上 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

    中国载 人 空 间站将成 为 中国空 间科学和新技术 研究试验 的重要基地 , 在轨运营 10 年 以上 。

    在空 间 站技术和空 间应用方面 , 中国将采取更开放的合作态 度和形式扩大合作与交流 , 包括按照 以我为主 , 需求 牵引 ,平等互 利 , 统一 管理 的原 则积极开展 国 际合作 ,共享太空资源 ;

    将坚持技术创新 , 建成体现当代 技术水准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切 实为和平利用和开 发空 间资源担负起更 多的责任 , 做 出更大贡献。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工程管理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是 中国航天领域迄今 为止规模最大 、系统最复杂 、 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而又极具风险性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 有着任务起点高、 学科领域广泛 、 前沿技术独特 、 政治意义 巨大等显著 特点 ,为了保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 , 在任务实践 中, 工程管理人 员在积极学习和借鉴 国内 外系统工程理论与经验 的同时 , 开展 了系统工程管理 20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 2013.7中 国 载 人 空载人航天技术 已 成 为衡量一 个 国 家经 济 、中国载人空 间站 工程研制 工作正式启 动 。

    中国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所 属航天 员系统 负责选 拔训练航天 员乘组 ;

    空 间实验室 系统负责研制天 宫 -2空 间实验室 , 为空 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 ;

    空 间站 系统 负责研制核心舱 、 实验舱 I 和 实验舱 II, 三舱组合建成空 间站 。

    各舱段分 别 由长征 -58 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入轨 ;

    载人飞船 系统与长 征 -2F运载火箭系统实现载人 天地往返 ;

    货运飞船 系统与长征 -7运载火 箭 系统用 于 对 空 间站 实施货运补给 ;

    酒泉发射场 系统 负责用长征 -2F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和天 宫 -2运载火箭发射货运飞船 以及长征 -5B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舱段。

    测控通信系统负责完成所有飞行器 、 运载火箭各飞行阶段的跟踪、 测量 、 控制和通信 ;

    回收着陆场系统负责搜救航天 员并回收载人飞船返 回舱 :空间应用系统负责开展空 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试验。

    空间站工程还将开展航天 医学 、 航天器技术试验及特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试验。中国空 间站基本构型 为T 字形 , 由3 个22 吨级舱段组成 , 核心舱居 中, 实验舱 I 和实验舱 I1分 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前向、 径向 ( 对地 ) 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 ;

    后端设后 向对接 口 ,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 口 。

    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 员出舱 ,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 、 补给 、 出舱和科学实验 。

    在该空 间站运营阶段 , 还将发射第2 个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

    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 , 并具 010年 ,中国空 间站将采 用再生式生保 系统 , 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 ;

    每半年 由载人飞船实施人 员轮换 ;

    由货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 , 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的上行运输 。站 、测控船 、中继卫星及“北斗”导航卫星 的支持 ,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 员正常或应急返 回 , 应急情况下停靠在站上 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中国载 人 空 间站将成 为 中国空 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 的重要基地 , 在轨运营 10 年 以上 。

    在空 间站技术和空 间应用方面 , 中国将采取更开放的合作态度和形式扩大合作与交流 , 包括按照 以我为主 , 需求牵引 ,共享太空资源 ;

    将坚持技术创新 , 建成体现当代技术水准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切 实为和平利用和开发空 间资源担负起更 多的责任 , 做 出更大贡献。极具风险性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 有着任务起点高、学科领域广泛 、 前沿技术独特 、 政治意义 巨大等显著特点 ,为了保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 ,在任务实践 中, 工程管理人 员在积极学习和借鉴 国内外系统工程理论与经验 的同时 , 开展 了系统工程管理 20 Space 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的艰苦探索 , 采取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密切配合的方法 , 建立 了 以 “工程总体统一管理 , 各大系统分级实施 ” 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 以系统规划、 任务分析为牵引的管理体系 , 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 , 以综合统筹为关键的计划体系 , 以系统规范为原则的 质量体系。

    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实践证 明 , 紧密结合工 程实际 , 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并加 以改 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具有载人航天特色 的系统工程管 理体系 , 是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

    根据 中国载人 航天 工 程“ 三步走 ” 的战略 , 后 续空间站工程任务将继续秉承 系统工程管理理念 , 积极稳步推进工程管理改革 、 充分发挥载人后续任务效益 、大力推动国际合作 , 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3 中国载人航天器系统现状和发展当前 ,载人 航天技 术 已 成 为世界航天 的发展 热点。载人航天技术不仅能反映一个 国家航天技术的发 展水平 , 而且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 、 技术和军 事力量 以及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载人 长期在轨飞行技术方面 , 俄 罗斯和 美 国 采 用 了不 同 的发展路线 。

    俄 罗斯采 用 “循序渐进 、逐步掌握技术的发展模式 , 利用 礼炮 -1 — 7 积累建造经验 , 最 后发展可在轨扩展 的长久性载 人 空 间站——和平号 :
    美国采用“ 跳跃式 ” 发展模式 , 美国“ 天空实验室 ”主要是展示人可 以在空 间生存并能开展工作 , 但没有考虑长期在轨运行的支持技术 , 因此 没有为后续的空间站建立技术基础 , 致使美国在发展 “国际空间站时必须依靠俄罗斯的技术。

    未来 , 世界航天大 国将发展 目标确定为载人探索月球 、 小行星 与火星 , 通过研发新的载人航天技术 , 在新一轮较量 中保持优势、 把握先机。

    可见 , 载人航天仍然是推动 世界政治 、 经济与科技发展 的一个关键领域 , 将对人 类社会进步与新领域探索产生重大影响。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 是 党和 国 家长 期 关注 、 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的“ 921 ” 工程从立 项实施至成功实现载人空 间交会对接飞行 , 圆满完成了 工 程 第一 和 第 二 步第一 阿返 、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
    得 了令世人瞩 目的重大成就 , 科技 、国防等诸方面产生 了j 人航天 的发展历程 , 中国制:
    的发展战略是符合载人航天{ 4航天员系统总体方案珂围绕 “ 确保航天 员在王健康和高效工作” 这一 目标 程任务包括 :
    航天 员选拔训{保障、健康保障、 生活保障 学实验与人 因工程研究等。▲在研的长征-5 重型运载火箭≈ SpaceInternatior法 ,建立 了 以施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 以为牵引的管理体系 , 以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体系 ,以综合统筹为关键的计划体系 , 以系统规范为原则的质量体系。

    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实践证 明 ,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 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并加 以改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具有载人航天特色 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 , 是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根据 中国载人 航天 工 程三步走的战略 , 后续空间站工程任务将继续秉承 系统工程管理理念 , 积越式发展。

    3中国载人航天器系统现状和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不仅能反映一个 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 , 而且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 、 技术和军事力量 以及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载人 长期在轨飞行技术方面 , 俄 罗斯和 美 国采 用 了不 同 的发展路线 。

    俄 罗斯采 用跳跃式发展模式 , 美国天空实验室展工作 , 但没有考虑长期在轨运行的支持技术 , 因此没有为后续的空间站建立技术基础 , 致使美国在发展界航天大 国将发展 目标确定为载人探索月球 、 小行星与火星 , 通过研发新的载人航天技术 , 在新一轮较量中保持优势、 把握先机。

    可见 , 载人航天仍然是推动世界政治 、 经济与科技发展 的一个关键领域 , 将对人类社会进步与新领域探索产生重大影响。921工程从立项实施至成功实现载人空 间交会对接飞行 , 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得 了令世人瞩 目的重大成就 ,科技 、国防等诸方面产生 了j人航天 的发展历程 , 中国制:的发展战略是符合载人航天{围绕确保航天 员在王这一 目标程任务包括 :
    航天 员选拔训{健康保障、 生活保障学实验与人 因工程研究等。

    Internatior相比短期载 人 任务 , 载 人 空 间站带来 的新挑 战 包括 :
    ① 更 强调航天 员作用 的发挥 ;

    ②需要面对长 期飞行各种环境 因素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 , 提供 健康保障 ;

    ③需健全生活保障体系 , 实现航天 员长期 在轨正常生活 ;

    ④空间站出舱活动对人服舱外作业能 力的要求有了本质的变化。针 对 上 述 挑 战 , 需 要 根 据 空 间站 工 程 任 务 规划 ,建设结构合理 、 规模适度、 技能过硬的航天 员队伍 ,制定空 间站组训模式 、 相关选拔和训练的标准和方案 ,合理规划训练设施建设 , 按照具体飞行任务及 特定任务要 求为每次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合格的飞行乘 组 ;

    建立完善的载人空 间站工程医监医保 、 失重生理 效应综合防护与评估体系 , 以及适 口 的食 品和营养保 障 ,实现航天 员在轨的健康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作 息制度和个人卫生制度 , 围绕提高航天 员在轨生活的 舒适性 , 研制适合微重力条件下使用 , 满足操作工效 的厨卫 、 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 , 提供乘员生活物资 ,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正 常生活 ;

    研究提 出空 间站工程 适 人 性设 计要 求 , 包括人 体代谢参数和人体 测量 参 数、空 间站 、 空 间实验室 、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 、 有 效载荷 以及舱外航天服等工程设计的医学要求和工效 学要求 , 并结合工程研制和飞行任务实施评价 ;

    开展 舱外航天服及舱载支持设备的改进与研制 , 提高舱外 航天服的可靠性 、 可维修性和操作工效 , 并通过航天 员舱外作业规划 、 出舱程序设计及水下验证 , 为航天 员提供出舱保障支持。

    开展空 间站航天 医学和人 因 问 题研究 , 研究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 医学问题 , 为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未来深空探 测奠定基础 。

    5载人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研究 进入21 世纪 以来 , 越来越 多的国家着手大 力发 展空 间科学 、 空 间应 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 , 以推动 国 家科技进步 、 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 的发展 , 所 以空 间 科技领域是 国家发展 的重要战略领域。

    载人 空 间站具 有平 台规模大 、 特殊环境资源 、 长期有人驻 留、 航天 员参与 , 以及可实施有效载荷建造 、 更换 、 维护扩展 和返 回 回收等独特优势和能力 , 能为空 间科学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开展大规模应用提供极具 优势的实 ( 试 ) 验和应用平 台。

    科学合理规划安排中 国载人空 间站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 把它发展成 为 具 有 中国特色 、 时代特征 、 高水 平 的国家太空 实验 室充分体现发展载人航天的最终 目的并发挥其重大效益 ,是一项极为重要 、 具有挑战的研究内容。

    面 向国家战略需 求 、 面 向世界科技前沿 , 中国 多个部 门和单位通过 多学科领域论证研究 , 提 出了空 间科学前沿探索、 国家经济发展迫切应用 、 空 间新技 术跨越发展 、 国防航天能力增强 、 载人航天事业持续 发展 、社会进步等方面 的重要需 求 , 涉及空间科学的 多个领域 、 空 间应用和空 间技术 的多个方面。

    结合 中国空 间科学研 究与应 用 需 求和任务规划 专家意见 , 目前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方向规划 包括 :
    空 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 微重 力流体物理和 燃烧科学 、 空 间材料科学 、 微重力基础物理 、 空 间天 文与天体物理学、 空 间环境与空 间物理 、 空 间地球科 学 、综合地球观测及应用 、 空 间应用新技术 、 空 间元器件和部件试验等领域方向。针对 中国空 间站 的建造和运 营 , 空 间应 用任务 工程实施方案应包括天基科学技术实验平 台、 重大研 究试验实施 以及应用在轨支持和地面科学研究及应用 支持 中心等 , 并就合理优化利用空 间站资源提 出建设 性意见 。中国载人空 间站空 间科学研究能够推动 中国空 间 科学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空 间应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能够取得跨越发展 , 发挥 重大应用效益 , 为国家重大应用需 求做 出显著贡献。

    6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神舟 -9 飞船与天宫 -1 目标飞行器完成 了 中国首 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 全面 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 接飞行技术 , 标志着“ 神舟 ” 载人飞船实现 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全部功能 , 具备 了 为载人近地轨道 飞行器运送航天员的能力 , 开始进入应用服务阶段。

    “神舟 ” 飞船能 自主飞行5 天 , 停靠6 个月 , 变轨能力330m/s , 具备运送3 名航天 员和300kg 上行载荷的能力。“ 神舟 ” 飞船配备多功能轨道舱 , 可分别 22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比短期载 人 任务 , 载 人 空 间站带来 的新挑 战包括 :
    ① 更 强调航天 员作用 的发挥 ;

    ②需要面对长期飞行各种环境 因素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 , 提供健康保障 ;

    ③需健全生活保障体系 ,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正常生活 ;

    ④空间站出舱活动对人服舱外作业能力的要求有了本质的变化。合理规划训练设施建设 , 按照具体飞行任务及特定任务要 求为每次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合格的飞行乘组 ;

    建立完善的载人空 间站工程医监医保 、 失重生理效应综合防护与评估体系 , 以及适 口 的食 品和营养保障 ,实现航天 员在轨的健康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和个人卫生制度 , 围绕提高航天 员在轨生活的舒适性 , 研制适合微重力条件下使用 , 满足操作工效的厨卫 、 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 , 提供乘员生活物资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正 常生活 ;

    研究提 出空 间站工程适 人 性设 计要 求 , 包括人 体代谢参数和人体 测量 参数、空 间站 、 空 间实验室 、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 、 有效载荷 以及舱外航天服等工程设计的医学要求和工效学要求 , 并结合工程研制和飞行任务实施评价 ;

    开展舱外航天服及舱载支持设备的改进与研制 , 提高舱外航天服的可靠性 、 可维修性和操作工效 , 并通过航天员舱外作业规划 、 出舱程序设计及水下验证 , 为航天员提供出舱保障支持。

    开展空 间站航天 医学和人 因 问题研究 , 研究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 , 为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载人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研究进入21 世纪 以来 , 越来越 多的国家着手大 力发展空 间科学 、 空 间应 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 , 以推动 国家科技进步 、 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 的发展 , 所 以空 间科技领域是 国家发展 的重要战略领域。

    载人 空 间站具有平 台规模大 、 特殊环境资源 、 长期有人驻 留、 航天员参与 , 以及可实施有效载荷建造 、 更换 、 维护扩展和返 回 回收等独特优势和能力 , 能为空 间科学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开展大规模应用提供极具优势的实 ( 试 ) 验和应用平 台。

    科学合理规划安排中国载人空 间站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 把它发展成 为具 有 中国特色 、 时代特征 、 高水 平 的国家太空 实验室是一项极为重要 、 具有挑战的研究内容。面 向国家战略需 求 、 面 向世界科技前沿 , 中国多个部 门和单位通过 多学科领域论证研究 , 提 出了空间科学前沿探索、 国家经济发展迫切应用 、 空 间新技术跨越发展 、 国防航天能力增强 、 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等方面 的重要需 求 , 涉及空间科学的多个领域 、 空 间应用和空 间技术 的多个方面。结合 中国空 间科学研 究与应 用 需 求和任务规划专家意见 , 目前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方向规划包括 :
    空 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 微重 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 、 空 间材料科学 、 微重力基础物理 、 空 间天文与天体物理学、 空 间环境与空 间物理 、 空 间地球科学 、针对 中国空 间站 的建造和运 营 , 空 间应 用任务工程实施方案应包括天基科学技术实验平 台、 重大研究试验实施 以及应用在轨支持和地面科学研究及应用支持 中心等 , 并就合理优化利用空 间站资源提 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载人空 间站空 间科学研究能够推动 中国空 间科学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空 间应用及其相关空 间技术能够取得跨越发展 , 发挥重大应用效益 , 为国家重大应用需 求做 出显著贡献。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神舟 -9 飞船与天宫 -1 目标飞行器完成 了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 全面 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飞行技术 , 标志着神舟载人飞船实现 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全部功能 , 具备 了 为载人近地轨道飞行器运送航天员的能力 , 开始进入应用服务阶段。飞船能 自主飞行5 天 , 停靠6 个月 , 变飞船配备多功能轨道舱 , 可分别 22 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完成留轨飞行 、 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任务。目前 , 俄罗斯 、 美国和 中国共研制和飞行 了9 个系列的载人 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 并已经从试验阶段进 入到应用和服务阶段。

    在应用型运输系统 中, 美国的 “阿波罗 ” 飞船和航天飞机 , 俄罗斯的“ 暴风雪 ” 航 天飞机都停止 了使用 , 能够现役飞行的只有俄罗斯的“ 联盟 ” 系列飞船和 中国的“ 神舟 ” 系列飞船。

    从各 国载人 天地往返 运输 系统发展 和使用 的现状来分析 , 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输成本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运输能力是主要 因素。载人空间站总体方案 中国空 间站的任务 目标是 :1) 建 造 并运 营近 地载 人 空 间站 。

    为此 , 要 突破 、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 、 长期安全可靠飞行 、 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 , 提升国家 航天技术水平 , 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 , 为 彰显大国地位 , 维护国家安全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供支撑。

    2) 突破 、 掌握和发展近地空 间长期载人航天飞 行技术 , 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 医学 问题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

    探 索人类重大医学和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3) 建成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发展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能力, 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 验和技术试验 , 军用和 民用空 间应 用 , 以及科普教育 和国际 ( 区域 ) 合作 , 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的研究 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根据载人航天“ 三步走 ” 发展 战略 , 中国空 间站工程已启动研制。

    中国空间站系统由核心舱 、 实验舱 I、实验舱 II 组成 。

    由载人飞船运送航天 员和乘员 组轮换 , 由货运飞船给空 间站货运补给。

    核心舱 、 实 验舱 I、实验舱 II由长征 -5B 运载火箭在海南 发射场发射入轨。

    在现有陆海基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 , 运用 数据 中继卫星 系统完成空 间站、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 各飞行阶段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载人飞船继 续使用现有的载人航天着陆场实现返 回 着陆。

    通过 对 国外空 间站技术发展 的分析 , 中国发展 23目前 ,俄罗斯 、美国和 中国共研制和飞行 了9 个系列的载人 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 并已经从试验阶段进入到应用和服务阶段。

    在应用型运输系统 中, 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 , 俄罗斯的暴风雪航天飞机都停止 了使用 , 能够现役飞行的只有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和 中国的系列飞船。从各 国载人 天地往返 运输 系统发展 和使用 的现载人空间站总体方案中国空 间站的任务 目标是 :
    1) 建 造 并运 营近 地载 人 空 间站 。

    为此 , 要 突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 、长期安全可靠飞行 、 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 , 提升国家航天技术水平 , 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 , 为彰显大国地位 , 维护国家安全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

    2) 突破 、 掌握和发展近地空 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 , 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 医学问题 ,实现航天 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

    探索人类重大医学和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3) 建成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 间科学与应用能力, 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军用和 民用空 间应 用 , 以及科普教育和国际 ( 区域 ) 合作 , 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发展 战略 , 中国空 间实验舱 II 组成 。

    由载人飞船运送航天 员和乘员组轮换 , 由货运飞船给空 间站货运补给。

    核心舱 、 实验舱 I、发射入轨。

    在现有陆海基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 , 运用数据 中继卫星 系统完成空 间站、 载人飞船 、 货运飞船各飞行阶段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载人飞船继续使用现有的载人航天着陆场实现返 回 着陆。通过 对 国外空 间站技术发展 的分析 , 中国发展空 间站应遵循循序渐进 , 逐步掌握关键技术的发展模式 ;

    要提高交会对接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

    应结合空间站实验任务进行空 间站设计 ;

    需兼顾继承性与先进性。研制空间站必须突破推进剂补加技术、 物化式再生 生保技术、 电源技术和空间机械臂技术四大关键技术。

    载 人 空 间站 工 程 的 启动 , 为 中 国载 人 航 天 事 业 、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 同时空 间站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和艰 巨性也使我们面临空前的 挑战。

    8长征 一 5B 运载火箭总体方案面 向21 世纪 , 世界主要航天 大 国均推 出新一代 运载火箭 , 它们具有大直径 、 大运载能力、 少级数 、 系列化 、 低成本 、 高可靠和易操作的特点。

    为 了满足 中国大幅度提升进入空 间的能 力 , 我 国开展 了 新一代 大型运载火箭 的研制工 作 。

    长 征 一5B 运载火 箭正按 照载人 空 间站工 程任务要 求开展研 制 ,用可满足空 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发射要 求。

    该火 箭使 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9.5t 提高到25t , 实现 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跨越式发展 , 提升 了进入空 间的能力。在新一代火 箭论 证及研 制过程 中 , 首次提 出 系列化思 想 , 采 用三个模块 、 两 种发动机 、 一个 系列 ” 的发展思路 , 以促进新一代 中小型火箭的发展 ,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 、 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 牵引和辐射作用 。

    另外 , 首次实现 了6 种构型 同时开 展总体设计 , 为从低轨道到高轨道 的运载能力跨越式 提升奠定 了坚 实基础。

    突破新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关键 技术 ,不但确保 了长征 -5 的成功研制 , 还 牵引出了 以长征 -5 的核心技术 为基础 的我 国新一代运载火箭 的若干构型。

    目前 , 这些构型火箭已成功立项 , 正在 开展工程研制 , 同 时为我国未来更大规模的运载器 , 包括载人登月用百吨级运载能力的大型货运火箭及大 型载人火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长 征 -58 运 载 火 箭 长 53.66m ,起 飞 质 量837.5t起飞推力约 1078t :
    芯一级 采 用直径5m 模块 , 两 台510kN 推 力 的YF -77氢 氧 发 动机双 向摆动 ;

    助推器采用直径3.35m 模块 , 每个助推器配置2台1200kN推 力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 , 摆动靠近芯级 内侧 1 台发动机 ;

    首次采用前捆绑点传力、 助 推器支撑状态 ;

    首次采用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联合摇 摆进行全箭姿态控制。全型号各个 系统全面 突破 了 以12 项重 大关键技 术为代表的1 30余项关键技术 , 包括总体优化设计与 环境预示技术 ;

    5m 直径大型箭体结构设计 、 制造 、 试验技术 ;

    采用循环预冷技术的低温增压输送系统及 新型 阀门技术 ;

    助推器发动机摆动及前支点传力大型 液体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技术 ;

    大型低温火箭的纵向耦 合振动 (POGO) 抑制技术 ;

    120吨级液氧/ 煤油发动 机技术 ;

    50 吨级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9 吨级膨胀循 环上面级 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采用总路线技术的 系统级冗余控制系统技术 ;

    采用高压煤油和氢气为动 力的高可靠伺服技术 ;

    10Mbit/s 高码率遥测数据传输 与综合技术 ;

    大型活动发射平 台设计 、 试验 、 制造技 术等。这些均是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史上首次遇到的重 大核心关键技术 , 在世界运载火箭研制中也属高、 难 问题。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 制 , 大大提升 了我 国进入 空 间的能力 , 并为我国航天提供 了 多样化的发射服务 活动 。采用长征 -5B 火箭执行空 间站低地球轨道 发 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M 火箭执行载人 登月飞船低地 球轨道 发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 火箭执行地球 同步转 移轨道 、 探月三期月球转移轨道 、 深空探测等发射任 务;
    采 用长征 -5+ 上 面级执行地球静止轨道 、“ 北 斗导航 中圆轨道等发射任务 ;

    从理论上讲 , 还可 以 采用长征 -5 火箭研制技术 , 捆绑6 个3.35m 直径助推 器形成更大 的运载能力 , 其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和低地 球轨道运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9载人空间站实验舱¨ 总体方案实验舱II 是空间站组合体 的主要组成部分 , 预计于2022年发射升空 , 之后 完成与核心舱 一 实验舱 I组合体的交会对接 , 参与组合体的在轨运行。

    作 为 以服务载荷任务 为 中心 的载人航天器 , 实 24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式要提高交会对接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

    应结合空研制空间站必须突破推进剂补加技术、 物化式再生生保技术、 电源技术和空间机械臂技术四大关键技术。载 人 空 间站 工 程 的 启动 , 为 中 国载 人 航 天 事业 、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 同时空间站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和艰 巨性也使我们面临空前的挑战。面 向21 世纪 , 世界主要航天 大 国均推 出新一代运载火箭 , 它们具有大直径 、 大运载能力、 少级数 、系列化 、 低成本 、 高可靠和易操作的特点。为 了满足 中国大幅度提升进入空 间的能 力 , 我国开展 了 新一代 大型运载火箭 的研制工 作 。

    长 征 一 5B 运载火 箭正按 照载人 空 间站工 程任务要 求开展研制 ,用可满足空 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发射要 求。

    该火箭使 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9.5t 提高到25t ,实现 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跨越式发展 , 提升 了进入空间的能力。列的发展思路 , 以促进新一代 中小型火箭的发展 ,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 、 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 。

    另外 , 首次实现 了6 种构型 同时开展总体设计 , 为从低轨道到高轨道 的运载能力跨越式提升奠定 了坚 实基础。

    突破新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关键技术 ,不但确保 了长征 -5 的成功研制 , 还 牵引出了以长征 -5 的核心技术 为基础 的我 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若干构型。

    目前 , 这些构型火箭已成功立项 , 正在开展工程研制 , 同 时为我国未来更大规模的运载器 ,包括载人登月用百吨级运载能力的大型货运火箭及大型载人火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长征- 58运载火箭长 53.66m起飞质量 837.5t块两台510kN推 力 的YF动助推器采用直径3.35m 模块 , 每个助推器配置2近芯级 内侧 1 台发动机 ;

    首次采用前捆绑点传力、 助推器支撑状态 ;

    首次采用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联合摇摆进行全箭姿态控制。全型号各个 系统全面 突破 了 以12 项重 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1 30余项关键技术 , 包括总体优化设计与环境预示技术 ;

    5m 直径大型箭体结构设计 、 制造 、试验技术 ;

    采用循环预冷技术的低温增压输送系统及新型 阀门技术 ;

    助推器发动机摆动及前支点传力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技术 ;

    大型低温火箭的纵向耦合振动 (POGO) 抑制技术 ;

    120吨级液氧/ 煤油发动机技术 ;

    50 吨级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9 吨级膨胀循环上面级 液氧, 液氢发动机技术 ;

    采用总路线技术的系统级冗余控制系统技术 ;

    采用高压煤油和氢气为动力的高可靠伺服技术 ;

    10Mbit/s 高码率遥测数据传输与综合技术 ;

    大型活动发射平 台设计 、 试验 、 制造技术等。这些均是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史上首次遇到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 在世界运载火箭研制中也属高、 难问题。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 制 , 大大提升 了我 国进入空 间的能力 , 并为我国航天提供 了 多样化的发射服务活动 。采用长征 -5B 火箭执行空 间站低地球轨道 发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M 火箭执行载人 登月飞船低地球轨道 发射任务 ;

    采用长征 -5 火箭执行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 、 探月三期月球转移轨道 、 深空探测等发射任务采 用长征 -5+ 上 面级执行地球静止轨道 、北斗导航 中圆轨道等发射任务 ;

    从理论上讲 , 还可 以采用长征 -5 火箭研制技术 , 捆绑6 个3.35m 直径助推器形成更大 的运载能力 , 其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和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合体的交会对接 , 参与组合体的在轨运行。作 为 以服务载荷任务 为 中心 的载人航天器 , 实 24验舱II 主要完成3 项基本任务 :①装载 以多功能光学设施为主 的舱 内、 舱外载荷 ;

    ②与其他舱段共 同支 持航天 员生活 、 工作 , 保证航天 员安全 ;

    ③作为独立 飞行器 , 发射后 自主完成与核心舱交会对接、 转位和 停泊。实验舱II总质量约22t . 负载功率不小于 15kW , 可 搭载 空 间应 用 载 荷约 7.5t 。

    实验 舱 II主 载 荷 为应 用系统 多功 能 光 学设 施 , 其质 量 约5t . 长 约 6m ,直 径 约 4m并 要 求 对 天 、 对 地 两 个 方 向 有 大 于 2800mm× 4000mm 的视场要求。实验舱 l I 采用长征 -5B 运载火 箭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升空 , 轨道倾 角为42。

    ~430 ;

    运行在高度 为 380~420km 的近 圆轨道 。

    具备在任意初始相位条件下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的能力。实 验 舱 II采 用 三 舱 构 型 , 由工 作 舱 、 光 学 载 荷 舱 和 资源 舱 组 成 。

    总 长 17940mm . 包 络 尺 寸4200mm。工作舱主要提供航天 员活动 的密封空 间,舱 内平 台设备和标准载荷机柜安装空 间;

    光学载荷舱 主要用于支持多功能主动光学平 台:
    资源舱为整器提 供动力和能源 , 并支持少量暴露载荷。实 验 舱 I I 的 工 作 舱 总 长 约 5330mm , 直 径 4200mm舱外主要 布置敏感器 、 天 线设备 、 对接机构 、转位机构 、 及部分姿控发动机 ;

    舱 内主要布 置 大部分平 台设备及标准载荷机柜。

    光学载荷舱采 用 圆柱体非 密封舱体构 型 , 舱段长6000mm , 直径 为4200mm采 用 大 开 口 设计 , 在 l、 … 象限 开 有× 4000mm 的开 口 , 保证光学平 台的视场要●中国货运飞船概念图求。资源舱总长6610mm结构最大直径4200mm外壁l象限布置 了8 个暴露载荷挂点 , … 象限布置 中继天线 , II 、 IV象限安装太阳电池翼。实验 舱 II为后续扩展 留有机 、 电 、 热 及信息接口 , 在工作舱II 象限位置预 留扩展暴露平 台接,口 , 未来可支持暴露平 台的在轨安装 、 扩展。

    实验舱 lI 预 留 核心舱太 阳翼安装接 口 , 能够支持空 间站运营期间将 核心舱的1 副太阳 电池翼转移至实验舱II 尾部。

    10长征 一 7 运载火箭总体方案长征 一 7 是 为满足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发射货运 飞船 的需 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 、 高安全的中型运 载火箭 , 它具有高可靠性、 推进剂无毒、 无污染等特 点。火箭飞行可靠性0.98 , 发射可靠性0.92 。长征 -7为捆绑4 个助推器 的两级 液体火 箭 , 总长53.1m起飞质量约595t , 起飞推 力735t 。

    芯一级直径3.35m安装2 台推力为120t 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 ;

    芯二级直径3.35m , 安装4 台推力为18t 的液氧/ 煤 油发动机 ;

    助推器直径2.25m , 安装 1 台推 力为120t 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该火箭 由箭体结构 、 发动机 、 动 力增压输送 系统 、控制系统 、 测量 系统 、 总体 网及 动力测发控系地面发射 支持等7 个分 系统组成。

    该长征 -7 运 载火箭在我 国海南发射场 发射 , 轨道倾 角为420 、 近地点高度200km 、 远地点高度400km . 有效载荷的 最 大运载能力为13.5t 。

    火箭姿态控制采用助推器与 芯一级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方案 , 助推器发动机单向 25学设施为主 的舱 内、 舱外载荷 ;

    ②与其他舱段共 同支持航天 员生活 、 工作 , 保证航天 员安全 ;

    ③作为独立飞行器 , 发射后 自主完成与核心舱交会对接、 转位和停泊。实验舱II总质量约22t . 负载功率不小于 15kW ,可 搭载 空 间应 用 载 荷约 7.5t 。

    实验 舱 II主 载 荷 为应用×4000mm的视场要求。实验舱 l I 采用长征 -5B 运载火 箭在海南发射场~ 430运行在高度 为 380~ 420km的近 圆轨道 。

    具备在任意初始相位条件实 验 舱 II采 用 三 舱 构 型 , 由工 作 舱 、 光 学 载荷 舱 和 资源 舱 组 成 。

    总 长 17940mm . 包 络 尺 寸舱 内平 台设备和标准载荷机柜安装空 间;

    光学载荷舱主要用于支持多功能主动光学平 台:
    资源舱为整器提供动力和能源 , 并支持少量暴露载荷。转位机构 、 及部分姿控发动机 ;

    舱 内主要布置 大部分平 台设备及标准载荷机柜。

    光学载荷舱采用 圆柱体非 密封舱体构 型 , 舱段长6000mm , 直径为4200mm的开 口 , 保证光学平 台的视场要天线 ,II 、IV象限安装太阳电池翼。在工作舱II 象限位置预 留扩展暴露平 台接,口 , 未来可支持暴露平 台的在轨安装 、 扩展。

    实验舱 lI 预 留核心舱太 阳翼安装接 口 , 能够支持空 间站运营期间将核心舱的1 副太阳 电池翼转移至实验舱II 尾部。长征 一 7 是 为满足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 的需 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 、 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 , 它具有高可靠性、 推进剂无毒、 无污染等特机 ;

    芯二级直径3.35m , 安装4 台推力为18t 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 ;

    助推器直径2.25m , 安装 1 台推 力为120t的液氧/ 煤油发动机。地面发射 支持等7 个分 系统组成。

    该长征 -7 运载火箭在我 国海南发射场 发射 , 轨道倾 角为420 、近地点高度200km 、 远地点高度400km . 有效载荷的最 大运载能力为13.5t 。

    火箭姿态控制采用助推器与芯一级发动机联合摇摆控制方案 , 助推器发动机单向摆动 ,芯一级发动机双向摆动。

    助推器与芯一级之 间 的连接采用超静定三支点捆绑方案 , 三支点捆绑方案 有效地减少 了助推器局部模态数量 、 提高了局部模态 频率 ,并改善了火箭整体模态。

    火箭在发射场的发射 工位采用近距离光学平瞄方案 , 瞄准间设在固定勤务 塔上 ,火箭起飞后 自主滚转完成射向对准。

    火箭飞行 过程 中先后进行助推器分离 、 级间分离、 整流罩分离 和船箭分离。长征 一 7 火箭采用“ 新三垂 ” 发射模式 :
    垂直总装 、垂直测试 、 垂直运输。

    火箭前端测发控设备均放 置在经过减振 、 隔噪的活动发射平台内。

    火箭转场过 程 中保持箭/ 地“ 气 、 液 、 电 ” 连接状态不 变 , 减少了在发射阵地的安装 、 测试 、 检查等工作项 目 , 在发 射 阵地进行简单测试后 即可 进入 加注 、 点火 发射阶 段。技术区流程需23 天 , 发射区需2 天。长 征 一 7 运 载 火 箭技 术 先进 性主 要体现在 :
    将 中国 中型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 的运载能力 由8.6t 提高 至 13.5t 。

    以该运载火箭 为基础 , 通过调 整助推器个 数 、增加 固体助推器 、 增加 上 面级 、 增加氢氧三 子级 , 可实现新一代 中型运载火箭的系列化。目前 , 长征 -7 运载火箭正处于初样研制阶段 ,各项大型 地面试验 即将 陆续展 开 。

    该火箭 的研制成功 ,对于构建 中国未来空 间运输体系、 加快 中国现役 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 都将具有重要 的意义。

    11货运飞船总体方案随着载 人 空 间站 的建 造 , 货 运 飞 船 也 应 运 而生。国外货运飞船正朝着模块化设计 、 适应 多种货运需求的方向发展。

    同时, 围绕“ 国际空 间站 ”货运保障任务 , 各型货运飞船功能互补 、 各有专长 , 降低各自的研制难度。根据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任务需 求 , 货运飞船 的研制将借鉴国外货运飞船研制的经验和教训 , 基于 载人一期和二期飞行器成熟技术 , 走独立 自主 、 功能 齐备 、具备特色 、 可持续发展 的技术路线。

    在追 求货 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 ,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 、 调配平 台 资源 ,使货运飞船具备推进剂在轨补加 、 组合体姿态 26SpaceInternational / 国际太空 201 317芯一级发动机双向摆动。

    助推器与芯一级之 间的连接采用超静定三支点捆绑方案 , 三支点捆绑方案有效地减少 了助推器局部模态数量 、 提高了局部模态频率 ,并改善了火箭整体模态。

    火箭在发射场的发射工位采用近距离光学平瞄方案 , 瞄准间设在固定勤务塔上 ,火箭起飞后 自主滚转完成射向对准。

    火箭飞行过程 中先后进行助推器分离 、 级间分离、 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新三垂发射模式 :
    垂直总垂直测试 、 垂直运输。

    火箭前端测发控设备均放置在经过减振 、 隔噪的活动发射平台内。

    火箭转场过程 中保持箭/ 地气 、液 、电连接状态不 变 , 减少了在发射阵地的安装 、 测试 、 检查等工作项 目 , 在发射 阵地进行简单测试后 即可 进入 加注 、 点火 发射阶段。长 征 一 7 运 载 火 箭技 术 先进 性主 要体现在 :
    将中国 中型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 的运载能力 由8.6t 提高至 13.5t 。

    以该运载火箭 为基础 , 通过调 整助推器个数 、级可实现新一代 中型运载火箭的系列化。运载火箭正处于初样研制阶段 ,对于构建 中国未来空 间运输体系、 加快 中国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 都将具有重要 的意义。国际空 间站根据 中国载人 空 间站工程任务需 求 , 货运飞船的研制将借鉴国外货运飞船研制的经验和教训 , 基于载人一期和二期飞行器成熟技术 , 走独立 自主 、 功能齐备 、具备特色 、 可持续发展 的技术路线。

    在追 求货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 ,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 、 调配平 台资源 , 26

    【篇6】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

    探秘国际空间站


    ———————————————————————————————— 作者:

    ———————————————————————————————— 日期:

    探秘国际空间站-科学论文

    探秘国际空间站

    如果你想给我们生活的地球拍张照片,那你就要离开地球一定的距离,譬如在距离地面约400 千米的国际空间站上。国际空间站可不仅仅是用来拍照的,它上面还住着一些来自地球的宇航员。宇航员们在空间站里做着许多事情,很多是和科学实验有关的。在空间站里,宇航员们是怎么生活和工作的呢?在空间站里,还会发生哪些在地球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要想知道答案,接着往下看吧!

    浩瀚的太空,深邃美丽。飞向太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从人造卫星到空间站的建立,人类迈开了探索太空的脚步,梦想在一步一步地实现。最初,飞向太空的是人造卫星,1957年人类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接下来,飞向太空,挣脱地球吸引的是月球探测器、各种行星探测器和太阳探测器。

    1969 年,人类登上了月球,这是太空探索迈出的一大步。虽然人类登上了月球,但只是做了短暂的停留。于是人类开始思考怎样把自己送入太空中并建立永久的太空基地。

    最初,人造卫星和各种空间探测器上面还没有人,被称为无人航天器。这时候为了能够载人,各种新型航天器开始出现了,这就是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能把人类带入太空,但它只能一次性使用。为了节约成本,美国研制出了新型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这就是航天飞机。但是,人类并不满足于依靠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在太空短暂停留。于是,建立了空间站,以实现较长时间甚至永久停留在太空的新目标。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时候,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家”。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试验基地,可以锻炼人对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未来人类漫长的载人星际航行和向外星移民做准备。

    人类都建造了哪些空间站?

    到目前为止,人类前前后后在太空共建立了10个空间站。前苏联建立了8 个空间站,分别为7 个礼炮号空间站和1 个和平号空间站。美国建立了1 个叫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另外,还有1 个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太空局(欧盟11 个国家)、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 个国家合作研制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唯一在围绕地球运转的空间站。

    前苏联建造的空间站

    礼炮7 号空间站

    在前苏联的礼炮号系列的7 个空间站中,前面6 个都不太成功,唯独最后的成员礼炮7 号是相对成功的。在它运行的8 年多时间里,共有10 批22 名宇航员进入过空间站。1986 年,礼炮7 号被转移到了更高的轨道,它的一些设备也转移到了后继者和平号上。1991 年,礼炮7 号完成了它的使命,坠入大气层被烧毁。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在1986 年2 月20 日开始组建的,最先发射进入太空的是核心舱。在之后的10 年时间里,量子号、晶体号、光谱号等6 个舱段分别与核心舱进行对接,组成多模块组合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原设计寿命是5 年,由于航天员可以在太空对失效的设备进行维修,所以它一直运行了15 年,环绕地球飞行了近8 万圈,期间有12 个国家的134 名宇航员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工作和生活。和平号空间站最终在2001 年3月23 日坠入地球大气层,碎片落入南太平海域中,它的研究任务由国际空间站继续执行。

    美国的空间站

    美国在1973 年5 月14 日成功发射一座叫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使用太阳能电源,共有6 块太阳电池阵组成。可是在发射过程中,左侧的3 块太阳电池阵和1 个微流星隔热罩被刮掉了,另外右侧的3 块太阳电池阵也被卡住不能自主展开。为了保证空间站电源的供应,宇航员出舱行走将右侧的太阳电池阵打开,并为工作舱撑起一把“遮阳伞”来防止空间实验室过热。就这样,天空实验室在约430千米高的近圆形空间轨道上先后接待3 批9 名宇航员到站上工作。

    飞行期间,宇航员用58 种科学仪器进行了270 多项生物医学、空间物理、天文观测、资源勘探和工艺技术等试验,拍摄了大量的太阳活动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间活动的各种现象。1979 年7 月,天空实验室坠入地球大气层中被烧毁。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太空局(欧盟11 个国家)、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 个国家合作建设的。空间站的组装工作从1998 年开始,历时12 年到2010 年才组装完成。在组装的过程中,项目经历了经费不足、航天飞机爆炸等波折,人们甚至曾担心它不能建成。说到底,国际空间站是一项宏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也是涉及国家最多的国际航天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的指挥和控制由美国和俄罗斯分担,美国主要以航天飞机为运载工具建设空间站,俄罗斯则主要用宇宙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

    国际空间站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国际空间站是由长达上百米的组装式桁架为基本结构,将多个舱段和设备安装在桁架上组装完成的。从外面看,它主要由两大结构呈十字状搭在一起而形成。其中,纵向的主干主要是一些像积木一样拼接在一起的舱体;
    而横向的桁架两端,挂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散热器等装置。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使得组装起来灵活性更强、工作效率更高,但安装施工的复杂性和难度也更大。

    国际空间站的里面是由6 个实验舱、3 个节点舱和1 个居住舱组成的。6 个实验舱包括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和中心舱、欧洲太空局的哥伦布实验舱、日本的一个实验舱和俄罗斯的两个实验舱。实验舱是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的场所,也是指挥和控制空间站的中心。实验舱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实验室,在这里可以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生态学和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居住舱是宇航员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包括厨房、会议室、卫生间、卧室、医疗设备、锻炼设备等。厨房里烤炉、电冰箱、垃圾处理机、洗手池等一应俱全。节点舱比较小,在空间站组建时期,它是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入口。空间站建成后,节点舱除用于连接各舱外,还可以用作存储仓库或安放电力调节的机柜。

    空间站中的生活

    在空间站中的生活有点像几个人一起居住在房车里。宇航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们不需要去做一些日常家务杂事。因为使用一次性餐具,所以不需要洗碗。另外,因为穿的是一次性衣物,所以也不需要洗涤。在空间站里,宇航员将垃圾装入空的供给船,之后这些供给船再进入大气层内烧毁。

    在太空中进餐

    早期的宇航员吃着从管中挤出的糊状食物,或是粘着面包屑的干肉块,这些食物让人看了就毫无食欲。在今天的太空食谱里,可选择的范围变大了,从早餐麦片、新鲜水果、汉堡包、意大利面到牛排都可以提供。宇航员们在太空的味觉并不灵敏,所以他们会选择味道很重的食物,比如番茄酱或辣椒酱等。

    微重力下的生活

    正在工作的宇航员必须将自己固定在栏杆上,这样才不会飘浮离开他们的工作站。由于失重,宇航员非常容易四处移动,因此产生很多问题。因为任何物体都不能待在宇航员放置的地方,连最小的运动都能将它们推动,在飞船里飘浮。所以,飞船里每样东西都需要用粘扣板或皮带将其固定或存放好。在空间站里,没有地板和天花板的定义,仪器被安放在物体表面,宇航员根据需要来调整其位置。

    在太空中工作

    维护空间站是宇航员工作的一部分。在外部工作时,宇航员靠一个脚部束缚装置或安全绳索来防止自己飘走。在将自己固定安全的情况下,宇航员能够在太空中做地球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没有重力,宇航员能用手移动巨大的物体,如800 千克重的人造卫星。尽管如此,如果一个大质量的物体开始移动,要想使它停下来,也需要很大的力量。

    洗澡不容易

    在太空中洗澡较为麻烦。宇航员要把脚套在一个固定的环里,不然飘浮的身体被水一冲会不停地翻转。在失重状态下,水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呛伤人,甚至呛死人。所以洗澡时,宇航员还要戴上呼吸罩和护目罩。洗完澡后,身上的污水不会自动流下来,需要开动水泵连同空气一起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时间只有15 分钟,可完成准备工作和清理污水却需45 分钟。

    生长在太空的植物

    在将来的太空任务中,或许可以依靠植物来提供食物和可循环利用的水和空气。通常,引力使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叶向上生长。如果没有了引力,植物不能感觉该向哪个方向生长,植物的根就会向四面八方生长。同时,植物也需要用一种不同于地球上的方式浇水。因为在失重情况下,水不能下沉进入土壤或植物中,而会以水珠的形式停留在植物或土壤中。

    睡觉

    在睡觉时,宇航员们需要将自己的睡袋粘在墙上以防止自己飘起来撞到其他东西。尽管没有床,宇航员们在睡觉时仍然可以翻身。在国际空间站里有两个卧室区,成员们可在同一时间睡觉。

    每24 小时看到16 次日出

    在地球上,我们习惯了24小时日夜循环的规律生活。

    日出是一天开始的标志,日落是夜晚来临的信号。在空间站里,宇航员看到日出和日落远远比这要频繁得多。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400 多千米,以每小时28800 千米的速度飞行。这意味着它每环绕地球道一周大约需要90 分钟,所以宇航员每24 小时将看到16 次日出。

    中国的空间站

    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空间站,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2011 年9 月29 日发射成功的天宫一号是中国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的“天宫”。把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太空生活的一种认识,另一方面是希望中国的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

    自从人类开始仰望星空,走向深空这样的遐想,是人类之所以为智慧生物的标记,是每个怀有童心的人永远的追求。人类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浩瀚的太空呈现出很多奇妙瑰丽的太空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以空间站为起点,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 杨朝旭)

    相关热词搜索:空间站思想汇报中国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中国空间站天空思想汇报中国空间站在什么位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