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25篇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25篇

    时间:2023-01-28 15:10: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15篇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1篇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政治方向对一个党极端重要。当年,正是我们党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投奔延安,很多热血青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能否树立正确党史观,正是关系到能否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何看待党史问题是个重大政治问题,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只有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才能够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伟力、理论伟力、实践伟力,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始终不渝的初心宗旨,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胜利前夕,毛主席在答复黄炎培历史周期律时提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延安窑洞对”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智慧的充分运用,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今日的成就也与党始终注重“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分不开。只有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才能够不断认识、把握和运用自身建设规律,避免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走老路邪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1949年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立志于千秋伟业,我们党现在所做的一切,依然是这场考试的继续。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只有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传承伟大精神,更好传承发扬红色基因;才能够坚持和延续自我革命的优秀品格,更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够更加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走好前行之路,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1篇2

      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我国红色文化之源。对建党精神的提练和诠释,有助于我们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笔者在此尝试提出自己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赋予了中华文化以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内涵的先进文化。上海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开,从1921年至1933年党的中央机关近12年在上海指导中国革命运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战斗,留下光辉的足迹。这些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蕴涵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产床”绝非偶然,而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孕育、发起、诞生、出征过程中凝结的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也是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的精神家园。

      一、追求真理、忠诚信仰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命源泉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苦难、最危险之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奋斗纲领,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未能改变国运之衰弱、民众之苦难。中国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中国先进分子苦苦求索,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一场革命运动的发展,总是要以一场思想的运动为先导。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的上海得风气之先,独占鳌头的工业文明带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成为西方先进知识和思想在中国登陆及传播的第一站。人才汇聚、文化发达、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等种种资源优势,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最早出现马克思名字,是1898年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从1903年起,上海一些爱国报刊发表不少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移师北大红楼、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1920年初,“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重返上海。在他周围集聚了包括邵力子、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沈雁冰、施存统等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他们也是后来建党的酝酿者、参与者或发起者。1919年至1920年,中国掀起一场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批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有志青年从上海黄浦江畔登船远航。这其中有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徐特立、蔡畅、许德珩等。他们中不少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乃至新中国的奠基人。毛泽东曾三次到上海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人员送行。1920年5 月5 日至7 月初逗留上海期间,多次与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他后来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理论武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推动下,1920年6月,中共发起组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成立。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之际,党的第一份理论刊物《共产党》在沪创刊,陈独秀刊首《短言》宣称:“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一切政权归劳动者执掌”。《中国共产党宣言》鲜明提出“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兴业路开幕,宣告了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通过党的第一部纲领明确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实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宣布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共产党人为此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从上海的石库门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再到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使自己在复杂环境中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新征程的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坚守信仰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充满蓬勃生机和年轻活力的重要源泉。

      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的活力之本

      现代政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解决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在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政党群兴、党争随起”的纷乱中,中国共产党顺应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运而生。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体现在建党的全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1912年7月,列宁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预言:“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上海以地利优势成为西方列强攫取中华利益的桥头堡,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对外口岸和经济中心,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1920年,上海工人数有50多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工人阶级人数最为集中的城市。“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阶级率先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引领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国家政治舞台。

      陈独秀等人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派员指导等方式,推动各地以及旅日、旅法华人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起到了发起组作用。8月出版陈望道翻译的我国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对制定党的纲领有直接指导意义。中共发起组开创了一系列“第一”,如建立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担任机器工会主席的李中是第一位工人党员;开办第一所工人学校——劳工半日学校,领导第一次工人罢工——上海烟草公司工人罢工,创办工人刊物《劳动者》、《上海伙友》等。为培育青年干部力量,中共发起组指导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各地青年团的成立同样起到了发起组的作用。第一所为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这些开天辟地的实践为中共一大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中共一大开天辟地宣告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第一次明确把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思想和构建民主共和国的蓝图都是在上海第一次提出。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其中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宣告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中创造的最早的民主政权形式。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列主义政党,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断前行取得新胜利的红色基因。党在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建党精神的红色文化一以贯之维护和弘扬,开拓创新、永不懈怠,从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无私无畏、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根基所在

      《共产党宣言》宣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认识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就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向工人们发表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俞秀松在星期评论社工作之余,毅然脱下学生装到铁厂做工,决心走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地区开办工人半日学校,为解决生员问题,他将学校暂时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吸引更多的工人,从而使沪西成为上海早期工运的重要孕育地。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共6块内容,其中劳工内容“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占到一半。党成立后在上海建立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引导工人阶级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

      伟大梦想召唤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吸引、凝聚、锻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先进分子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终身。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以自己的忠贞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不屈不饶,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化身。1920年,陈云从青浦练塘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在投身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中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的环境迫害下,信仰动摇分子离党叛党而去。被迫离开商务印书馆的陈云深情地向工友告白:“我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钱,三不妥协,只为了要跟反动派坚决斗争到底,求工人的解放。”在党的高级干部顾顺章、向忠发、卢福坦等相继叛变后,不满28岁的陈云在全总会议上提出:“他们的叛变是对于阶级的动摇,这一点要使下边知道,上面叛变我们也要干,因为我们为的是阶级。……我们是为阶级牺牲的,要为阶级利益而奋斗。”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1篇3

      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我国红色文化之源。对建党精神的提练和诠释,有助于我们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笔者在此尝试提出自己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赋予了中华文化以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内涵的先进文化。上海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开,从1921年至1933年党的中央机关近12年在上海指导中国革命运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战斗,留下光辉的足迹。这些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蕴涵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产床”绝非偶然,而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孕育、发起、诞生、出征过程中凝结的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也是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的精神家园。

      一、追求真理、忠诚信仰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命源泉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苦难、最危险之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奋斗纲领,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未能改变国运之衰弱、民众之苦难。中国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中国先进分子苦苦求索,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一场革命运动的发展,总是要以一场思想的运动为先导。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埠的上海得风气之先,独占鳌头的工业文明带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成为西方先进知识和思想在中国登陆及传播的第一站。人才汇聚、文化发达、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等种种资源优势,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最早出现马克思名字,是1898年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从1903年起,上海一些爱国报刊发表不少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移师北大红楼、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1920年初,“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重返上海。在他周围集聚了包括邵力子、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沈雁冰、施存统等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他们也是后来建党的酝酿者、参与者或发起者。1919年至1920年,中国掀起一场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批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有志青年从上海黄浦江畔登船远航。这其中有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徐特立、蔡畅、许德珩等。他们中不少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乃至新中国的奠基人。毛泽东曾三次到上海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人员送行。1920年5 月5 日至7 月初逗留上海期间,多次与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他后来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理论武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推动下,1920年6月,中共发起组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成立。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之际,党的第一份理论刊物《共产党》在沪创刊,陈独秀刊首《短言》宣称:“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一切政权归劳动者执掌”。《中国共产党宣言》鲜明提出“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兴业路开幕,宣告了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通过党的第一部纲领明确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实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宣布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共产党人为此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从上海的石库门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再到天安门的开国大典,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使自己在复杂环境中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新征程的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坚守信仰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充满蓬勃生机和年轻活力的重要源泉。

      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的活力之本

      现代政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解决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在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政党群兴、党争随起”的纷乱中,中国共产党顺应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运而生。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体现在建党的全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1912年7月,列宁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预言:“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上海以地利优势成为西方列强攫取中华利益的桥头堡,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对外口岸和经济中心,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1920年,上海工人数有50多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工人阶级人数最为集中的城市。“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阶级率先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引领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国家政治舞台。

      陈独秀等人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派员指导等方式,推动各地以及旅日、旅法华人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起到了发起组作用。8月出版陈望道翻译的我国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对制定党的纲领有直接指导意义。中共发起组开创了一系列“第一”,如建立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担任机器工会主席的李中是第一位工人党员;开办第一所工人学校——劳工半日学校,领导第一次工人罢工——上海烟草公司工人罢工,创办工人刊物《劳动者》、《上海伙友》等。为培育青年干部力量,中共发起组指导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各地青年团的成立同样起到了发起组的作用。第一所为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这些开天辟地的实践为中共一大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中共一大开天辟地宣告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第一次明确把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思想和构建民主共和国的蓝图都是在上海第一次提出。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其中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宣告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中创造的最早的民主政权形式。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列主义政党,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断前行取得新胜利的红色基因。党在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建党精神的红色文化一以贯之维护和弘扬,开拓创新、永不懈怠,从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无私无畏、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根基所在

      《共产党宣言》宣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认识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就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向工人们发表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俞秀松在星期评论社工作之余,毅然脱下学生装到铁厂做工,决心走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地区开办工人半日学校,为解决生员问题,他将学校暂时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吸引更多的工人,从而使沪西成为上海早期工运的重要孕育地。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共6块内容,其中劳工内容“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占到一半。党成立后在上海建立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引导工人阶级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

      伟大梦想召唤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吸引、凝聚、锻造了一大批优秀的先进分子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终身。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以自己的忠贞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不屈不饶,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化身。1920年,陈云从青浦练塘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在投身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中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的环境迫害下,信仰动摇分子离党叛党而去。被迫离开商务印书馆的陈云深情地向工友告白:“我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钱,三不妥协,只为了要跟反动派坚决斗争到底,求工人的解放。”在党的高级干部顾顺章、向忠发、卢福坦等相继叛变后,不满28岁的陈云在全总会议上提出:“他们的叛变是对于阶级的动摇,这一点要使下边知道,上面叛变我们也要干,因为我们为的是阶级。……我们是为阶级牺牲的,要为阶级利益而奋斗。”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1篇4

      通过学党史新中国史,我们要坚定信仰,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党员干部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真学深学,真抓实干,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培养历史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增强历史担当去抓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形成常态化机制,我们要坚定信念,让初心使命在心底里扎根,要坚持党的宗旨职责,让初心在行动中传承。

    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1篇5

      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通过认真学习,我们要从中吸取政治营养,升华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为实现审计事业新目标努力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党史心得体会对党史的认识和体会对党史的认识心得体会2020关于党史的心得体会了解党史心得体会有关党史的心得体会党史感受心得看完党史的心得体会党史解读心得体会看党史心得体会对于党史的认识和理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