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心得体会2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心得体会2篇

    时间:2023-05-04 10:4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发现和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中形成的一门科学,也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领域问题的根本思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已经存在和发展了近百年,它指导了我们党的成立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战胜了资本主义,使建社会主义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大放异彩:它的正确性让我们党摆脱层层束缚,以改革开放的全新姿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教育

      工作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用唯物论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学习用辩证法考量最新的演变发展,一分为二地分析^p事物、用矛盾的眼光分析^p事物;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习用“已实践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的宝贵经验;学习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在教育、教学、教研的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心得体会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经验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刺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铭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2],而且影响很小,仅仅是介绍到中国的众多西方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思潮。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迅速传播起来,并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1早期救国之路的探索[3]

      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大国”的迷梦,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开始,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屡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同时,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开始面向世界,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从而缓慢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使中国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社会现代化,达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肩负着双重历史使命,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

      首先是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西方侵略者。接着,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并未能实施。其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鼓吹“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求富”相标榜,先后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企图以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腐朽封建主义制度的“体”。但是,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紧接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鼓动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推行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仅仅实行百日,就惨遭封建保守派的屠戮,夭折流产。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胜利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窃取,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又开展了旨在改造国民思想观念的“新文化运动”,一些有志之士也先后提出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一系列主张和设想。所有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中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沉沦的命运。这说明,不触动封建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根基的洋务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援引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2.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世界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运动的新时代。这迅速吸引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的眼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俄国经验和革命道路成为他们研究的中心,于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先进的中国人思想实现了大转变、大更新、大解放;中国工人阶级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显示了比其他阶级无可比拟的力量。

      他们先是在各地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之后在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最终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由13名代表参加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式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和起点。然而,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也不可能直接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本中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条充满荆棘、历经“左”和右各种错误干扰的血与火的探索之路。他们先是按照俄国经验走发动工人运动之路,掀起了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后又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同中国当时最大革命力量中国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取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和中共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最终导致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政府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刚刚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遭受极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中国革命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陷入困境。然而不屈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向残酷的敌人屈服,一方面先后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暴动,开始走向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另一方面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继续探索中国革命之路。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味照搬照抄马列主义,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不顾中国具体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导致中国革命先后遭受挫折,特别占据中共领导核心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更是把中国革命推向了绝境,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丢掉了中央根据地,不得不实行长征。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3.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3]。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之日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开始进行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5]。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以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系列会议,在改组中央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至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6].在充分吸取早期革命斗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十月革命道路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这一过程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把握以及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正确认识所作的艰辛探索,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实践反映[7]。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由毛泽东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就已提出[7],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间,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8]。

      为了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其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论著以及1941年至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作了详尽论述,从而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复杂的原因,毛泽东在晚年没有把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到底。“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更是利用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受严重的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这种状况本应得到改变,但由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针对“两个凡是”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为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后,全党才最终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平同志认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辽运动的绛_畹与教训,深刻揭示了巾吲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仞缎阶段的基本国情,领导我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4.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科学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题中要义,更是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处理了认识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中国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正确坚持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4.2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0]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确立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路线,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3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求我们必须牢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蓬勃生机[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当代的中国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J].教学与研究,2010(7),15-21.

      [2]许门友.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传播及其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5):

      20-24.[3]钟华儿.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32-33.

      [4]陶敏,韩振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25(6):709-715.[5]张焕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50-54.[6]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23-30.[7]李仕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的历史条件及经验启示[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3(6):80-83.[8]敬志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1,27(2):7-11.[9]布晓青.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政工研究,2012(20):500-501.[10]王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启示[J].文教资料,2005(33):183-185.[11]邹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1.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心得体会中国化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