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学习强国 > 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路径研究

    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3-01 15:1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杜小坚, 刘 强, 杨伦庆, 朱坚真, 乔俊果

    (1.广东省委政研室, 广州 510082;

    2.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20;

    3.广东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4.广东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1.1 海洋强国的理论与实践

    海洋强国战略是对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最高定位,也是国家对海洋事业发展全局性问题的谋划与长远策略安排。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逻辑表现为以顶层设计为统领造就海洋强国的中国方案,即以发展海洋经济为基础,提升海洋软、硬两方面实力,以新海权为核心加强国际海洋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1]。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础,海洋强国是战略目标,发展海洋经济是战略任务之一[2-3],要把海洋强国与海洋经济建设相统一,明确海洋经济方向。

    习近平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新时代要在坚持陆海统筹的基础上,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兼顾维稳与维权大局4个方面来加快海洋强国建设[4]。可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海洋经济实力增强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最高定位,成为新时代海洋工作的重要指引。

    “十四五”规划为实现海洋强国做了精心设计和部署,建设海洋强国的路线更加清晰,设立了《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专章,海洋经济无可置疑地成为海洋强国的主战场,经略海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表明,在新发展格局下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突出,中国已进入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

    1.2 海洋经济强省的理论与实践

    海洋经济强省是习近平20世纪90年代末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海洋经济建设思路,2002年主持并印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将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为海洋产值以及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沿海省份前列。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造沿海经济带,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向海图兴、向海图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可见,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持续的海洋工作部署,为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构建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政策保障[5]。广东海洋经济总量持续27年位居全国首位,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9 9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6]。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省份,海洋事业发展的排头兵,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是广东争当中国海洋强国支柱的神圣使命。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兴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海洋经济新业态不断拓展,海洋经济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透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结合当今时代全球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特征,准确界定广东海洋经济强省的内涵,构建相应指标进行研判,探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路径,对广东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果追问海洋经济强省的深层次内涵,海洋经济强省的“强”在哪,其核心关切所蕴含的建设路径是什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无法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经济领域自身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兴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海洋经济新业态不断拓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透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结合当今时代全球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特征,准确界定广东海洋经济强省的内涵,构建相应指标进行研判,探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路径,对广东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指出,规模庞大、结构协调、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效益突出、持续发展可以作为海洋经济强省的判断标准[7]。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持续发展应当是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8]。大多数学者将海洋经济强省作为建设目标,就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路径对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或者进行战略分析。这些文献中尽管没有继续厘清概念的内涵,但为我们勾勒了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部分路径和图景。向晓梅等指出,建设海洋以“深蓝广东”建设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推进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9]。吴迎新等认为,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海洋规划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海洋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深蓝科技”工程安全海洋生态环保及资源利用等[5]。吴旗韬提出,广东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路径为创新海洋开发理论、优化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分类管制围填海以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10]。杨黎静等指出,广东建设海洋强省面临资源环境、科技、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挑战,要运用政策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稳增长、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统筹产业竞争与区域合作、坚持海陆联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11]。翟仁祥、石哲羽认为,建设海洋强省,要江海联动推进海洋空间布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海洋管理服务[12]。谢慧明等通过回顾浙江海洋强省建设战略,指出浙江海洋经济强省的主要路径是从做深做大海洋经济到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到海陆经济联动发展以及推进山海协作工程[13]。可以看出,这一类文献的聚焦于采取何种策略使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着力点在于“如何使之强”,对于强的理解多偏于质性描述。

    还有一支关于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的文献,也为我们理解海洋经济强省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翟仁祥、李敏瑞认为,海洋经济强省评价标准为海洋经济总量大、海洋产业结构合理、海洋经济效益突出、海洋生态系统良好、海洋管理水平强等5个方面[14]。朱坚真、岳鑫围绕海洋自然资源领域、海洋经济效益领域、海洋生态效益领域、海洋科技领域、海洋文教领域、海洋社会领域6个领域对海洋经济强省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15]。赖瑛指出,海洋强省发展水平的因素包含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四个方面[16]。冯瑞敏等以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和海洋产业科技实力评价海洋经济的竞争力[17]。

    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海洋经济强省的相关理论研究中,海洋经济强省的立足之基为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强省是海洋经济大省转型升级的结果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这意味着,从“大”到“强”这一以规模为核心到以“规模、质量”双核心是海洋经济强省的核心要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强”之所强之处。综合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途径与海洋经济评价类的两类文献研究发现,海洋经济强省这一概念与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海陆联动、海洋管理服务创新等核心属性特征联系密切,而这些属性都带有鲜明的海洋经济发展实践特色,为建构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这些关于海洋经济强省属性描述比较宽泛,未进行系统化梳理,难以将海洋经济强省与其他相关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关于建构海洋经济强省的理论视角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关于海洋经济强省内涵的分析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内涵重新界定

    理解海洋经济强省,需要将其置于海洋强国这一国家战略体系内进行剖析。海洋经济强省到海洋强国建设,是海洋事业发展层次的提升——从省级层面提升到国家层面[18]。海洋强省是海洋强国从国家到省(市)战略部署的延伸与政策的深化和落实[19]。然而,如果追问海洋经济强省的深层次内涵,海洋经济强省的“强”在哪,其核心关切所蕴含的建设路径是什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无法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

    海洋强国与海洋经济强省的重点内涵都在“强”。从静态表征来看,“强”作为与“弱”作为一对矛盾综合体,是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基于相同评价体系下比较后呈现的结果状态。从驱动表征来看,“强”作为一种力量或者说控制力,其对象化活动的效果决定了“强”的程度。个体对全局作用影响越大,个体的引领和控制力越强。具体到海洋经济强省,如果仅仅从静态表征来看,对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判,排位居前的省份可以称之为海洋经济强省,这种理解与大多数海洋经济评价文献的理解是一致的。显然,这种理解忽视了“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强”与所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阐释。在现有的海洋战略体系下,单独讨论海洋经济强省不能充分体现海洋经济与其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效果。因此,基于海洋经济强省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关系,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还需从海洋经济对国家和省两个层面的影响和作用来剖析海洋经济强省的内涵,从而丰富新时代下海洋经济强省的理解与把握。

    2.2 国家、省级两个层面的目标侧重

    从对国家的作用来看,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是有力地推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这就意味着,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海洋经济强省的海洋经济不仅要对国家海洋经济规模具有较大的贡献,而且要有助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其主导海洋产业在国内、甚至国际海洋产业链中处于中高端地位,引领和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结构、格局和产业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海洋经济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海洋经济的实力,但经济规模并不是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海洋经济规模庞大是称为海洋经济强省的基础,海洋产业的引领带动能力甚至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才是强省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基于海洋产业在不同省份发展现实的差距,即产业竞争优势。

    由于海洋产业涉及5个产业类别28个产业大类,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技术水平下海洋经济的产业构成差异巨大,各海洋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不同,即使是海洋经济强省也不意味着其所有海洋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是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要素。

    从省层面来看,海洋经济是省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产业是陆域产业向海洋延伸和拓展的产物,规模远小于陆域经济。伴随着各种新兴海洋产业的成熟与发展,海洋产业子系统已经从依附陆域产业到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形成独立体系[20]。海洋经济强弱不仅取决于海洋经济系统内部持续发展能力,也取决于与陆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陆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平台建设对海洋经济产业的新业态拓展以及产业优势塑造有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提升海洋经济优势不仅要推动海洋产业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创新,其根本的着力点在于推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融合,这与国家战略中“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路是一致的。在这一层面上,海洋经济强省强调的是海洋经济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强和海陆经济的融合度高。海洋经济自身发展能力强在规模和质量效益具有优势。海洋经济的规模效应比如对区域经济贡献大、增长速度快等;
    质量效益体现在海洋要素收益率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强、海洋经济主体富有竞争力、海洋产业空间布局高效等。海陆经济的融合度高体现为海洋经济要素与本区域陆域经济充分联动,形成了充满活力、包容与创新的产业体系,低端的、粗放的海洋资源要素通过技术创新与其他要素耦合成高端要素,实现了海陆经济同步升级以及海洋要素收益率的动态提升。

    以上从两个层面剖析了海洋经济强省的“强之机理”,综合国家和省层面对海洋经济强省特征,经济总量大是强的基础,主要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海陆产业协调发展是强省的核心特征。培育主要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推进海陆产业协调发展,能够提升海洋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利能力,促进海洋经济由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能够有效地壮大海洋经济规模,增强海洋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本文认为,在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海洋经济强省就是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能力以及海陆产业协调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沿海省份。这4个核心特征分别体现了海洋经济强省在海洋产业规模、产业地位、发展能力以及海陆融合4个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中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二者综合主要反映海洋经济对全国海洋经济的产业贡献和影响力,发展能力以及海陆融合竞争优势主要反映海洋经济在省这一层级的持续发展力和对省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3 对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进程的总体研判

    3.1 海洋经济强省的指标体系

    3.1.1 海洋经济强省的指标选取

    海洋经济强省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型指标体系。对于海洋经济规模优势的评判,采用“海洋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反映海洋经济的规模和实力,考虑到海洋产业在统计过程有中间产品以及劳务的重复以及指标的独立性,“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作为规模贡献指标。海洋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优势,参考已有的研究,下设了“海洋经济规模贡献”“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次级指标,参考盖美等[20]的研究,设置了“市场需求”“投资规模”“技术创新”“工业贡献程度”“资源约束”等次级指标。

    根据海洋经济强省的定义,重点探讨主要海洋产业地位优势的指标选取。一般情况下,在同类产业种所占的份额越大,产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其产量和定价行为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越大,表明产业竞争中具有较强优势,产业地位优势(1)产业地位围绕产业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及其增值能力来判断产业是否实现了价值攀升,一般是运用国际贸易数据库的进出口数据测算该产业对应产品的价值位势。也就越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产业地位优势表明的是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取实际利得的能力,这与一般情形下对“强”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相近。测度产业地位优势大多数的研究采用基于增加值的视角,以产业收益率是否提升判断产业地位优势,尤其是针对贸易类产品[21]。借鉴这种利益测算思路,海洋产业地位优势的测度包括两方面的指标,市场份额占比以及产业获利能力。海洋产业地位优势采用产业产量市占比与海洋产业利润率的乘积予以表示。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分类,分别设置了“海洋第一产业地位优势”“海洋第二产业地位优势”“海洋第三产业地位优势”。其中海洋第一产业我们选取了海洋渔业中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第二产业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最大[20],按照各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规模并突出技术因素,同时考虑了近两年增速超过30%的海洋产业,海洋第二产业选择了海洋油气业、海洋造船业、海洋化工业以及海洋电力业4大产业。海洋第三产业选择了海洋运输业海洋港口两个产业。

    海洋产业利润率这一指标现有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分别采用生产者价格指数作为产业利润率的指标。海洋第二产业利润率也没有现成的统计数据,将海洋油气业、海洋造船业、海洋化工业以及海洋电力业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所对应的两位数行业(表1)的规模以上企业的成本利润率产业利润率的代理指标。

    表1 不同海洋产业采用的行业利润率

    滨海旅游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现有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中所有省份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比较完善,将其作为占比的指标,成本利润率选取了入境人均旅游花费价格比(2)入境人均旅游花费价格比等于当期入境人均旅游花费最高省价格除以某省入境人均旅游花费价格。作为产业利润评价指标。海洋交通运输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货运周转量、货物吞吐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作为产业市场份额占比的指标,产业利润率为各省航运公司和港口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虽然不少航运公司开展跨区域经营,沿用大多数研究中以注册地为依据划分所属省份的做法。对于个别不同时具备航运和港口上市公司的省份,通过查阅这些省份海洋交通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现,每个公司都兼具航运和港口两类业务,因此,对这一类省份的航运和交通运输采用相同的利润率。如果同一省份的海运和港口上市公司超过两个,以营收占比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各省所海洋交通运输获利额能力的样本公司见表2。

    表2 沿海省份交通运输获利额能力样本公司

    3.1.2 海洋经济强省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上述指标选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4类4级指标体系,共包括21个指标,见表3。

    表3 海洋经济强省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研究期间内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以及沿海各省的统计年鉴。确权海域面积2018年以后统计指标名变更为新增海域使用面积。将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指标所有年份的收入单位统一调整为万元,2018年以后将海洋科研机构经费对内支出加上对外支出进行加总作为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指标。各省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的生产者价格指数有缺失的采用渔业产品的生产者价格指数来替代。海洋航运业和港口业中产业利润率以各省上市公司年报的利润率确定。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种指标的权重。熵值(entropy)是一种物理计量单位;
    熵越大说明数据越混乱,携带的信息越少,效用值越小,因而权重也越小。熵值法则是结合熵值提供的信息值来确定权重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参考范柏乃和朱华的研究[22],删除了贡献率<0.01的“海洋电力业产业优势”“第二产业占沿海城市GDP比例”两个指标。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优势贡献权重非常接近,为了与现有统计年鉴中产值分类相对应,将这两类产业优势合并为海洋渔业产业优势。最终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4。

    表4 熵值法计算权重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海洋经济规模优势对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贡献率并不高,海洋产业地位优势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其次为海洋发展能力优势和海陆协调发展优势。这表明,随着海洋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对海洋发展能力贡献最大的是确权海域使用面积,研究期内中国已经开展了海域使用用途的严格管制,并加强了集约节约用海的管理。确权海域使用面积和海洋专利的权重大表明了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要重视海域空间要素的大幅投入。同时,另外一个驱动海洋发展能力优势的因素是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海洋科技成果的贡献尤其突出,这表明,作为高技术、产业体系复杂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驱动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走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洋航运业、海洋港口业、海洋渔业、造船业的优势在对海洋经济强省的贡献权重远小于两个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这些传统产业的规模虽然比较大,但是对海洋经济的引领和影响作用有限。海洋港口业优势的权重大于海洋航运业优势的权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货物吞吐量的增加,海洋港口运营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效率显著提升。作为区域垄断性较强的港口,议价能力强,能够直接享受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绩效,改善获利能力。而航运业尽管市场需求量大,但与国际航运公司的竞争性较强,其运输优势并不突出,加之研究期内燃料价格上涨,航运获利能力明显低于港口获利能力。

    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油气业优势对海洋经济强省的贡献率分别为10.92%和8.24%,约为两个产业在此期间占海洋经济总量之比的3倍和2倍,从产业关联度和产业价值链视角来看,海洋化工业属于中间产品,产业前后向关联度比较大,能够产生产业发展的倍增效应。海洋油气业发展需要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支撑,产业技术水平要求高,产业的带动和引领能力强。这两个产业的获利能力较强的原因,一方面与两类产业在此期间行业处于上升周期有关,另一方面表明随着技术进步,各沿海省份的这两个产业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对两类产业发展的控制和影响力增强。考虑海洋化工业各省的产量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巨大,部分省份的海洋油气业产值为零,而且省份之间海洋科研投入差距较大,逐个删除这3项指标再次计算权重,发现权重系数比例并无较大的变化,说明整个指标体系以及权重的确定是比较稳健的。

    3.3 海洋经济强省指数指标研判

    沿海各省的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综合指数见表5。可以看出,所有省份的海洋经济强省综合得分都不高,这由于各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化工业、海洋造船业在各省之间很不均衡,部分产业省与省之间极差较大,造成综合得分偏低。如前所述,为了提升结果的稳健性,对波动大的指标进行了排除,并不能有效改善评分结果。这就意味着,各省海洋经济的质量水平并不高,虽然海洋产业规模扩张较快,但加入产业获利能力因素进行综合评判,海洋经济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明显提升。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表5 2013—2019年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综合指数

    3.3.1 广东海洋经济地位整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

    2013年广东为0.267,位居山东之后,2015年超过山东之后稳步,2019年为0.558,超出第二梯队的江苏、浙江、山东水平。从规模效应来看,广东海洋经济总量以及增加值占全国的比缓慢上升,对强省的贡献有限,但是主要海洋产业内部高贡献率的海洋油气业发展较快,海洋科研投入以及产出增速较快,更重要的是港口行业竞争优势比较突出。无论是海洋发展能力还是海陆协调发展方面,广东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对外开放水平都有力地提升了海洋经济的竞争优势。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方面,尽管广东海洋科研人员数量及高水平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人员比例逊于山东,但广东海洋科技投入和海洋发明专利数量的高速增长显著地提升了海洋经济竞争优势。这说明广东建设海洋经济的策略和成效比较显著,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进程稳步推进。

    3.3.2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优于其他省份的主要原因是广东海洋产业门类体系比较健全

    以上海为例,海洋经济强省综合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3个产业门类缺失。但是就评价数据来判断的话,广东0.558的得分还是比较小的,表明广东距离海洋经济强省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海洋油气业中应用于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水下生产系统,高附加值核心部件仍需进口。相关配套产业规模较小,如船舶制造业电缆、船机等设备本土配套率低,附加运输、隐性管理成本成为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的阻碍。第二梯队中江苏、浙江的海洋经济强省综合指数逐年提升,尤其是江苏提升幅度较大。山东海洋经济的总体实力有所下降,与人们的直觉有较大的差异,但仔细分析山东海洋经济主要海洋产业的内部构成,有更深入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的海洋化工业、海洋渔业发展较快,但货物周转量不及广东的1/10,甚至仅为辽宁的1/3,表明山东在环渤海经济区内不是重要的中转枢纽,海洋经济的辐射能力较弱。

    3.3.3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首要议题和使命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涉及到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产业形态、产业引领以及产业关联等多个因素优势的形成。科学界定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维度,对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种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进行研判,对于理解广东海洋经济竞争范式的转变以及广东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的时代是属于海洋的新时代,广东有责任承担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历史使命。当前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叠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更趋复杂,未来以区域中心国家掌控核心环节、周边国家配套生产为特征的区域循环体系或将取代以往的大循环体系[23],这对于外贸依赖程度较高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立足于建设成海洋经济强省目标,要实现广东海洋经济从大到强的伟大跃迁,必须进行以下路径转换:

    4.1 在区域循环体系中强化主要海洋产业的产业链地位优势

    继续扩大主要海洋产业的规模,巩固主要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区域海洋治理和海洋规则的制定,实施多部门密切协作的海洋产业链管理政策,推动广东在区域循环体系中形成领先优势或者差异化竞争格局,在海洋产业链中掌握有利位置、获得最大价值,提升要素收益率,扩大主要海洋产业地位的优势差距。

    4.2 提升主要海洋产业与本省制造业生产体系的融合优势

    鼓励自主创新,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要素配置机制,实施海陆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整合陆域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以及创新要素,强化主要海洋产业的前后向联系,解决海洋产业中的“补短板”问题,形成高端海洋产业链,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韧性,促进产业经济效率提高,形成海洋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优势。

    4.3 提升主要海洋产业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中的领先优势

    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积极适应智能化浪潮中的商业和技术模式变革,推进主要海洋产业的信息化发展,确立海洋经济新业态的战略先导优势,使海洋经济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4.4 通过不断提升中高端海洋产业价值链从而提升主要海洋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地位

    基于海洋经济强省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关系,既要发挥广东现有海洋经济总量、海洋产业地位、海洋产业发展能力以及海陆协调发展等优势,也要挖掘海洋科技、遍及全球海洋国家华侨华人产业实力、海洋社会文化等综合潜力。

    4.5 重视主要海洋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获利能力

    在壮大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基础上,特别重视主要海洋产业的国际获利能力,不断提升其全球产业地位与竞争力。近20年广东海洋经济总量持续领先,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以来,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上升。这既得益于广东海洋经济产业门类的完整性,海洋经济强省政策的有效性,也得益于广东良好的经济基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及高效率的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在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过程中为稳步推进海洋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强国广东海洋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振动工程学报(2022年3期)2022-07-26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学习强国”礼赞青年歌声(2020年2期)2020-02-27秦晋争霸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10-10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广东舆情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辽河(2011年3期)2011-08-15广东剿匪概述军事历史(1992年5期)1992-08-15
    相关热词搜索:海洋广东强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