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振兴乡镇 >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4-07 19:4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蓝勇福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目前,我国已取得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巨大成就,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阶段[2]。然而,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依旧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保证收入提升与收入合理分配的前提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学术界与政府决策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发展高等教育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西部高等教育作为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内生力量,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5月,为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又指出,到2025年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对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可见,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既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之举,也是新时代赋予西部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共同富裕进程。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微观层面能增强个体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层次和工作收入,在宏观层面能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有利于将“蛋糕”做大;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打破城乡区域隔阂与社会阶层的枷锁,将更多的弱势群体纳入其中,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实现收入跃升、摆脱贫困的可能,有利于“分好蛋糕”。然而,高等教育在现实发展中承担的角色比理论上复杂得多。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是“红利”还是“鸿沟”,不仅受限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也取决于能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换言之,在新时代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在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同时,兼顾高等教育的“富裕”效应与“共同”效应。

    那么,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到底能否兼顾其“富裕”效应和“共同”效应,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西部高等教育对西部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异质性?如果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又是什么?现阶段,探究并回答以上问题对我国明确高等教育战略部署、着力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梳理既有文献,当前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共同富裕相关概念内涵的理论探讨,二是对共同富裕测度体系与影响因素的实践分析。在理论层面,鉴于共同富裕与我国社会经济与民生保障联系紧密,学者们对共同富裕的关注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侧重。比如在早期的研究中,学界集中于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和总体目标进行了探讨[4-6]。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合理提升人们的收入、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等社会福利改进,成为当前以及未来民生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以此为背景,在近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从致力于共同富裕概念内涵的理论探讨,逐渐转向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分析。如向国成等认为,如果经济发展能够不断逼近基于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完全分工的均势经济状态, 共同富裕将会伴随财富总量增长而最终实现[7]。高丽媛等从权力结构角度探讨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8]。江鑫等从分工角度出发,认为城乡公路体系网络化能促进共同富裕[9]。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致力于从实践层面对共同富裕展开探讨。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共同富裕的指标与测度体系研究,另一类是基于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共同富裕指标与测度体系视角,国外学者认为消费能力是人们收入与财富的真实体现[10],用消费支出作为共同富裕的关键指标,更能贴切地反映出国民整体的福利水平和收入不平等[11]。国内学者则更多倾向于从收入维度衡量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如覃成林等基于我国“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提出以先富地区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度量共同富裕程度[12]。刘志国等根据Milanovic和Yitzhaki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认为收入流动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才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13]。事实上,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在于促进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涉及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人们经济生活上的“总体富裕”,还强调全民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14-15]。在此基础上,刘培林和万广华等从收入与收入分配视角,具体地提出以人均收入和群体收入差距来测度“富裕”和“共同”程度,进而构建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的指标体系[16-17]。基于此,本文也将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对共同富裕这一综合指标进行测度。

    基于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视角,既有文献探讨了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效应[18-19]、城乡关系变迁[20]、城镇化[21]以及数字经济[22]等因素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尝试从缩小城乡、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进一步提升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维度,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23-25]。随着对共同富裕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合理地“分好蛋糕”,才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关键[26]。教育作为提升收入与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鉴于此,学者们从教育公平、教育共享、教育促进,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视角,对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27-32]。但不管以何种视角进行研究,已有文献均肯定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纵观我国扶贫历程,可见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求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33]。因此,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提升与收入差距缩小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更具现实意义。

    已有文献分析了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现有研究集中于对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对于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的实证分析较少。虽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方式对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只是关注教育在收入或收入分配等某一维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缺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这一综合指标的实证分析。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收入提升或者收入分配问题,而是既具有提升总体富裕的“做大蛋糕”效应,又具有推进共享富裕的“分好蛋糕”效应[34]。第二,现有研究侧重从全国层面或省份层面考察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缺乏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的定量研究。事实上,西部高等教育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及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三,现有研究大多关注高等教育在城乡或者东、中、西部等区域间的影响效应,而对高等教育在区域内部的影响差异有所忽视。第四,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要素在城市群内充分流动,释放人才红利,为区域发展从“集、聚、中”走向均衡的有力保障。但目前学界对于产业结构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缺乏讨论,尚需进一步分析。

    与学界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本文聚焦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否有助于共同富裕实现这一核心问题,对西部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系统地分析西部高等教育的“富裕”效应和“共同”效应。第二,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分析了西部高等教育对不同层级城市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形成这一差异的成因。第三,在研究机制上,本文对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模型设定

    1.基准回归模型

    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聚焦西部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CPit=β0+β1Eduit+β2Xit+di+ut+εit

    (1)

    式(1)中,下角标i和t分别表示西部地区各个城市和所在年份;
    被解释变量CPit代表西部地区i城市在t时期的共同富裕指数;
    核心解释变量Eduit表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Xit表示回归模型中的一系列控制变量;
    di和ut分别表示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β0为截距项;
    β1为本文所关注的核心估计系数,表示西部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

    2.机制分析模型

    为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借鉴温忠麟等的研究[35],建立调节效应检验模型:

    CPit=β0+β1Eduit+β2Eduit×ISit+β3Xit+di+ut+εit

    (2)

    式(2)中,被解释变量CPit表示共同富裕指数;
    Eduit和ISit分别表示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di和ut分别表示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β2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系数,若系数β2显著则说明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不显著则说明不存在调节效应。

    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并将其纳入分析模型,根据交互项系数的显著性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分析。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共同富裕,参考刘培林、万广华等的研究[16-17],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测量共同富裕程度。具体操作为:首先,采用西部地区i城市第t年的人均工资收入对数(lnyit)对“富裕”维度进行衡量。其次,借鉴段博等的做法[36],采用西部地区i城市第t年的人均工资收入对数(lnyit)同我国同期人均工资收入对数(lnYt)的离差,构建“共同”维度的衡量指标(见式3)。其中,IG值表示西部地区各城市t年人均工资收入同我国同期人均工资收入的偏离程度,该指数越小,说明西部地区各城市与国内人均工资收入的差距越小,即“共同”程度越高。刘儒等的研究表明[22],这种方法比直接采用人均GDP或人均收入能更准确地衡量城市间收入差距。最后,对“富裕”和“共同”维度的指标(wit)进行正、负方向调整和标准化,以消除各项指标量纲差异,并采用现有研究常用的等权法,构建共同富裕指数(CPit)(见式4),该指数越大,表示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程度越高。

    IG=|lnyit-lnYt|

    (3)

    (4)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既有文献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分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指标。对这两个指标,通常采用在校大学生规模和在校大学生的相对数量进行衡量。本文借鉴张淑慧等的做法[37],采用绝对量指标即西部各城市在校大学生数作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另外,考虑到我国人口在各城市之间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本文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采用相对量指标即西部各城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进行变量替换回归,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一部分。

    3.控制变量

    为获得更为可靠的估计结果,文章还将一些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具体包括: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投入、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基础教育质量、企业发展规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另外,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模型中的部分变量取对数处理[38]。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核心议题为分析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中所涉及西部地区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21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EPS区域经济数据库。其中,对缺失值采用几何增长法或插值法进行填补,在对样本城市所属区域进行划分之后,最终获得西部地区79个城市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共790个。其主要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一)基准回归

    为估计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本文根据式(1)进行面板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P=0.000),本文选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模型1和模型2分别为在仅对地区固定效应进行控制和对时间、地区固定效应进行双向控制情况下,西部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关系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西部高等教育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036和1.209,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将其他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指数则提升1.209个单位。这表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程度显著正相关,即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形成这个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具有促进个体收入提升的直接效应(“富裕”效应),还具有促进缩小收入差距的间接效应(“共同”效应),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表2 西部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及其维度的影响结果

    (二)西部高等教育的“富裕”效应与“共同”效应分析

    进一步地,本文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富裕”效应和“共同”效应进行检验。表2中的模型3和模型4分别为西部高等教育对收入和收入差距影响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在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核心解释变量西部高等教育对收入及收入差距维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44和-0.025,且分别在1%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在提升收入和减小收入差距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能兼顾“富裕”效应与“共同”效应,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为保证实证结论的有效性,以及验证前文研究结论不是特定阈值设定的结果,本文还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采用西部地区各城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以及借鉴万广华等的做法[17],采用收入分配即收入差距相反数与收入的乘积构建共同富裕指数(CP=-IG×lny)替换被解释变量。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高等教育的系数分别为1.185和0.220,且分别在1%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确实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三)内生性处理

    虽然基准回归中尽可能控制了影响共同富裕的其他因素,但基准回归的实证结果可能受到某些内生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估计结果偏差。理论上,内生性可能来源于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关系等因素。为弱化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借鉴周启良的研究[39],在回归模型中纳入滞后一期的共同富裕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以解决基准回归中的内生性问题。采用SYS-GMM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中,AR(1)和AR(2)检验结果满足一阶相关而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的检验要求,同时用Hansen检验显示,估计结果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的问题,证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另外,表3回归结果显示,在进行了内生性问题处理的情况下,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存在。以上结果表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确实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表3 内生性问题处理

    (四)异质性分析

    探析西部高等教育对不同发展水平城市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影响,借鉴白俊红等对城市等级进行划分的标准[40],将西部地区城市样本划分为地级城市和地级以上城市两类子样本,其中地级以上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并采用与基准回归相同的回归模型进行分组回归。西部高等教育对以上不同层级城市子样本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分别对应的是高等教育影响地级城市和地级以上城市样本共同富裕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高等教育的系数分别为2.065和2.520,且分别在1%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对比两个分组回归分析中核心解释变量高等教育的系数大小,可见地级以上城市样本高等教育的系数大于地级城市样本高等教育的系数。这说明,西部高等教育对地级城市和地级以上城市样本共同富裕的实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地级城市样本,西部高等教育对地级以上城市样本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与李立国等的研究结果相符[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41]。西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具有经济、区位及产业结构等优势,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聚集起到重要作用[42]。同时,在教育经济学视角下,高等教育资源聚集与发展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为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内生性动力[43]。

    表4 高等教育对不同层级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随城市层级不同而呈现差异性,相较于地级城市样本,西部高等教育对地级以上城市样本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前文基准回归结论,即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印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区域间的不均衡,也体现在区域内部如西部各城市间的不均衡。

    现有研究表明,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44]。为进一步明晰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在基准回归模型中纳入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交互项的系数为3.872,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说明,西部高等教育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将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利于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表5 基于产业结构的调节效应分析

    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联结与协调是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匹配时,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要素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才能显现出来[45]。因此,充分激发高等教育与经济市场的联动效应,是破除西部高等教育“振而不兴”发展壁垒的重要途径,具有“起振”作用。而进一步优化西部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其生产要素的流动速率,又承载着助推西部地区“三产”融合与乡村产业振兴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使命,具有“共振”作用。

    (一)研究结论

    利用2012—2021年西部地区79个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首先基于收入和收入分配视角,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数,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富裕”效应和“共同”效应进行检验;
    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西部高等教育对不同发展层级城市共同富裕的差异化影响;
    最后,本文还对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影响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产业结构和共同富裕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有如下发现:

    第一,从共同富裕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指数则提升1.209个单位。

    第二,从“富裕”与“共同”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对收入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能兼顾“富裕”效应与“共同”效应,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异质性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对不同层级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相比于地级城市样本,西部高等教育对地级以上城市样本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一研究印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区域间的不均衡,也体现在区域内部如西部各城市间的不均衡。

    第四,从作用机制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将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在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利于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二)研究建议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促进收入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促进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联结与协调发展,又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效用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助推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需在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挥高等教育“起振”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西部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其生产要素的流动速率,发挥产业结构“共振”作用。综合以上结果与讨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适度扩大西部高校学生培养规模。高等教育普及化利国利民,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以前相比有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46],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提升个体收入和促进收入合理分配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是西部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策略。同时,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是我国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继续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大对西部高校的财政投入,适度扩大西部高校学生培养规模。

    第二,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中、高等教育录取比例,加强地方教育服务能力。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存以及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教育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西部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同时,在现有中学分流制度和高考分省配额制度下,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仍在持续扩大。从个体视角来看,对处于城市、发达地区的个体而言,他们具备经济、地域上的优势,更能够利用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红利”主要的受惠主体。而对于西部农村偏远地区的个体,由于经济水平和能力禀赋差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能更少。只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等教育的普惠性才更能得以体现。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出台向西部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招生政策,进一步加大西部农村地区中、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缓解其教育机会不平等现状。同时,应强化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地方教育服务能力,为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子提供更多如信息传递、教育咨询等服务,打破数字信息“鸿沟”,积极发挥远程教育帮扶的助推效应。

    第三,继续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西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支援力度。从城市层级视角来看,城市经济、区位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城市层级分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聚集效应”以及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的“虹吸效应”,使得较低层级地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受限,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内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事实上,西部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当前,补齐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短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的研究也印证了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助推较低层级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在国家层面应继续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和数字资源等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西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支援力度。同时,在西部省份层面上,应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以打造若干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振兴的有利抓手,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进而带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四,加快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西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自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成为中央的战略部署之一。学界也聚焦于西部高等教育“振而不兴”这一困境,探讨西部高等教育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研究表明,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是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有力之举。从社会经济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发展事关高层次人才培育,影响着区域人力资源水平和素质,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效应。因此,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加快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联结效应,充分发挥西部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同时,调整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建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以创新驱动西部经济快速均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主要基于收入和收入分配等物质层面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对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量,而对于人们内在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缺乏考量,以至于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解释力稍显不足,这也是本研究中的一个遗憾。同时,本研究主要从聚焦西部地区这一宏观视角对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于高等教育与微观个体共同富裕需求达成效果体现不足。未来研究可丰富对共同富裕水平的测度,以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另外,也可加强以个体维度为视角的微观研究,以呈现高等教育发展对个体尤其是弱势个体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产业结构效应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核科学与工程(2021年4期)2022-01-12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懒马效应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应变效应及其应用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统计与决策(2017年2期)2017-03-20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12-01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助力振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