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马路上,奏响了一曲交响乐 [“三部曲”奏响方案活动交响乐]

    马路上,奏响了一曲交响乐 [“三部曲”奏响方案活动交响乐]

    时间:2019-02-03 05:37: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方案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从幼儿的兴趣引出主题,针对幼儿的探索需要,在和孩子们的共同的讨论中构建出了主题网络框架并根据网络逐一展开研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研究,领会其中的精神,从中获取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孩子们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兴趣;探索;发展
      
      方案活动是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向更高一级的认知阶段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主题、编制网络、表达表现是其弹奏的三部曲,兴趣、探索、发展则是孩子们唱响的交响乐。在方案主题“古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尽情地发挥着三部曲的功能,默默地欣赏着交响乐的美妙。
      一、主题产生:顺应孩子的兴趣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提倡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因此主题的开展,首先要捕捉、顺应孩子们的兴趣。
      由于我们沙溪镇是有名的文化古镇,所以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认识沙溪”的参观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有所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对家乡的“吊脚小楼”“乐荫园”“小白楼”等古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走到我们沙溪的三大古桥的时候,孩子们对古桥所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高度的热情。
      片段一:
      下午当孩子们来到古桥上时,他们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赵老师,这座叫什么桥?”“我知道,叫新桥,我爷爷告诉我的。”还没等我回答,刘沈月已经抢在我的前面回答了。“可是这个桥明明很旧很破,怎么是新桥呢?”李嘉豪边摸着桥上的砖头边接着同伴的话。“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爷爷就是这么告诉我的。”“那你们今天回家可以问问家里人,说不定就会找到答案了。”我提议着。这时又有人叫了起来:“快看,这里有好大一个圆圈,里面有花纹。”“好像太阳哦。”“不是,不是,好象是一朵朵的云彩。”“真的,好漂亮哦。”大家都趴在地上边看边摸 ……这个令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看着孩子们离去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知道一个让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产生了。
      分析:
      桥是我们沙溪古镇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古建筑物,作为生活在古镇上的孩子,虽走过或看过古桥,对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桥缺乏有意的观察和关注。
      今天一次参观活动引发了幼儿关于“桥”的滔滔不绝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针对这个情况我决定将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孩子在探索、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能力。
      《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能让幼儿在最真实、自然、最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网络编制:引领孩子的探索
      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还在为了古桥而争吵不停,看着孩子们对我们家乡的古桥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热情,我决定开展一次有关于古桥的讨论。看看孩子们对于古桥到底知道多少,对于我们家乡的古迹又了解多少。
      徐济成:“从桥上走下去的时候,明明没人推的,可我怎么感觉有人在后面推我往下走?”
      刘沈月:“桥的中间怎么有圆形的花纹?是怎么画上去的呢?”
      王龚:“大石头很重很重,为什么要用石头造桥?用木头不就轻很多了吗?”
      薛逸航:“桥的下面两边怎么都有很大的象云彩一样的是什么呀?”
      李嘉豪:“为什么这座桥造成半圆形的呢?”
      反思:
      通过观察和简单的谈话,使我对孩子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使我认识到选择这一活动主题进行预设的价值所在:首先这是一个孩子生成的活动,来源于孩子本身的热点与兴趣所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其次,古桥是我们沙溪的名胜,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体现了《纲要》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的要求。于是我从孩子们那里收集了各种各样零散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孩子们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根据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大致的归类,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研究的网络:
       形状
       ↑
       材料←古桥→用途(种类)
      孩子们的兴趣点往往的零碎,教师如何引导孩子们能进行操作,让活动有意义和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不断地把主题引向深入、展开广度,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带有一定主观的色彩,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真实的反映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也不一定全部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在活动中,我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根据他们的兴趣点来编制网络。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会生成许多老师没有预先计划好的学习内容,并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活动,这时老师应对孩子的生成活动给与极大的鼓励,并创造条件,满足孩子需要、顺应孩子发展。网络的制定需要根据儿童不同的研究状况而变化,切实迎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发展需要。
      三、表达表现:欣赏孩子的发展
      一次成功的、有意义的方案教学活动交响曲,除了前奏的引人入胜,正戏的跌宕起伏,还有辉煌灿烂的高潮。我们的方案教学“古桥”的活动,从一开始的编制网络到不断补充,扩展子网络,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了,从古桥的形状,材料,用途,孩子们一个个俨然成了“小小桥梁专家”。
      为了搭一座真正的竹桥,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竹子、绳子、剪刀等工具,朱高高一看见竹子就准备动起手来了,只间他拿着绳子看看竹子,不知从何下手,“你想想,竹桥的桥面是怎么样的?”经我一提醒,他马上把竹子一根根地平放在地上,然后把绳子慢慢地从竹子底下穿过,把绳子两端打了个结,谁知等扎紧后发现所有的竹子都聚在了一起。他急忙向我求救:“赵老师,怎么变成这样了?”“你再试试用绳子把竹子一根一根地扎紧,看它们会不会聚在一起?”听了我的话,他又埋头扎了起来,可试了了几次还是不行,看着他有些想放弃我就走过去和他一起扎,在我的帮助下,一根根的竹子很快就变成了桥面。然后我找出了一架竹梯,把扎的桥面放在了竹梯上面,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走了上去,只听见“哎呀”一声张李骜的脚漏到了竹桥的下面,“怎么会漏下去呢?”我自言自语。“桥面上有个洞”“是绳子没扎紧”“扎扎紧就好了”马上就有幼儿又开始扎了,在大家的努力下,竹桥终于完成了。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对桥的一切其实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许这就叫做“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吧。”真的很奇妙,也很有趣。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呈现自己的想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显然对自己关于古桥的知识非常的自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对古桥的喜欢,对家乡的热爱。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被自发地调动起来。
      而对于教师来说,在孩子因为出现了困难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提示,最终还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解决,这也是在研究中,老师获得成长的地方。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能去替代孩子思考、操作。
      一首美妙的动听的交响曲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缓缓地落下了帷幕,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充分展示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个性,让我真正领略到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我们的方案教学“古桥”已经完成,但我们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孩子们的问题还在不断地生成,我们的探索也在不断地扩展。■

    相关热词搜索:奏响交响乐方案活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