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山寨现象的两种审视|后现代主义视角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山寨现象的两种审视|后现代主义视角

    时间:2019-02-03 05:44: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山寨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反观文化固有的严密性,松散地显现反主流倾向,内在地进行社会讽喻,并物化为趣味横生的生活形态。山寨模仿是一种低端智识活动,对主流现实的复制不仅感性化地实现了主体潜意识对主流现实的偏爱,还宣告了知性的愉悦。山寨文化以模仿主流现实的姿态编构自己的话语网络,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山寨事实复杂联系中的一种认识。
      关键词:模仿;矫揉造作;反抗性;表达图式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大众文化的感知有了一个新的转入,这就是“山寨”现象在生活中使人们产生越来越敏感的消费心理。从时尚和消费的观念出发,山寨的意义所属充满着变动的世俗意味。在形式多变的山寨活动中,温和的民主诉求戏谑地、感性地成为必然意识。与此相应,草根精神的自我表达使反讽变为一种民主意识。但这一切体现得是那么神经质,极乐主义假象地为年轻人服务,“‘所有事物都被暴露在信息和讯息残酷无情的光芒里’,产生出一种‘交流的狂喜’”。
      
      一、山寨作为文化的疯狂性
      
      山寨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反观文化固有的严密性,松散地显现反主流倾向,内在地进行社会讽喻,并物化为趣味横生的生活形态,从更为广阔的时代前景获取安身立命的根基。把文化的实质看作一个隐喻性地自我消解的过程,消解它自身的核心,山寨无疑正在疯狂地这样做。
      1.戏仿或模仿
      山寨的模仿艺术来自内心的消遣:网络虚拟世界的茫然乐趣,对现实的变味思考,以及把乐趣和思考感性化为善意的谎言。我们看到,一座著名建筑被山寨化而有其山寨版后,原建筑的原创性就会弱化,如果被多次复制并以实体呈现,人们对于原作的审美渴望将转变为对渴望本身的摒弃。但原作的神秘性并不因复制而消失,那是天然的神性存在。模仿的谎言性只在感觉的迷惑上迫近一种真实。
      山寨的模仿思维早已是一个传统,古人模仿书画名家之真迹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现今所见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乃是临摹本,原本仍未出土。在艺术领域,对高雅艺术的仰慕催生出无数赝作,这是司空见惯的。从一开始,人们对艺术的领受就如生命体验一样真切,人们凝神静观,把艺术珍品视作人的精神生活的本真显现。模仿的艺术毋宁说是一种准艺术,有时又会堕落为伪艺术,为了与本真的艺术生硬地达成表象的同质关系,它快速地使精神世界再现出种种似曾相识的客体,同时,这些客体的存在又是那么不确定,不断花样翻新,不停地迷惑大众,这是假象的艺术,“假象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变更,永远游移于出生和衰亡之间,因此不断奔忙于永无止歇的嬗变与更替之中” 。
      山寨无意于消除艺术的严谨和精确,但它对于艺术价值的认同是泛滥的,无处不在的模仿与戏拟,即使混同于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也不能历史地关注未来:它既不否定自身未来的持续性,也不肯定疯狂行为的荒诞性。而且,山寨并不具有简单重复的可能性,它重复的对象不是在社会群体中被迫丧失个性的客体――这样的对象只能反复再现自己的存在――而是被赋予特殊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那些客体,这些客体的荒诞性表现在,保持一副清高的不可侵犯的姿态同时,被猥亵地复制为戏谑的对象。
      2.戏谑与反讽
      网络的平台意义在山寨那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山寨有自己发布最新山寨消息的专属网站,还有山寨论坛。关于山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与日俱增。山寨群体以最为便捷的传播方式适时呈现山寨事物,产生广泛的娱乐效果。山寨群体既是山寨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传播者,他们捕风捉影,现实中的现象都被他们一网打尽,可谓无所不能。当我们看到某电影电视剧的山寨版时,总会被那种粗陋乖张的表情和形象引逗得发笑。模仿者对原剧情的篡改,台词的随意发挥,有时仅是一种聚众性的欢腾。
      山寨反对合理化的阐释,从生活的碎片中获得存在的意义。按照后现代理论,去中心化、解构等观点都适合山寨娱乐文化。富有自创性的模仿在形态上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强烈的,它夸张的姿态既来源于主流,又悖于主流。具有个体主体意识的戏仿,先验地获得快感,当把快感转化为行为,并受到部分人关注时,戏仿本身就戏谑化了,嬉皮地沦为生活的调料。在这里,一切都不是认真的,一方面,戏谑是或然的,它自然而然地反讽现实,不跟现实步调一致;另一方面,娱乐力量把模仿推进世俗的大众趣味圈,大众需求它,有赖于它产生新的噱头,以便引起连串效应,从一定时空范围内,煽动起生活的极乐情绪。
      山寨戏仿出来的个体,与主流现实不完全一致,它们的魅力在于故作的讹误,带有随意或故意自创出来的部分,或者说,它们勇于承认并表现这种极具喜剧性的姿态,触动着人们敏感的心弦。一种来自自我暴露形成的讥嘲,既是对这一切故作行为的延伸,又是对主流现实的心不在焉的反感。
      3.矫揉造作
      我们反复提到山寨的模仿本质,这种本质泛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低级趣味是结果之一。从低级趣味中发现高级趣味,其间有着一种自觉的人工化操作,最为重要的是,低级趣味中包含着“矫揉造作”的美学原理。任何高雅艺术的低端审视都是从低级趣味开始的。从一个不自然的角度把低级趣味当作审美对象,这可能是对生活平庸事实的真爱。“矫揉造作”的模仿或戏拟,通俗得随处可见随时可想,但它又是戏剧化了的,这既造成一种切身感,又造成一种疏离感――我们对它又爱又恨。因而,“矫揉造作”永远不能跟现实主义或对真实的追求等同起来。我们欣赏山寨的“矫揉造作”,用一种严肃的态度看待之,因此,故作的模仿就会提升到艺术的境界,尽管是末流艺术,但毕竟还是艺术。在复制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这种艺术已被贬抑到必须进行自我谴责的地位,似乎是无法避免的;末流意味着俗不可耐,或者说,俗套生活的价值只是大众存在的一种样态。
      既然矫揉造作是山寨现象的一种文化常态,而且我们总希望以美学的概观去阐释之,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山寨美学不再在一个简单的通俗层面上与生活情趣达到完美的契合;毫无疑问,是生活的模仿概念形成现实的山寨观。人们激赏通俗文化的直接魅力,山寨文化的通俗中心主义铸就了生活主体对复制客体的强烈感受性,魅力也许就来自于此。模仿是一种低端智识活动,对主流现实的复制不仅感性化地实现了主体潜意识对主流现实的偏爱,还宣告了知性的愉悦,这就是说,那种强烈的感受性按照生命的节律超越一切理性障碍,显得既自由,又疯狂。
      
      二、山寨的民主诉求意味
      
      自由是对本质可能性的把握,而且是自我的选择,是在共相与殊相、人的本性的普遍与个性的特殊性的对立中,对自身、个性的抉择。 抉择自由,意味着从社会政治性的范围内争取到了一种虚构的民主(如此说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无法体验到民主的有效性)。之所以从民主的角度考察山寨的社会性质,是因为山寨行为在意识形态上自我表达的独特性,即――正如一些研究山寨文化的文章所指出的――话语权的争取。
      1.反抗性
      尽管我们看到山寨产品的利益追逐愈演愈烈,但这是经济产业效应的表象,而从文化的价值角度去考量,山寨行为是一种反主流现实行为。无论山寨娱乐行为还是经济行为,只要最终反观到主流现实对相关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状上,无疑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既努力去接近主流现实,又不与主流现实合拍的矛盾。
      山寨电子产品、山寨服装等生产链上的事物最初是纯粹的经济行为,生成商考虑的是产品竞争中的利益得失,他们模仿名牌产品,意在通过名牌效应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事实上,他们在价格上打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胜仗,赢得了广大消费者暂时的好感。富有成效的模仿虽遭非议,却给生产商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山寨行为对原创(主流现实)的模仿是不完全的模仿,也就不是纯粹的模仿,山寨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创性。山寨自创空间的逐渐生成越来越自主化,因而其个性、殊相或特殊性的表现也就越来越引人注目。山寨的自创原本就存在。基于以上观点,山寨产物可以内在地分为与主流现实一致的部分和自创的部分,前者占据山寨存在的绝大部分空间,决定着山寨事物与主流现实大体一致的关系;而山寨自创空间的逐步扩大,必定使这种关系难以维系。
      自创空间不断增大,意味着山寨渐渐摆脱主流现实的阴影,摆脱的过程就是反抗的过程,或者说,反抗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一致性。山寨的反抗性是预设的,也是伴随着自创空间的产生而产生的,自创空间越大,反抗性就越强。自创体现了山寨属于自己的存在,而反抗则是为了争得这种存在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反抗行为还使山寨主体的社会政治性内转为一种自由意识:争得自己的自由,有自己的话语权,将来参与主流竞争。从根本上,山寨反抗是一个民主意识逐渐清晰的过程。
      2.享受的平等性
      主流现实是一个可变的利益空间,这受到行政规章、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等社会精神结构的影响,而山寨行为只在这种空间里占有很窄的位置。然而这个位置决定了它的突出性,消费则在一定范围内为此创造了神话。山寨追求一种享受的平等性,同样是在消费的作用下促成的。平等性昭示着山寨主体与主流现实的和解(和谐的可能性)。
      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从来不在一个层次上满足人的欲望渴求。山寨产品的消费者就物质享受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愉悦的:物美价廉,心安理得;而就精神享受而言,又能够在表象上混同于主流产品(主流现实),形成假象的享受层次提升。我们可以由消费者扩展到整个山寨群体来分析,山寨群体物质享受的具体意义被分散在各个领域,每种知名事物的山寨形式都有被赋予这种意义的绝对性,而且,具体的山寨形式以物质意义不但换取了物质利益(消费者所获得的实惠、物美及其带来的享受,生产者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还换得了精神利益,当一个人拥有一双名牌鞋的仿制品,也许意味着一种心理的平衡(这因人而异)。这可能被指责为虚荣。追求与主流现实价值同一,渴望实现与主流现实平等,山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山寨在理念层面建构的平等性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享受趋向于与精神享受的平等性,二是低位享受的主体趋向于与高位享受的主体的平等性。两方面均阐释了一种和谐的可能性。
      3.表达图式
      山寨文化的表达图式鲜明得几乎成了自由的点饰,山寨群体故作地制造呼唤的骚动,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反真实的、扭曲的事实连续体。模仿的功能是,将表达的必要性融进这个连续体,补益山寨事实在理性层面之不足。
      狭义文化的表达,或是民主意义上的表达是山寨文化表达空间的存在部分,它们是互动的,交叉的,两者形成的复杂性隐含着一种价值意象。我们或许从文化生活那里更能明显地看出这种价值意象,因为其所有表达方式相互间都处在一种无法言说的多元关系中,没有一个能够从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大环境中抽离出来,一种表达方式既是别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基础,又是阐释这个基础的基础:每种表达内在的和谐性在于能够自己阐释自己。
      山寨文化以模仿主流现实的姿态编构自己的话语网络,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山寨事实多元联系中的一种认识。不可否认,铺天盖地的山寨话语总会引导出对生活的变味思考,似乎唯有俗不可耐、戏谑调侃的话语才能促使一种新的状态的生成,然而这个状态的意义并不值得肯定,或者说,根本不存在确切的意义,新的话语既是一个反抗的动作,同时也在消解这个动作的实体意义。
      文化的反抗性所建构的自由语境是民主诉求持续进行的观念背景,山寨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趋同,造成一种平等的可能性:自由语境中的表达欲望必须适应这种可能性,唯此,山寨的自创空间才有和谐的秩序。
      
      三、结语
      
      山寨文化的含义外化为丰富多彩的精神展示,意味着世俗生活自始至终的纯平民倾向从广阔的存在图景中形成知性的愉悦。或许,文化本身被无限扩大的概念外延触及山寨的本质属性时,我们可能既无所适从又有故作,因为荒诞的茫然和无趣总被尴尬地转化为苦涩的戏谑。所有真实的存在都在渴望一种情绪的爆发(模仿的功用之一在于,它使一个群体疯狂地证明了自己)。作为社会的复杂个体,如果能够深入山寨的内层结构,体验那种讽喻似的民主表达,一种源于底层世界的普适观总会以和谐的理念来契合文化生活中偶然的相似。与模仿现状相适应的是,我们需要走文化品位的大众道路,这是不偏不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安吉拉・默克罗比[英].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2~23
      [2]费希特[德].极乐生活[M].于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7~8
      [3]安吉拉・默克罗比[英].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8~109
      [4]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德].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7~68
      [5]戴维・弗里斯比[英].现代性的碎片[M].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2~73

    相关热词搜索:后现代主义两种山寨审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