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貌异质同 异质化

    貌异质同 异质化

    时间:2019-02-06 05:25: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推论起来,在秦汉以前的邦国时代,君主发布命令使用的词句,与后来帝制时代的诏书程序肯定不一样。虽然史书提及秦统一中国之前各国诏书时,往往语焉不详,不过仅靠猜想就可以推知,在书不同文的时期,怎么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草民特别熟悉的诏书程序,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起句的圣旨。文艺作品经常描摹这样的场面:传旨太监手拿圣旨,尖声尖气叫道:“某某接旨!”接旨的人赶忙跪下。太监扬着光溜溜的下巴,傲慢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奉天承运”中的“奉”,是遵照的意思,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即继承新生的气运,指皇权天授。
      冯友兰先生说,“汉之后”皇帝的正式称呼都是“奉天承运皇帝”。有研究者指出,此说并不确切,“奉天承运”虽然一直是改朝换代的合法性根基,但这句套词明太祖时才使用。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天”具有深刻的内蕴,也是古代宇宙论的基础和核心。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对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学说的改造,“天”从自然神和宗教神成为“人格神”。“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类上天也。”他把天喻为人的“曾祖父”。除此,董仲舒还做了另外一个重要创造,即在天人之间加进了一个神性化的人,即天子。《春秋繁露》日:“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又把“天”与“道”结合起来。即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所说的道,大概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伦理之道。
      这种社会结构,使中国皇帝具有了“君本位”特性。《汉书》云:刘邦尊父为太上皇,特下诏书,日:“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无论国家更替多么频繁,皇帝诏书使用的词汇有多大变化,骨子里却始终是一致的。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载:“元时诏书,首语曰‘上天眷命’,太祖谓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始易为‘奉天承运’,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明代沉德符《万历野获编》
      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万世不可易。以故《祖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遇亲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太宗继之,一切封拜诸功臣,必日“奉天靖难”。其次曰“奉天翊卫、奉天翊运”。
      诏书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为首句的程序,虽然明朝以后才普遍使用,但其理路却脱胎于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词义与后代强调的“君权天授”是一样的。由汉至宋,社会管理上虽多有创建,但就诏令而言,革新多在程序上,骨子里的观念却始终与前人相袭。如唐德宗即位册文中的“吴天有命,皇王受之。”这与秦始皇玉玺上的“受命于天”不是一个意思吗?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开头,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成使闻知”或“布告中外成使闻知”收尾。此处的“中”是指京中宫廷,“外”是指外省地方。到了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才算终结了。
      然而,历史前行的脚步常有羁绊。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日本军方势力庇佑下,于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年号康德。溥仪即位诏书程序亦如从前,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起句,不同的是,诏书没有忘记“赖友邦之仗义”。想来傀儡皇帝也不敢忘记帝位之所来!
      至于太平天国,那是历史中的插曲。别看其创建者洪秀全是底层人,骨子里与先前的皇帝并无不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天王、天兄、天父的圣旨之类,比其他皇朝的皇帝来,更讲求“天意”。他以旧有的皇帝为仿效对象,建立自己的天朝,不去思考怎样保障老百姓的权利,却千方百计让百姓相信他的“人语”即“天言”。粗看似乎有用,细思则不然。
      从几千年上演的剧目看,诏书、圣旨之类程序、程序的变化不是“本”,而是“表”,皇朝、皇帝统治观念的变化才是重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异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