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我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出版经纪人

    【我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出版经纪人

    时间:2019-02-08 05:26: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需要相当了得的沟通、斡旋以及谈判能力,经纪人生存的秘诀也就在这里。      几天前跟一个作者交流。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消息,说文化公司以后都改成出版经纪人公司了。实际上,最近几年有关出版经纪人的说法不时见诸报端,特别是业内媒体。不过,据我了解,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与出版经纪人有关的资质认证体系。这意味着所谓的出版经纪人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就像版权经理人还不是有关政府部门确立的职业一样。
      出版经纪人制度肇始于西方国家,但是我不知道西方的出版经纪人是否需要资格认证,反正每次国际书展总有大量的出版或者版权经纪人,或是穿梭于展馆之间,或是交谈于密室之内。西方出版经纪人职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作家有了相当的需求之后产生的。可以这样说: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出版经纪人的出现。
      中国的情况呢?是不是需求多得必须有这样的专业人员来充当作家与出版机构的中间人?在我看来,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有真正的出版经纪人出现。之所以有这种结论,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客观环境不具备,另一个是主观情况不允许。
      就客观而言,五个方面的因素不可忽略。首先,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多年了,可是人们头脑中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很存在。小农经济意识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自己干自己的――分工协作意识比较淡薄。我记得多年以前,新闻媒体的广告要实行代理制,结果怎么样呢?出于“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想法,媒体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自己给自己代理,真是咄咄怪事!具体说到出版经纪,从作者那里恐怕就很难行得通。我认识一个作者,她宁可让自己不懂出版经纪的亲属做自己的经纪人,也不找专业人员代理。我还认识一个作者,他的经纪人是自己的妻子。实际上,这些充当经纪人角色的人大多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也没有实践,更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尽管如此,作者自己却很放心。
      其次,做出版经纪人,经验是很重要的,相关技能也不能缺少。就出版社而言,有几个行当跟出版经纪的某些方面有些联系。一个是版权经理。这部分人对版权法以及版权买卖比较熟悉,但是对选题包装以及市场营销在行的少。另一个是发行人员,对图书销售熟悉,可是对版权买卖以及图书包装又了解不多。还有的出版社的营销人员,但营销人员对其他方面又缺少经验。看来看去,最适合的就是所谓的文化工作室或者文化公司。文化公司的人,如果让他们不做投资商,改做出版经纪,他们的经验够用,他们的市场营销能力没问题,也许他们对版权法也很在行。但是仅仅拥有这些素质还是不够的,还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这恐怕是我最担心的。做书的时候,自己是投资人,自己说了算。做了经纪人就不行了。经纪人是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纽带,弄不好就会两头受气。需要相当了得的沟通、斡旋以及谈判能力,经纪人生存的秘诀也就在这里。
      第三,图书的特性决定只有畅销书作者才可能有经纪人。试想一本书20块钱,就算印10万本,码洋也就是200万。如果作者的版税率是10%,那就是20万。经纪人从中能得多少?按照一般规律,如果还是10%,那就是两万块钱。发行10万册,经纪人才能挣到两万块钱。那么有多少书、多长时间能发到10万册呢?坦率地讲,在现如今的图书市场,只有极少数的畅销书作家才能做到这一步。即便做到这一步,也不能说经纪人已经有了立足的基础。这两万块钱也不能完全据为己有。如果一切营销活动包括签名售书的成本都由经纪人所得来出,弄不好这两万块钱还不够;如果让作者来出,愿意这样做的作者不敢说没有,但是肯定凤毛麟角。
      第四,从我国现在出版社数量看,远远不能满足13亿人中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的出版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决定了出版社是买方市场。现在作家如过江之鲫,多得很,有的是找上门来要出书的。还有,这么多年来以来,出版社,尤其是做文学以及其他人文类图书的出版社,很多都依赖文化公司来出书。要想实行经纪人制度,出版社必须完全独立进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这样才能锤炼出一批经纪人来。唯此才能做到双赢或者三赢,甚至多赢。
      第五,国家还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正如我前面所讲的,劳动职业中还没有出版经纪人这个说法。出版经纪人成立公司之后经营以及税收方面如何运作都是问题。刚才说了,出版经纪人的实际收入仅仅是图书销售码洋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按照营业额征税,未免太苛刻了;如果不按照营业额征税,按照什么数额征税?还有就是经营项目是否应该有限制?经纪人公司除了包装作者搞营销以外,还能做什么?如果只限于出版经纪,我看出版经纪人很难存活下去。如今版权代理人都无法单独存活,更不用说出版经纪人了。要知道出版经纪公司远比代理人做的事情要多,运行成本要高。一旦市场规范不好,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恐怕就是出版经纪人。
      当然除了宏观方面的因素,围观因素也不少。一个是作者担心实在多。前文提到出版经纪人将从现在的文化公司产生。然而,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公司由于主观上的原因导致他们无法进行角色改变。我接触的文化公司不多,可是我接触的作者不少。一说起跟文化公司的合作,满意的有,但是太少,倒苦水的占一大部分。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公司与作者的“经济账”扯不清。既然扯不清,很多作者有意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的作者告诉我,给他们投资的文化公司通常只付预付款,后面不论销售多少,难见接着结算的。我有个作者朋友在广东。她跟四川某个公司签了一个出版合同。结果,出版最后期限到了,书还是出不来。此时此刻作者真是骑虎难下。撕毁合同吧,时间白白浪费了不少,而且排版工作已经完成,就等着下厂印刷了;不撕毁合同吧,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版――对方总是说“快了,快了”,可是总也出不来。这样下来,结果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一锤子买卖。于是作者对文化公司普遍抱有戒备心理,缺少合作的基础。作者对未来的出版经纪人如此不信任,怎么可能指望两者能够进行长期合作呢?
      再者, 作品缺少适应性。出版经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拥有能赚钱的作者。目下,我国畅销书的作者多半是文学书。对使用汉字的我们来说,仅仅靠在国内销售作品还是不够的,还要走出去。换句话说,我国要有一大批作者的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才能支撑经纪人的生存。然而,能创作出适应很多国家和地区发行的作品的作者少之又少。据我了解,作品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作者屈指可数。一个是汉语本身的限制,另一个是作者创作能力的束缚。我认识一个德国作者,他是写理财书的,差不多每年都有几本新书出版。他的经纪人是一个荷兰公司。起初,那家公司就他这么一个作者。可是人家能生存下来。这个德国作者的书不仅在德国出版,还在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出版。不仅如此,中国内地和台湾、韩国、日本等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购买了版权。这样一来,经纪人就有事情做了,也有收入支持运转了。
      第三,题材单一原创少。从目前情况看,文化公司操作的多半是年轻作者的书。从题材上看,青春文学太多。所谓的青春文学,灵异奇幻的作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而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愿意写的人不多,因为相当一部分作者没有生活,也不愿意去深入生活。就我认识的作者而言,80%以上写这类题材,好像全国的青少年只看这类书,别的一概不予理睬。别的题材的书不能说没有,然而七拼八凑的居多。我就碰到多家国外的出版商对我们的作品不屑一顾。有的书商一看书名便可得知,这书一定是糨糊加剪刀“攒”出来的。题材单一、原创东西不多导致市场销售不理想。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跟风出版、雷同出版愈演愈烈。“奶酪”一出,后面跟着一大批选题雷同、书名相似、封面颜色差不多的书。如此出版下去,不用说,作者生存有困难,经纪人就更甭提了。
      要说以上这三点是主观原因也不完全正确。没有一个作者,没有一家出版公司愿意这么搞。生存环境若不允许你多搞原创,逃避现实进行“编著”就成了一种不可避免而又保险的选择。所以说,这种情况下再推出出版经纪人制度,结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出版经纪人制度是市场运行成熟的标志,市场不成熟就不会有经纪人。
      (作者单位:新世界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经纪人眼中出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