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经典重温,自然之美,与大地相同的心灵】心灵在高处,才能腑大地什么意思

    【经典重温,自然之美,与大地相同的心灵】心灵在高处,才能腑大地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08 05:31: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自然散文,它是自然的回声。它像一幅山朦水胧的淡墨水彩,描绘着烦躁中的一方宁静;它像一曲悠远绵长的田园牧歌,抒唱出寂寞中的一丝温情……      自然,是一种存在,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静观,一种境界。它是春风挥动彩笔在大地涂染的葱葱绿意,是夏雨舒展心情在山林吹响的渺渺笛音;它是秋季阳光铺洒在湖水中的闪亮和温煦,是冬日霜雪覆压在树枝上的轻柔和爽适。
      自然散文,它是自然的回声。它像一幅山朦水胧的淡墨水彩,描绘着烦躁中的一方宁静;它像一曲悠远绵长的田园牧歌,抒唱出寂寞中的一丝温情……自然之美,正是“与大地相同的心灵”。
      
      《瓦尔登湖》
      
      [美]梭罗(1817--1862)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游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的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六十一英亩半:它是松树和橡树林中央的岁月悠久的老湖,除了雨和蒸发之外,还没有别的来龙去脉可寻。”
      1845年的春天,一个名叫梭罗的美国人来到位于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亲手建造了一座木屋,过起了简朴隐逸的独居生活。远离了俗世的浮躁和喧嚣,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湖畔山林的怀抱中,他用心去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在寂寞幽静的山水中沉思,在澄净清新的空气中抒写,他用饱含智慧的笔触把这段生活和思考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提倡简朴,崇尚自然的书,书中描绘了一种远离文明的田园生活。然而梭罗来到瓦尔登湖边不是简单的为了与自然亲近的一份田园诗意,他是在验证一种生活,一种简朴、纯粹、独立、自足的生活。《瓦尔登湖》见证并存录了梭罗的体验和思考。它是一本文字优美的自然之书,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思想之书,读它不仅能被其中的文字之美所感染,而且智慧的闪光也予人以思想启迪和教益。
      《瓦尔登湖》是一本在寂寞和宁静中写成的书。它是寂寞而孤傲的,不是任何时刻和环境都能与它亲近,也不总是给人带来欢娱。在心情烦乱时去读它,那琐碎的讲述和描写可能让你愈加烦乱。它也是宁静而恬淡的,当静下心来和它靠近,那娓娓的叙说和细密的文字让人心情愈发明净。当心情剔除警戒完全沉入书中,那湖水的清幽和山林的茂美俱现眼前,仿佛被大自然的粗犷华美和寂寞繁茂拥纳入怀,心灵也在朴素的自然美中被涤洗得更加澄澈。
      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出生于康科德城,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乡执教两年,后为爱默生的门徒、助手,并在其影响下开始写作。他的作品除《瓦尔登湖》以外,有《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及三十九卷《日记》等。1862年,梭罗在肺病的折磨中黯然离世,终年45岁。
      《瓦尔登湖》的中译版本颇杂,市面上可见十数种,以上海译文的徐迟译版最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近新出一版,由王家湘执译,也是较为理想的一个译本。
      
      《山问夏日》
      
      [美]约翰・缪尔(1838--1914)
      “溪水穿过蕨类植物、百合花和桤树,奏出甜美的音乐,流经宿营地,送到我们耳朵里;而排列在天边的松树制作出更加美妙的乐曲,奉献给我们。一切美的事物都是神圣的。只要有面包和水,我愿意一辈子待在这里而不会感到孤独;我像深爱朋友和邻居一样深爱身边的万物,无论山脉与我之间隔着多少路程,我都会觉得它们似乎跟我很近。”
      约翰・缪尔是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有“大自然的推销者”和“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圣人”之称。缪尔喜欢在自然中探险,他对自然万物有着宗教般的痴迷和热爱。
      缪尔出生于苏格兰的邓巴,1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家里在威斯康星州经营起了农场。缪尔在威斯康星大学上过几年学,但并未毕业。他早年曾是某工厂工业工程师,一次事故严重破坏了他的视力,几乎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后来他迷恋上自然探险,逐步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缪尔从1874年开始写作,共发表、出版了三百篇文章和十本重要书籍。他的作品主要以记录旅行探险、描述自然风光和阐释他的自然哲学为主。在他大量的随笔、专著中,关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山脉的描述最为有名,并广为流传。他的著作和思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
      《山间夏日》是缪尔的一部日记,记录了1869年6月至9月他受牧场主德莱尼先生委托随牧羊人在内华达山区游牧的经历。在缪尔一生留下的60本日记中。这是被整理出版的第一部,出版时距离那次游牧经历已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书中,缪尔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他在山间的所见所感,动物、植物、山峦、溪泉,甚至山中的风和云都让缪尔感到兴奋和新鲜。他醉情地投身于夏日的山间,带着虔诚的自然之心亲近、观察万物。美丽圣洁的山间在他的笔下跃动着诗的蕴意和乐的节律:雪花一样纯洁的蝴蝶百合如同圣徒一般;年轻的河水穿过隧道像一个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云像植物,在阳光的抚照中生长、丰盈、孕果、枯萎……万物在动态的意象中充满了野性自然的生机和神圣。缪尔在刻画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品质的无尚尊崇。
      
      《自然与人生》
      
      [日]德富芦花(1868--1927)
      “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一弯秀眉,眉又变成线,线又变成,最――倏忽化作鸟有。举目仰视,世界没有了太阳。光明消逝,海山苍茫,万物忧戚。”
      ……日落之后,富士山蒙上一层青色。不一会儿,西天的金色化作朱红,继而转为灰白,最后变得青碧一色。相模滩上空,明星荧荧。它们是太阳的遗孽,看起来仿佛在昭示着明天的日出。
      青色、金色、朱红、灰白、青碧……这些色彩的搭配和转换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浮世绘。不止是色彩,描摹细腻却含分寸的节制,勾画精心但不失韵度的自然,手法和气韵都与浮世绘相若。它也是来自东瀛日本,然而却不是浮世绘。它是德富芦花笔下相模滩的落日,它是《自然与人生》里众多让人惊艳动容的章节之一。
      《自然与人生》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成书于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出版。作者谦称《自然与人生》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写生”的缘故,这本散文集,在我看来也是一本东瀛美景的“精美图册”。德富芦花用他的斑斓彩笔,为大 自然描绘出一幅幅瑰奇壮丽、细微传神的图画。富士山的黎明、相模滩的落日、利根的秋晓、香山的云雾等等,都在从他笔下复活、升华。日出日沉、潮涨潮落、四季草木、雨雾烟气透着一种恬淡和静的温润,却又有一种惊心掠骨的清美。
      四季轮转下的山容川貌、河海风情在日本作家笔下表现得最是舒心洽宜、细微入画。描写自然、关爱四季对于日本作家既是一种偏好,也是一项传统。在这方面,如清少纳言、铃木牧之、岛崎藤村、永井荷风等等,好手众多,但是对自然景致描摹最为出色专注的,在我看来,怕非德富芦花莫属了。《自然与人生》曾被列入近代日本国民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堪称自然散文经典中的经典。
      《自然与人生》的中译本常见有陈德文、晋学新、周平三种。三人译笔各有风姿,相比晋、周两种译本,我更喜欢陈译的精雅和通达。陈译现有百花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和台湾志文等几个版本。
      
      《大自然的日历》
      
      [俄]普里什文(1873--1954)
      “一只夜莺在我窗下通宵歌唱。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夜莺和云雀:在莎士比亚之后,人类一再重复这些关于夜晚(夜莺)和清晨(云雀)的大自然的信号。在夜莺歌声的伴奏下。我想,莎士比亚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素材,放进他的诗篇,纯属偶然;我却把这当作我的道路。”
      对于普里什文,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有过这样的赞誉:“大自然对于悉心洞察它的生活并歌颂它的瑰丽的人,倘若能生感激之情的话,那么这番情意首先应该归于米哈伊尔・普里什文。”这话并非过誉,普里什文对于大自然的挚爱和“歌颂”,完全当得起这份自然回馈的“情意”。
      普里什文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也是俄罗斯最为卓越的大自然歌手。在他丰茂的散文创作中,自然始终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普里什文以他独具的慧眼悉心地观察自然,用诗一般明净清亮的语言记录下大自然中的四季景致,刻存下发生于其中的自然与人的故事。在他笔下,自然万物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和生机,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与人类和谐地生活着、共存着,自然与人在一种安详的氛围中相依相靠、相赖相融。
      《大自然的日历》是普里什文的代表作。全书以四季的推进为时序,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一层层地揭开光和水的神奇、森林中的隐秘及雪世界中的种种野趣。不单是大自然的景致,人的故事始终贯穿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中,比如物候的观察、打猎的知识以及生活的细节等。书中,人类不是作为自然界的旁观者割裂于自然之外,而是以自然的一部分切身地参与和融入到了自然之中。换句话说,普里什文告诉我们,大自然不是人类仅作观览的临时花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永恒家园。
      普里什文,生于一个破败的商人家庭,青年时期经历过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曾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毕业后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放弃农业专事文学。作品除《大自然的日历》外,还有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林中水滴》、《大地的眼睛》,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等。
      《大自然的日历》的中译本有湖南文艺、长江文艺和百花文艺等版本,皆出自潘安荣的译笔。
      在现代文明充斥的当下,那些百年前的自然写作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加显出时光打磨后的熠熠光彩。
      读着这些美丽的散文,在自然记忆的文字淘寻中,我们了解了前人的生活,感受了曾经的风景,更触碰到了绿色纯朴的心灵。

    相关热词搜索:之美重温大地心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