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赵匡胤姐姐抡擀面杖】擀面杖

    【赵匡胤姐姐抡擀面杖】擀面杖

    时间:2019-02-09 05:42: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上中学时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中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1=?”的试题,多数同学都说不知道,只有一个同学勇敢地说等于2。这样的故事我相信是可能真实存在的,因为按学生的思维习惯,老师一般不会出这么容易的试题,看似简单的背后一定暗藏陷阱。前不久又看到一则趣闻,说是爷爷看到小孙女的作业,对作业内容十分不解,比如问什么时候1+2=1,答案是一个月加两个月等于一个季度。竟然是考学生脑筋急转弯的!可见“1+1=?”的问题还真就不好轻易回答。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题:一艘船上有八十六头牛,三十四只羊,那么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34=52岁,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同学答对了。法国专家对这90%的同学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只有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得不到”。法国专家感叹: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因为同一道题放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学生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
      是不是真有过这样的试验,我感到怀疑,至少,我不太相信上海竟也会有这样高的比例――现在资讯发达了,各类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很多。但倘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寓言来看,倒也确实道出了一种本质的存在。
      2009年11月16日,上海浦东科技馆,第一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上海青年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当奥巴马与上海大学生的问答实录在网上直播后,人们都犯了嘀咕:这么难得的机会,提问的那几个同学到底怎么了?盘点近年来大学生在讲座、交流、论坛中的各种提问,礼让、温柔、客气之外,毫无精彩可言,极端功利型(如指望嘉宾的一个回答搞定自己学业、恋爱、职业规划等所有问题)、拍马屁型、无的放矢型的提问比比皆是,让嘉宾郁闷不已。
      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评委、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拉斯・奥尔夫・彼昂在谈及中国诺贝尔奖为何空白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学者太过于迷信权威,缺乏创新性。“我很欣赏中国学者对长者教授的尊重,这一点在国外非常少见,”彼昂教授说,“但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西方,学生有不同观点都是当场提出的。”接着他得出结论,中国人做了很多模仿性的研究,原创性的工作做得太少,这导致了国内研究一直得不到国际的认可,所以至今无人填补中国本土专家夺得诺贝尔奖的空白。
      学生迷信老师、学者迷信权威,与我们的教育、科研传统有关,甚至与我们的儒家传统有关,而不全是学生、学者们的错。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高校去行政化。改变这样的传统,还真得痛下决心。
      想到一个故事:陈桥兵变的前几天,周都汴京的人都在悄悄地传说,殿前检点赵匡胤就要当皇上了。赵匡胤回到家,看到姐姐正在做饭,就跑过去问她:“外面议论得很凶,你说我该怎么办啊?”他姐姐毫不客气,一擀面杖就打了过来:“大老爷儿们,一人做事一人当,行不行你自己决定,干吗回来吓唬我们这些妇道人家!”
      赵匡胤姐姐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真不差。
      插图/迷信/只红梅
      
      点评
      当下的应试教育使祖国的花朵们常常盲目地面向权威的太阳。作者列举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例子,通过正反对比指出这一现象的问题所在,颇有旁征博引的味道,反驳一种潜在迷信与惰性思维。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结构较松散,且结尾略显突兀,稍作理顺或可化平淡为神奇。
      (王先)

    相关热词搜索:擀面杖赵匡胤姐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