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多变的旋律 旋律

    多变的旋律 旋律

    时间:2019-02-10 05:39: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叙事特征 聚焦 叙事节奏    摘 要:本文从叙事聚焦与叙事节奏两个角度切入,详细分析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蝴蝶收藏家》,指出聚焦与节奏的多变性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
       纳博科夫的《蝴蝶收藏家》(Aurelian)①写于1931年。那个时候,他还在德国流亡,用俄语写作,笔下的人物有着明显的俄国流亡者痕迹,这篇也不例外,尽管主人公被明确地标称为德国公民。
       《蝴蝶收藏家》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喜欢收集蝴蝶标本的德国小市民皮尔格拉姆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小镇,每天过着庸碌琐碎的生活,靠经营一家小文具店为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欧洲某些著名的山区水滨捕蝴蝶。为此,他每年都攒钱,但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无情地摧毁他的外出计划。在他心灰意冷之际,四月的一天,一位商人来到店中,以1000马克买下他的蝴蝶收藏品,他总算得到一笔外出的资金,可以实现一生的计划了。他收拾好行装和捕蝶用具,准备出发,偶然想起没带零钱,到店里取钱的时候,心脏病发作,遂在行前猝死,最终也未能实现一生的梦想。
       这篇小说虽然只有8000字左右,其叙事技巧之复杂多变绝不亚于纳博科夫那些著名的长篇杰作。
       众所周知,纳博科夫是位喜欢在叙述和聚焦方面大做文章的人,无论是《眼睛》(1930)中那位自始至终不肯露出庐山真面目的叙述――聚焦者,还是《普宁》(1957)中那位突然现身为人物的全知型同故事叙述―聚焦者②,纳博科夫总是谨慎而顽皮地牵着读者的视线随其而动。在创作短篇小说《蝴蝶收藏家》时,纳博科夫也保持了这种作风。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蝴蝶收藏家》自始至终采取的是故事外――异故事叙述,但其聚焦方式却变化多端,而且颇富意味,体现了作家的设计匠心。
       小说共分四章。第一章开头即从一位刚从电车上下来的乘客写起,一路启动这位乘客的视觉,让读者跟随他的眼睛将街道、街心广场、另一条街道上的景致迅速扫描一番,看过一家家果品店、烟草店、熟食店后,赫然发现一间蝴蝶标本店,禁不住为蝴蝶羽翼上的华美而惊叹,甚至在离去时,眼底依然残留着“那些灵动的色彩”③;继续前行,又看见一串肥皂铺、煤铺、面包铺,直至街角的一家小酒吧,乘客的视觉追踪至此告一段落,用墨大约占一章的两节。
       在这两节中,作家有意选择了一个身在小说世界中的局外人视角,通过一位急于回家的路人之眼来展现主人公的生存处境,左邻右舍经营的都是满足日常需要的食品杂物,唯有他寄以为生的小店经营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之载体――蝴蝶标本。表面上看,叙述者未做任何评价,只是对聚焦者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如实记录,但小店之间鲜明的反差却凸显出主人公与周围人之间的隔阂,暗示着他的精神世界之孤绝独立、不为人理解。
       随后承接聚焦的则是故事外―异故事叙述者,这位全知型的叙述者―聚焦者从酒吧内打牌的众人头上越过去,将那位每到周六就坐在同一位置上的主人公皮尔格拉姆引介出来,让读者不但看到他的外貌还了解他的内心,不但知道他当天的生活还知道他从前的经历,这次的聚焦追逐和记录大约持续了两章半。在某些段落中,叙述者与聚焦者合二为一,属于零聚焦,比如在述及主人公衰老的躯体与灿烂的梦想之间的对比时,叙述―聚焦者评论道:“无须多问,被子下面那副身躯毫无观赏价值,可这么一个吃香肠和煮土豆长大的粗俗蠢汉却属于在古代被称为‘蝴蝶收藏家’的那种不合时宜的梦想者”④,这种表达充分表明了这位叙述―聚焦者的全知性权威,他不但知道主人公隐藏在被子下面的衰老身躯,而且深切地理解主人公忧郁孤独的内心。在另外一些段落中,聚焦者采取的是内聚焦,即从主人公皮尔格拉姆的视角观看现实与梦想两个世界。在现实中,他的眼睛黯然无神,他对物质生活漠不关心,他的眼睛里只有“蝶蛹的翅、足、触角和口器”。但在幻想的世界里,他的眼睛却闪烁光彩,他看见无数美丽彩蝶在树影间翩飞,草叶轻滑、山路蜿蜒,他看见自己扬起纱网,挥动如风,亲手捕住那华彩流溢的美。在这样的段落中,从人物的聚焦点进行的观察与体验促使叙述者无法保持高高在上的漠然与距离,叙述者的记录不可避免地受到聚焦者主观感受和幻想的影响,并以欣赏和同情的态度对待聚焦者的聚焦选择与反应。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读者以这一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原则上将会倾向于接受由这一人物所提供的视觉”⑤,的确如此,当这个承担着聚焦任务的人物将其聚焦对象――暗淡的现实生活与华美的蝴蝶世界一同呈现出来时,这种枯寂与鲜活、幽暗与明亮、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必会触动读者,并引发悬念,促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跟随叙述者的指引,探寻故事的结果――主人公是否有可能获得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小说在最后一章再次更换聚焦者,由人物之一、主人公皮尔格拉姆的妻子伊琳娜承担聚焦任务,她的视线带领我们目睹悲怆的一幕――渴望出行的皮尔格拉姆因兴奋过度猝死在店铺的地板上。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叙述高潮,这种高潮设计让我们想起《项链》著名的结尾,当所有信息和细节的铺垫促使主人公的某种愿望渐渐趋向平衡时,突然出现一个锐利的急转,仿佛一记响亮的锣音,随即戛然而止,令人魂惊魄动又怅惘不已。如果说,在前两章中,作家选择零聚焦和主人公内聚焦模式是为了通过调整距离的方式表现叙述者既漠然冷观又不乏怜悯和欣赏的暧昧态度,那么,这一章的人物内聚焦模式的选择却是为了通过人物之眼,以一种复杂而震惊的心态面对一个残酷的结局。聚焦者伊琳娜是主人公的妻子,她参加邻居的婚礼回来,正沉浸于少女时代的美丽回忆之中,随后发现丈夫外出留下的纸条,不解之情还未消失,从里面的房间转入前边的店铺,却愕然发现丈夫已经猝然倒地。小说虽然至此告终,但聚焦者作为妻子的身份所提供的景象既令她自己震惊,也让一直跟随她的聚焦点前进的读者震惊,甚至深感窒息。不过,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并不让人感觉突兀,心思缜密的作者对此一直做着精心的铺垫和善意的提示。小说从第一章开始就一再暗示主人公有心脏病,直到第三章末了,还在用渲染的手法侧面描写主人公在兴奋过度状态下的失常举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故事的叙述中起到了重要的联结和推进作用。
       表面上看,多次更换聚焦者似乎是创作中一种顺应叙述规律的自然表达,其实却是“叙述加工中的一种策略,叙述者自律的一种手法”⑥,作者在讲述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时,他有意在开始与终结两个地方运用人物的有限聚焦,以他者的旁观态度观看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与命运结果。但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作者又依据人物关系做了微妙而妥帖的差异性处理,即在开始处选择一个冷眼旁观的路人,在冷静的扫描中蕴藏着叙述者对主人公孤独的生存处境的暗示;在结尾处则选择与主人公相伴数十年的妻子,虽然旁观,却绝非冷眼,其眼中所见带来的震惊与悲恸是可想而知的,尽管这种情绪最终未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小说在这里戛然而止,但因此反倒更具冲击和震撼力,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叙述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篇小说的叙事节奏。
       在小说中,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长度之比形成了省略、概述、等述、扩述和静述等叙述运动。两种时间基本相等的属于等述;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述,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为扩述;叙事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叙事时间无限大,故事时间为零的是静述。⑦一般来说,各种叙事节奏在一篇小说中会同时出现,不过,在篇幅较为短小的作品中,总会有某种叙事节奏成为小说的主调。《蝴蝶收藏家》的叙事节奏大体呈现为概述―静述―等述相互交替式,但每一章的表现状态不尽相同。
       米克・巴尔认为概述能够就日常事件比如每个星期反复出现的情况进行描述,这种叙事节奏非常适于反映一个人存在的空虚、无聊和乏味⑧。《蝴蝶收藏家》很恰切地体现了这一点。小说第一章约二千字,十一个自然段,有六处使用诸如“每晚”“每周”“每个星期天早晨”“经常”“平时”这样的字眼;在第二章前三个自然段,作者集中笔墨,再次用概述的方式叙述皮尔格拉姆从未离开过小镇,一直渴望找机会到外地去捕蝶,但他每年都做同样的事――攒钱,每年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打破他的计划,最终,他仍然每年都待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的梦――外出捕蝶。⑨ 在一成不变的时间表上,主人公的行动方式、行为地点和行动结果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概述准确地勾勒出主人公日常生活状态的枯燥与单一,也暗示着主人公内心深处巨大的无奈与绝望。
       概述运动中故事时间跨度较大,从叙事频率上看,多属于一次叙述发生多次的事件,其中的故事内容比较简略,往往直接交代事件结果。相形之下,静述运动则多以场景表现、思绪记录或评论为主,没有故事情节的发展、递进之类。在《蝴蝶收藏家》中,第一章有一部分内容是概述主人公的日常状态,即每晚、每周中反复出现的庸常琐碎的生活,其中的细节活动处处透着乏味、单调和无聊;随后,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有一部分叙事属于静述,即以场景说明来展示主人公对蝴蝶标本的由衷之爱与精心呵护。小说第二章的叙述节奏与第一章极为相近,也是先以概述方式讲述主人公每一年幻想的破灭,作者有意选择了三种典型的阻碍事件――岳父去世、战争爆发、通货膨胀,每一种都具不可抗拒性,仿佛出于命运之手,令人无力应对,只能被迫放弃;随后的叙述也属于静述,先是对现实场景的展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公对蝴蝶的迷恋、专注和渴望他人与之共同分享的期盼,而后是对幻想场景的描绘,在令人心动神移的美妙去处,色彩绚丽、品种名贵的蝴蝶在黄昏的花影树荫间轻飞曼舞,而所有幻想带给主人公的却是“愈加强烈的刺痛”这句源于叙述者的评论及时而确切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真实状态,令读者越发期盼有朝一日主人公能够如愿以偿。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占整个小说近2/3的篇幅,但此处,概述与静述的叙事节奏无法直接带来叙述高潮,其中也没有突转性的事件发生,因而它们只能起到渐次铺垫的作用。小说由此进入第三章,作者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偶然事件。事件的开始以具体的时间作为标记――“(有)一天”――这类字眼,往往是情节转折的关键用语。小说中,这一天是4月1日早晨(一个有象征意味的日子),一个有钱的昆虫爱好者来此寻标本,并预定以一千马克成交,看起来皮尔格拉姆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小说的情节宛如蝴蝶合拢的羽翼,至此才真正地舒展开来。
       第三章的叙事节奏呈现为等述―概述―等述―静述,等述通常以无评论、说明的对话和行为动作为主。这里的两处动作是昆虫爱好者与皮尔格拉姆就蝴蝶标本进行的交易,还有就是主人公为外出旅行做准备的过程,作者事无巨细,一一记录。相对来说,在选择等述叙事时,纳博科夫基本是用身体动作代替语言,用间接引语代替直接引语,比如在写有钱的收藏者来访,“那人指着另一个标本,问道,‘那个――那不是蝴蝶吧?’皮尔格拉姆慢吞吞地说,那种特殊品种的标本他有一整套。‘啊,是嘛!’那人说。皮尔格拉姆挠了挠下巴上的短胡子,跛着脚走到一个角落里,拿出一个盖着玻璃罩的托盘放在柜台上”。这里本来有两场重要的对话(可以直接引起后面的购买活动),但作者不是用动作代替回答,就是把主人公从一问一答的直接对话中分离出来,而只引述他的回应行动,这一方面消泯了主人公表达的个性色彩⑩,另一方面打破了叙事节奏的单一,使其更富于变化。
       第三章的概述运动表达的是主人公对如何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的道德判断――投入小店经营、还债还是独自外出旅行;静述运动展现的是主人公在外出之际回店取零钱,感觉巨大的幸福感向他压来……一场事件至此结束,但仍然是向着高潮方向上升,却未达到极点。不过,敏感的阅读者仍然能够从这些铺垫中预感到结局的到来,尽管未必能测度出结局的样式。
       在结尾一章中,作者运用概述和静述手法交替表现伊琳娜参加婚礼后回家时的活动与思绪;然后,又是一个静述叙事,着重描绘皮尔格拉姆可能去的旅行地点及可能看到的各种迷人的蝴蝶;最后,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同时停止在一个时间点上――主人公猝然而亡,故事至此攀升到最高处并毫不留情地遽然停止。
       不可否认,叙事节奏通常是种表现技巧,只有不同而无优劣之分,但作者的选择与组合往往表明了个人的习惯、经验和创作意愿。纳博科夫对小说中的对话向无好感,他在一次采访中声称,“我讨厌……充满大段对话的书――事实上,当我从一个带着希望的出版商那里收到一本新小说时,我首先看书里有多少对话,如果对话太多或者太吊人胃口,我就嘭地一声合上书,不许它上我的床”{11},确实,读者很少会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看到大段大段的纯对话,他并不是不写对话,但常常在对话中插入大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或叙述者评论以消除对话过多可能带来的直白与匆促,使小说不至于丧失含蓄的诗意。
       《蝴蝶收藏家》是纳博科夫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篇幅虽然不长,其中采用的叙事技巧却变化繁复,犹如一首旋律多变的乐曲,值得细细地倾听和揣摩。
      (责任编辑:水 涓)
      
       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为QW200402
       作者简介:张鹤,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西方文学评论研究工作。
      ① aurelian指昆虫采集家、蝶蛾研究家。《外国文学》1995年第2期曾翻译此文,题目为《奥勒留》(李卫译)。
      ② 同故事叙述者指叙述者与小说人物同处于一个叙事平面,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其聚焦点一定是有限度的;全知型叙述者则处于小说故事之外,其聚焦点原则上不受限制。二者本是矛盾的,但纳博科夫却偏偏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他的创造性。
      ③④ Aurelian from Nabokov’s Dozen(A Collection of Thirteen Stories), Vladimir Nabokov,AVON BOOKS ,1958. 此处部分译文参考了李卫的翻译。
      ⑤⑧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⑥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⑦ 叙事时距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此处选用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使用的术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⑨ 在小说的第一、二章中,多处地方使用诸如on Saturdays,on Sundays,on workdays,every year,always,usually,never等表达时间的词汇。
      ⑩ 这是作家有意选择的方式,在这篇小说中,他一直是用叙述者的说明与评价表现人物个性,而不是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
      {11} 纳博科夫:《固执己见》,潘小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多变旋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