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呈现女性诗歌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经典之作] 卫星姿态敏感器

    [呈现女性诗歌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经典之作] 卫星姿态敏感器

    时间:2019-02-12 05:35: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林子 《给他》 写作姿态 细读   摘要:林子的《给他》是一组特别的经典作品。本文带着对女诗人的由来与现状的充分的了解,走进《给他・只要你要》的世界,按诗集版进行细读。认为林子的这首爱情诗无论是诗意的触动、诗情的感发,还是抒情策略、表达方式都呈现着敏感的觉醒者特征,堪称呈现女性诗歌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经典之作。
      
      在女性诗歌的纷繁芜杂和女性诗歌研究的众声喧哗中,林子和她的《给他》无疑是一组特别的经典作品。其中的《诗刊》版组诗中的第10首,诗集版《给他》(包括香港华南图书文化中心版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版)的第33首《只要你要》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特别之处有三:一、特别的出生。作者写于20世纪50年代却机缘凑巧出人意料地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私人信件到公共文学作品的漫长的转换之旅。二、特别的影响。组诗《给他》发表于《诗刊》1980年第1期,并轰动一时,产生强烈反响,荣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给林子带来“中国的白朗宁夫人”的美誉。三、特别的研究现状。一方面是高度的赞誉,认为“林子的出现几乎是中国诗坛的一个例外”,她“为中国当代诗坛所做的贡献无可置疑”①;一方面是少得可怜的关注,在新诗鉴赏解读类论文成果汗牛充栋,女性诗歌研究热潮方兴未艾的今天,功能强大的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仅能检索出集中研究林子和《给他》的研究论文八篇。其他散见于书报与网络的成果也不多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给他》写作五十多年和发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书信已被电话和短信取代,爱情已变成交易和游戏的今天,重新翻开《给他》,细细品读其情感与表现、继承与创新、突破与保守,并从作者的写作姿态的角度进行新鲜的解释和说明,还原其作为新时期诗歌史或者女性诗歌史上呈现女性诗歌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经典之作的历史地位,无疑是一项有意义工作。
      诗人林子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蓬勃的生活热情。林子是“东南西北”人,童年在重庆度过,在南京念初中,在昆明念高中和大学,大学毕业在天津工作。结婚后随爱人调到哈尔滨,退休后又跟着转战香港。近年“写诗及散文,并策划一些大型诗歌活动,在香港与云南两地轮流走动”②。七十高龄的她“敢穿吊带裙,喜欢谈论真爱,身兼数职,崇尚不重复的精彩生活”③;热心参加中学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谱写歌曲,倡议写回忆文章汇集成书。④
      林子更有诗里诗外都一样深沉、执著、汪洋恣肆、历久弥新、生死相随的爱情。林子与他在“高中毕业生升学学习团”的“一个中队”里“感到了心的寻找和呼应”,随着招考的结束而开始的分别带来了“他的第一封信”,也在林子“心里写下了《给他》的第一行诗”。“在炽热的初恋和万里迢迢的思念”中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毕业后“依然天各一方”,直到婚后舍弃工作追随丈夫“才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分离”。诗人曾说:“我想,我这一生中,如果没有经历这样的爱情,是绝对不可能写出《给他》来的。”⑤
      带着对这样一位“七旬美女也妖娆”的精彩、多情、执著、诗心不改、青春不灭的女诗人的了解,让我们走进《给他・只要你要》的世界。鉴于此诗《诗刊》版和《给他》诗集版有明显的较大的不同,本文按诗集版进行细读。其版本的差异和个中缘由,笔者将另文论述。
      先看前五行:“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给你――我的灵魂。我的身体。/常春藤般柔软的手臂,/百合花般纯洁的嘴唇,都在等待着你……”在中国文学长期缺乏女性的性别意识和生命体验的语境中读到这样的诗句,的确能给人以强烈而新鲜的震撼。乃至被认为“是女诗人心灵的大胆袒露,又是惊世骇俗的情欲独白”⑥。诗中的“你”,自然就是标题《给他》中的“他”。这个他既是林子接近、学习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创作《给他》的触媒和推手;也是《给他》中百转千回满载到无以复加的柔情蜜意的抒发对象和最初的唯一读者。诗人坦陈“1958年初他寄给我一本《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我也开始写起十四行诗来,把我心中满溢的爱,陆续寄给了他”{7}。1983年香港华南版的《给他》刊有两张令人羡煞的题为“三十年前的林子和她的爱人胡山”的照片,一个明眸长辫、端庄秀美,一个剑眉分头、英武帅气。正是有了兰心蕙质的多情诗人,有了如火如荼的青春恋情、刻骨铭心的两地分居、如饥似渴的肠断思念才有爱情诗的经典《给他》。
      诗中“我爱”的“我”明显指向女性,指向抒情主人公。在汉语文化中,这两个字符含义颇丰,值得玩味;而在林子诗歌中,这一词汇还在反复出现。比如诗集版《给他》第1辑第21首的“那么,我爱,在你心的船舱里,/可为我,留下了一个角落”与第2辑第23首的“和我多待会儿吧,我爱!”等。“我爱”至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对对方的称呼,相当于我的爱,我的爱人;一是对女性自我态度的一种强调,类似乎我乐意,我情愿。特别是本诗中“我爱”被别出心裁地放在两个标点符号中单列凸显出来,无疑是起着强调的作用,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已经是女性中的觉醒者。女人不再无条件地在男人面前应召、付出、屈从,只有在你是我的爱,我喜欢,我愿意的条件下,才会敞开心扉,给出自己,共浴爱河。这就和“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形成了很大的差别。同时,这里的“全给”也可以和《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35首之“要是我把一切都交给你,你可愿意/作为交换,把什么都归给我?”进行比较阅读,不难看出林子诗思的渊源与流变。
      诗人接下来形象地写出了在“你要,我爱”,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女性那种肆无忌惮不顾一切的付出、给予和参与。人之为人,两性之间心灵的吸引、契合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的肉体的结合才更健康、持久和有魅力。因此,诗人首先给出“我的灵魂”,再给出“我的身体”。诗人还大胆地将身体具象化为手臂、嘴唇,并用常春藤喻手臂,以百合花喻嘴唇,不仅让本体和喻体并置出现,而且让二组比喻的相似点,即柔软和纯洁也各自紧随在比喻词“般”的后面出现。一方面让本体和喻体有较大的距离,保持比喻的新意和发现之美;另一方面点明相似点的所在,留下读者解诗的线索,不至于猜“笨迷”;同时诗人力图展现的手臂之柔软与嘴唇之纯洁的特点得到凸显和放大。这就“精心地运用了不类为类的远取譬的手法,仅用两句诗就勾勒了一个张开双臂、翕动嘴唇的天使般美丽的少女形象”{8},艺术地刻画出女性在爱情面前的那种可爱的不设防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处比喻既符合我国传统诗歌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的以物象为喻进行身体描写的传统,又和诗人所受的白朗宁夫人的影响不无关系。《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44首就有“可这儿也有白玫瑰,也有常春藤”这样的直接出现常春藤意象的诗句,而第24首的译文“……我们/生命中的素莲,依然能开出纯洁”虽然没有出现百合花这个词汇,但查阅原文我们就会发现,“素莲”对应的英文单词是“lilies”,也有百合花的意思。
      在西方,歌颂爱情的诗歌为数众多。就是表现欲望,甚至是女性欲望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比如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斯》就着力渲染爱神维纳斯无法抑制的情欲。诸如“强烈的情欲,把不再抵抗的牺牲捉住。/……不吸尽他唇上丰富的宝藏,就不能停止”{9}这样的诗句,就可以把爱情,把情欲,把女性欲望表现得如此形象、赤裸、贪婪。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女性诗人虽然带着自己切身的爱情体验与敏感的诗歌触须写出了指向性爱这一“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恩格斯语)作品,但她的表现方式又是如何的左顾右盼、犹抱琵琶。这正好就是我们认为的林子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有力证明。因为敏感,因为觉醒,她感受、发现而且书写;因为时代个人的局限性,因为觉醒程度的有限性,诗人还缺乏相关的资源、语境和支撑,她稚弱、小心而且放不开手脚。
      再看后六行:“爱膨胀着我的心,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要把你淹没。/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这里的“爱”被有意断行在上一行的末尾,毫无疑问是强调那“膨胀着我的心”的是“爱”,而不是世俗的金钱、名利。同时,把“爱”前置,就把“爱”主语化了,也就把“爱”这个原本抽象的情感名词具象化和客观化了,赋予了“爱”以生机和能动性,也就使诗句更加灵动和有活力,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接下来对“渴望”的处理也是如此。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渴望”是“温柔的渴望”,是女性化的柔软温暖的渴望,在“这样的诗,经历了久远的沿革,由于种种原因而曾经消隐。一部分或大部分女性的诗失去了温柔缱绻的情致”{10}的诗歌美学背景下,是有其引人注目的价值的;这种“渴望”还是强烈而有深度与力度的渴望,她被比作像“寻找着沙滩”的“海潮”一样主动、宽广、无边无际,她“要把你淹没”,巧妙地把爱的博大、汹涌和汪洋恣肆写到了极致。
      然后诗人把“没有映出你的存在”的“明亮的眼睛”比作“没有星星的晚上”那黯然无光的池塘,可以理解为“女为悦己者容”的现代诗歌翻版,写出了爱的绝对、专一,折射出爱的缺失的那种令一切索然无味的破坏力和杀伤力。这里通过“如果”这一假设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诗歌抒情的角度,从“没有”这一反面的否定的角度形成对前两行的对照和支撑,使诗情更加饱满、丰富和有层次感。总体上看,这六行诗通过不同层次两处比喻多重角度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爱的状态和程度。这种假定性的抒情策略和隐喻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女性诗歌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典型特征。
      最后看结尾三行:“深夜,我只能派遣思念的使者,带去/珍重的许诺,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这里的“深夜”也被断行在上一行的末尾,一方面承接呼应上行的“晚上”,借深夜延续的时间感使得诗情的发展有了过渡的空间,使得爱的满溢的状态与爱的缺失的现实之间的转换不至于过于突兀和生硬;一方面又有“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似的辗转反侧欲罢不能的隐含表达效果。高涨的渴望在天各一方的无情现实面前难以实现而又无法排遣,只能派遣思念作为使者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你”的身边。
      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带去的是“珍重的许诺”,既是叮咛和祝福爱人要“珍重”,也是传递和表达自己会“珍重”;是鼓励爱人要对自己许诺“珍重”,也是告慰爱人自己会许诺“珍重”。这里没有抱怨,尽管自己知道分离得多么苦辛;也没有恚恨,尽管自己尝遍思念有多么难耐。为了爱,这些都可以都应该忍受,这些都不能都不愿表露,以免增加对方的负担与愧疚,以免影响爱人的心绪和身体。于是,埋葬了应该埋葬的,过滤了需要过滤的,仅把“珍重的许诺”带到爱人的身边。因为,唯有珍重,才有爱的喜相逢与小别胜新婚,才有爱的资本和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诗中的女人心是何等的伟大而女性爱又是何等的动人!
      出人意料的是,爱的使者“忧伤地回来了”,因为“你的窗户已经睡熟……”这就用诗的语言巧妙地将对爱的一切渴望与狂想保持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未发生状态,既给爱的落空蒙上了一层凄婉而美丽的色彩,又给爱的明天留下了一地可能的希望的星火,让思念的余绪随着省略号的六个小圆点连绵不绝,渐行渐远,同时还以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偷渡进社会刚刚开放不久的那道开得还不够宽敞的大门,在适度的范围内冲击着诗歌的束缚,播下了叛逆的种子。作者之所以这样用心良苦,小心翼翼,同样可以在她的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中得到解释、说明。
      总之,在我们看来,林子的这首爱情诗无论是诗意的触动、诗情的感发,还是抒情策略、表达方式都呈现着敏感的觉醒者特征,堪称呈现女性诗歌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的经典之作。当然,这种觉醒者的写作姿态,这种披上隐喻面纱的对爱情、对女性欲望和女性身体的仅仅到手臂、嘴唇的点到为止的书写,给新一代女性诗人留下了广阔的开拓空间。正如谢冕先生所说:“正是由于《给他》及其系列续篇的发表,使当代的女性诗受到了启示和鼓舞。舒婷以后,至翟永明、唐亚平、伊蕾、林珂,以及许多年轻的后来者所获得的成就,均可以寻找到林子的诗给予影响的痕迹。”{11}诸如翟永明的《死亡的图案》、《十四首素歌》,唐亚平的《你怎么下手》《铜镜与拉链――ABC恋歌》,伊蕾的《土耳其浴室》《流浪的恒星》,乃至世纪之交更年轻的尹丽川的《情人》,巫昂的《潮来潮往》,等等,都是如此。当然,除了林子对后来的女性诗人的影响之外,还有后来者对前辈的超越与反叛,其间呈现着女性诗歌的脉动与发展,也显示着女性诗歌写作姿态的嬗变与共生,对此,笔者曾有专文论述。{12}
      
      作者简介:凌孟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11} 谢冕,陈素琰:《论林子》,《文艺评论》,1990年第2期。
      ② 诗刊社“当代诗人群像”栏目:《柯原韦其麟林子何玉锁》,《诗刊》,2004年第17期。
      ③ 李蕾:《林子 七旬美女也妖娆》,《新女报》,2005年10月19日。
      ④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页:《欢乐青春永不灭――记1952届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
      ⑤⑦ 林子:《谈谈给他》,见《给他》后附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⑥ 代迅:《林子建构的爱情世界――〈给他〉诗美描述》,《文艺评论》,1990年第2期。
      ⑧ 公木:《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877页。
      ⑨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第29页。
      ⑩ 谢冕:《她们在创造》,见《她们的抒情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12} 凌孟华:《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的三种写作姿态》,《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版,第6期。
      
      (责任编辑:张晴)

    相关热词搜索:经典之作觉醒诗歌姿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