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青蛙的眼睛 从青蛙的眼睛谈起

    青蛙的眼睛 从青蛙的眼睛谈起

    时间:2019-02-13 05:45: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据说上一世纪德国有个医学教授专门研究青蛙头部结构,一辈子没有成绩,临终之际,学生们问他有什么遗言留给后辈,老教授说:“如果我这辈子不研究青蛙的脑袋,而只研究青蛙的眼睛,那我就会有伟大的成就!”这个小笑话却有很深刻的意义:研究的范围太广泛而不精深,很难取得突破;而处理的课题太狭窄而不知联系,也不容易获得成果。本世纪中叶,分子生物学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深入到细胞内部,对青蛙的眼睛做了高度精细准确的分析和模拟,制成了“蛙眼雷达”。这种雷达跟青蛙的眼睛一样,对静态的大型物体视若无睹,但是对小型的飞行目标却极其敏感,因而成为“捕获”导弹的利器。假如仅仅解剖青蛙或其脑部而不深入研究蛙眼的内部结构,那就不能彻底了解它奇异的特性;而如果仅仅局限于青蛙的剖析,而不跟半导体电子学、计算机、微工程学建立起必要的联系,那也不会有“蛙眼雷达”,甚至不会有“仿生学”。如此看来,这位倒霉的教授研究的题目确实既太“大”又太“小”。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分析和综合、微观和宏观、应用和理论的对立统一。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分工愈细,研究愈深,联系愈广,合作愈多,成果愈大。
      十九世纪是科学分工的世纪,是专家的世纪。从笛卡儿开始提倡科学必须精密分工,必须有意识地把对象分解为“片断”和专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它的疑点和困难,科学取得了伟大的飞跃和突破。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各个击破,推动全般,先分析后归纳再演绎,先分工后合作再应用,的确是科学组织和研究的重要途径,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不久以后,敏锐的思想家、科学家已经看出了专业分工过细过密而缺乏必要联系的限制性和危险性。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出现了。人的眼界、知识、行为、爱好狭隘化了。专业变成科学的枷锁,主体成为对象的奴隶。达・芬奇式的文艺复兴科学文艺巨人越来越少见了。专家和研究对象都被狭隘化了,人或物的本性被限制、被歪曲、被束缚在狭小的区域里,不能发现和发挥其全部的功能和潜力。有人说:专家是在专业里把简单变成复杂而在生活中却把复杂变成简单的人。他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了解得过多,在广大的世界上却知道得太少。俄国革命家赫尔岑在《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里引用一个法国思想家的警句说:现在专家已经成为只会煎鲑鱼而不会烧鳟鱼的人了(大意)。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说蔡京府里包子包得好,有人雇了他包子厨里的一个女仆,她却不会包包子,问她为什么,她说,“妾乃蔡京包子厨里缕葱丝者也”。许多专家确实都只会缕葱丝而不会包包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见豹一斑,目无全皮,以管窥天,以锥测地,成为专业的奴隶,机械的愚人!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跨学科协作大兴,边缘科学、跨界研究应运而生,学术交流、科际合作日益频繁。连最专门最保守的古文字学和上古文献学、史前考古学,都必须参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成果才能做出优异成绩。电子计算机甚至可以用来拼缀甲骨残片,探讨甲骨文!不过我觉得,至少在目前,高度的专门化、分工的细密、研究的精微,还是跟加强联系、扩大合作一样重要(遗憾的是现在报刊虽然开始重视“联系”,却对“精专”宣传得极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以自觉的方式并具备已有发展的全部丰富性而对自己的完全的复归,也就是对社会的人、即人性的人的完全的复归”(上引书,第1页,重点原有)。现在还只能“各尽所能”,还只能为那种“人性”的丰富发展或全面复归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从专业出发扩大联系就是这种准备的积极形式之一)。其次,正因为现代边缘科学如雨后春笋遍地丛生,学科分类特别细致严密,甚至到了稀奇古怪、骇人听闻的地步。面目前的电子化研究和科学教育还不够发达、不够普遍,一个人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掌握五花八门、浩如烟海的专业智能,而现代的科研成果又是那样繁富和复杂,仅仅学术杂志就将突破每年一千万种大关!没有电子计算机和其它情报技术、索引工具的协助,一个科学家日以继夜、寝不安席也读不完哪怕是他自己狭小专业范围内的全部文献。所以,我们只能提倡在通的指导下精,在博的基础上专。只能在尽可能“小”的专业上取得尽可能“大”的联系与合作。因为目前科研里所谓交叉、联系、跨界、协作或中间化、边缘化也主要在与本行专业有关、或可能有关的领域里进行。但我们的社会科学专业(包括高等教育系统)不但联系面狭小,而且分科系也比较粗疏,还远未能适应这一点。许多研究空泛、肤浅、疏阔。缺门短类相当不少。许多学科专家极少甚至没有。海外科学家来访,往往苦于找不到可以交流心得的对手、同行。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重视充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扩充人员编制、追加科研预算、增设和调整学科专业,以便培养出成千上万业有专精、分工细密、知识渊博、敢于创新、懂得联系的专家。
      
      一九八○年八月

    相关热词搜索:谈起青蛙眼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