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龙州天琴 [比较艺术学视野下的龙州天琴艺术与越北天琴艺术之对比]

    龙州天琴 [比较艺术学视野下的龙州天琴艺术与越北天琴艺术之对比]

    时间:2019-02-14 05:33: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与越南北部接壤,金龙镇壮族与越南北部侬族和岱族都是古代百越族群部落的直系后裔,难怪龙州天琴艺术与越北天琴艺术看起来有几分相似。如果运用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龙州天琴艺术和越北天琴艺术进行比较,我们将可以更好地理解天琴艺术的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弹唱技法和时代变迁痕迹。应该说,今日越北天琴艺术更多地传承了传统的天琴艺术,而当代龙州天琴艺术则大有创新,后者的影响力比前者更胜一筹。
      关键词:比较艺术学;天琴艺术;龙州;金龙镇;越北
      
      比较艺术学是一门以比较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比较艺术研究方法大概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50年代,“比较艺术学”这一名称才浮出水面。弗莱(D. Frey)的《比较艺术学》是这一学科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之一。弗莱把世界文化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圈,并着力对埃及、西亚、希腊、西欧、东欧、印度、东亚这七个文化圈的艺术做了比较,以阐明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它们的艺术造型原理的差异。
      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东南亚风情夜”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布岱人(或布傣人,系壮族的一个支系)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与越南北部僚人(侬族和岱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同台表演。前者先表演了《唱天谣》,后者紧接着演绎了《唱天谣・美丽的越北》,两者如同珠联璧合的姊妹篇。主持人杨澜如此点评:“她们弹的是天琴,唱的叫《唱天谣》,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了。”
      一、天琴的起源和演变
      天琴的起源与古骆越巫术密不可分。最初天琴是骆越巫师所使用的仪式乐器。“师公作法时,手持天琴,边弹边唱,脚拇指套铜铃,和着琴声,有节奏抖动。”而天琴的制作发明又来源于壮族的巫术文化“水崇拜”。“壮族先民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 丰收和幸福。”据说,出于对水的崇拜,十万大山南麓的 壮族布偏人试图模仿水珠坠入清潭中的悦耳声音,于是觅来葫芦、木杆和野藤,插木杆入葫芦,绷上野藤的细丝条,一拨即发出“鼎叮”声音,听起来好像“叮咚”的泉音,于是天琴诞生了。不过,天琴最初的名字不是“天琴”,而是“鼎叮”或“叮叮”。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琴由法器逐渐演变为乐器,而其宗教功能逐步弱化,其娱乐功能、音乐功能和文化功能日益凸显。“壮民族利用天琴生动的说唱语言和音乐材料来表达自然口语不能表现的语义内容,记载壮族人民的历史足迹、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传达和体现了壮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心理、语言等多方面的内涵,凭借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引起人们的想象与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取得一致的审美认同。”不仅龙州、宁明、防城等壮族地区的民众如此,越北岱族和侬族民众也利用天琴抒发胸怀,传情达意,传承思想观念和文化,表达艺术追求和审美需求。
      二、比较艺术学的平行研究方法视野下的龙州天琴艺术和越北天琴艺术
      我们可以从天琴的形状、弹唱的姿势、弹奏的技法和弹唱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对龙州天琴艺术和越北天琴艺术进行比较。
       (一)天琴的形状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至今收藏一把壮族支系布偏人曾使用过的天琴。该琴长113厘米,分上中下三节,上节是琴头,中节和下节是琴杆,琴筒所用材料为葫芦壳,筒口面板为笋壳,弦有两根。
      如今越北岱族和侬族所用天琴的外观与这把布偏人使用过的天琴十分相似,而龙州天琴的形状则经历了一番变革。2003年,广西音乐家范西姆、梁绍武、农峰以及弹拨乐器教师韩醒一行在龙州考察天琴后认为: 天琴很有挖掘价值,但需要从乐器本身和弹奏技法两方面对天琴进行革新。龙州最著名的天琴制作师秦华北在范西姆的指导下,着手进行天琴改造:将琴头和琴杆从三节杆改成一节连通;将两根弦改为三根弦,音高由弹奏者任意定弦的反四、反五度变成按正四度固定音高定弦,音域拓宽到四个八度,可随意转调;把手拨弦改成用拨片弹弦;琴头改为从葫芦中间横切;发音孔从原来开孔在葫芦背面正中心改成开孔在琴头和琴杆的结合处。“经过改良后的新天琴,从只能弹唱一声部变成可弹唱两声部和三声部,加上所融入的琵琶弹奏技巧,听起来十分美妙动人。”
       (二)弹唱的姿势 金龙镇壮族天琴弹奏的姿势有坐姿和站姿两种,不过以坐姿为主。坐姿弹唱时将琴筒置于右腿外侧,琴杆左斜在胸前,成45度角,双脚前伸,佩戴铜铃或铜串环的右脚置于左脚之上。站姿弹奏时琴筒置于右腹前,或栓系背带挎于体侧。越北岱族和侬族天琴弹奏的姿势也有坐姿和站姿两种,两者无所谓主次,均常见。其坐姿和站姿的要求与金龙镇壮族差不多。
       (三)弹奏的技法 天琴的民间传统弹奏技法大致如下:左手按弦,右手拇指和中指扣住琴杆根部,以食指勾拨琴弦。传统的弹奏技法比较简单,音乐表现力比较平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天琴长期以来被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不需要太高的弹奏技巧。
      至今越北岱族和侬族的天琴弹奏技法秉承了天琴的民间传统弹奏技法。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表演天琴艺术的越北岱族和侬族姑娘们的“右手常常以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构成三点按住琴筒面板两侧,弹奏时只是用食指指尖弹、挑琴弦,用力较小,很少用全抡的手法,发出的音量比较柔弱、纤细,音色柔和、暗淡、优美,在弹奏过程中也没有加入脚摇铃铛打节拍的活泼欢快的动作,整个表演显得纯朴、简洁、含蓄”。
      而龙州金龙镇壮族的天琴弹奏技法则既有继承也有发展。金龙镇著名天琴艺人韩醒老师认为天琴的传统弹奏技法过于简单,于是致力于天琴弹奏技法的创新。他在秦华北制作出的三弦天琴的基础上将食指勾拨琴弦改为以食指和拇指捏住拨片弹拨琴弦,此外他融入了琵琶弹奏的技法,“增加了双音、打音、顿音、滑音扫拂等技巧,使天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音量得到扩大,音色更为清脆、圆润”。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表演天琴艺术的龙州壮族姑娘们“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则借鉴琵琶或三弦的弹奏技法,采用食指、拇指拨片的拨弹法,加大双音、轮音、顿音、打音等,努力拓宽弹奏的音域,使音量饱满,音色清脆、古朴、圆润,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弹唱的时候,姑娘们没闲住的右脚随着音乐摇着铜铃打起节拍,发出悦耳的有节奏的“叮叮”之音。弹、唱、节拍,三者配合得天衣无缝。
       (四)弹唱的内容 天琴弹唱的传统内容包括祭祀、驱魔送鬼、婚礼、接新娘、入新房、婴儿满月、过生日、乔迁、安房、迎新年等多种内容,另外有歌本,据说有六十本之多,其内容涵盖了传统骆越的各种生活习俗。
      越北岱族和侬族的天琴弹唱内容基本上传承了天琴弹唱的传统内容,到了今日,其弹唱内容也有所创新,但还不是很多。
      而龙州金龙镇的天琴弹唱内容在传承的基础上大有创新。范西姆、梁绍武、农峰、韩醒等音乐家在对龙州天琴艺术进行考察后决定创作一批富有新意和时代特点的天琴弹唱歌曲,他们写出了《唱天谣》、《侬侗欢歌》、《美女泉美女村》、《三月木棉满坡开》、《弹起天琴唱天谣》、《八达岭上弹天琴》等多首优美动人的现代“天琴之歌”。这些歌曲很好地体现了壮族民众热爱新时代、过着幸福美满生活之情景,同时也折射了龙州的美丽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唱响唱红的《唱天谣》的歌词如下:从小长在壮山坡,外婆教我唱山歌,清早唱得云雾散,夜晚唱得星星落,唱得画眉跟着走,飞到门前来做窝;壮人生来爱唱歌,山歌唱来天琴合,琴声引得百鸟唱,山歌飞过九重坡。
      参考文献
      [1]杨乃乔.崛起的比较艺术学研究[J].文艺研究,1998(02).
      [2]李倍雷.比较艺术学本体论研究[J].艺术百家,2009(05).
      [3]吴金琳.天琴改良与天琴音乐发展的思考[J].民间艺术,2008(02).
      [4]金北凤.壮族天琴弹唱与越北侬族、岱族天琴弹唱的异同[J].黄河之声,2010(09).

    相关热词搜索:龙州艺术艺术学视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