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我最看重的是这本”_选择工作最看重3点

    “我最看重的是这本”_选择工作最看重3点

    时间:2019-02-16 05:46: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抚摸着新出版的《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一本八十二年前薄薄的小册子,劫火余生,又加充益,有了新的生命意义,心潮长久不能平静。   一九二七年夏天,当时清华研究院的第二届学生行将毕业,奔赴四方。时局动荡,导师王国维忽然自沉,而梁启超也身染重疴,需长期休养。同学担心“今天下方匈匈,一旦如云雾之散,必有求记姓名而不可得者”,于是萌发了编同学录的想法,推时任学生会副干事的先父吴其昌主其事。父亲编此书,很动了些脑筋,不仅记下第一、二届同学的永久通讯地址,而且每人留一帧照片,写一篇小传,或自述,或请人代撰。多篇文章都生动描绘出传主的风貌才学,文采飞扬,令读者兴味盎然。此外还印有师长的照片,并特将梁启超先生谆谆告诫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的《北海谈话记》置于首页,作为同学们永奉的圭臬。
      少年时期,我睡在父亲书房里,喜欢瞎翻父亲的藏书。一天偶然翻到这本装帧精美、小巧玲珑的小册子,里面的文章全是写我耳熟能详的伯伯们,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越读兴致越高,爱不释手,偷偷藏在枕头底下。父亲去世后,叔叔吴世昌从桂林到乐山奔丧,带走了一些他有用的书。我怕他将此书拿走,便说:“这本书我要了”,于是它就成了我的“合法财产”。抗战胜利后,我回到上海亲生父母家中,随身的宝物就是这本同学录和两册刚出版的父亲遗著《子馨文在》。
      一九四九年,我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参加了工作,斗志高昂地与过去告别,也将这本我曾经如此珍爱的小书、父亲的手泽,毅然放弃了。那时是这样的愚蠢无知,现在想起还不禁脸红。幸亏我爱书的彤弟默默将它收藏,精心保管了近五十年。我则以为它也许早被送进了废品摊,永无相见之日了。
      书的失而复得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彤弟搬家,我的儿子去帮着整理书籍,发现了这本书,举着对其舅说:“你的许多书我最看重的是这本。”就这样,阔别近半个世纪,这本可爱的小书又回到我的手中。此书能出版,有我彤弟的一份苦心。
      八十二年前的那本《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记录下一群即将步入学术、教育园地的青年学子,其意气风发,摩拳擦掌,不可一世的精神风貌。他们离校以后,曾有十年较为平静的发展时期,多数人在文史研究上均有创获,有了一定的名望,前程正未可限量。其后,时局震荡,战火频仍,生活困顿,社会转型,思想改造,每个人都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路程。如今出版的《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收入了部分当年学子的学术历程和丰硕成果。这些文章,除少数自述外,又有不少作者是传主的学术传人。薪火代代相传,映照出上个世纪中国文史领域学术传承发展的路径。
      我一直认为,早年的清华学校研究院是在二十世纪初教育转制过程中,各方因缘际会而开出的一枝奇葩。研究院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如梁启超所说:有做人的方法及做学问的方法两方面的规范,做人的不逐时流和做学问的适应新潮。学子们没有辜负导师的教诲,他们迈着坚实的步伐,坚守学人的操守,坚持在学术和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收获,成为我国文史界承先启后的中坚人物。这些,对于今日有志于献身学问的人,我想,会有一定的教益。
      (《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夏晓虹、吴令华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九年七月版,49.80元)

    相关热词搜索:的是这本最看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