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澹圃 左宗棠题“澹圃”匾

    澹圃 左宗棠题“澹圃”匾

    时间:2019-02-28 05:42: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来到湖南长沙鉴宝,当时人头攒动,宝物云集,笔者静候台下,忽然见人抬上一块古匾,上题两个古拙奇崛的篆书大字――“澹圃”,在“澹圃”左侧密密麻麻书有大段题跋,虽遥遥相望,我仍立马断定是左宗棠的手笔,走进一看,果不其然。此前我曾多次见过左宗棠的篆书对联,但以大段行书题跋的作品却是极为少见。当时我曾想拍照留念,谁知鉴宝大会散后,匆忙中主人何时抬走了都不知道,此后几年我曾多次和书友谈及左宗棠此匾的行书题跋,也为没有留下照片而怅然。
      2010年6月,在一次会议中,湖南省收藏协会的秘书长林安国先生送我一本他个人的藏品集。林安国先生以收藏珍贵家具闻名收藏界。没曾料到,我在他的藏品集中居然发现了几年前擦肩而过的左宗棠题“澹圃”匾,兴奋之余我向林安国先生说起了几年前的故事,他爽快地邀请我会后前往家中赏宝。
      会后,我应邀来到林安国先生家中,终于再次见到了神往已久的“澹圃”匾。左宗棠题“澹圃”匾,该匾长184厘米,高81厘米,“澹圃”匾题跋内容为:
      衡廉访归湘山养疴,别余泾州营次属篆此额其居,余方度陇驻师瓦云驵,治兵之暇于隙地遍种南蔬,时雨既零,青葱弥望,盖老兵而兼老圃矣。子衡之圃与吾之圃其淡也将毋同,作此质诸翼日可否。
      款曰:“同治八年中秋前五日左宗棠记。”匾之左下角有阴阳印章各一,分别是:“太子太保”、“恪靖侯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身为晚清名将,却是“尚武尚文”的书法名家,,他崇碑版,擅篆、隶、行、草,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为时人所爱。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左宗棠同曾国藩一样,平时无论政务多忙,从不间断练习书法;就是在战火纷飞的行军打仗中,也常常深夜挑灯读帖染翰,从不稍辍。他的书法功力深厚,个性鲜明,但政名掩盖了其书名。左宗棠的书作在拍卖市场上也有可观的行情,价格仅次于曾国藩,2003年他的一幅《行书》中堂在嘉德拍卖会上以9.9万元成交;2006年《行书对联》在北京保利获价11万元;2007年《行书七言联》在翰海获价16.8万元;同年,《篆书七言联》在中贸圣佳获价33.6万元:2008年《行书七言联》在匡时国际以11.2万元拍出。
      此匾的行书题跋,结体峭拔,行笔爽利,字里行间显露出左宗棠果断敢为、一身正气的个性。清人曾有“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一说。
      左宗棠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他曾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二十三岁结婚时,他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为陶澍赏识,结为亲家。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清光绪元年(1875),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为表决心,激励士气,用兵车运着自己的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从而使新疆各族人民免遭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今天在新疆照忠祠仍可见到左宗棠题写的集唐句门联: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还。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他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问邗上,今我复重来。曾国藩从心底佩服左宗棠,他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在左宗棠的一生中也曾有镇压农民起义的历史,他先有绞杀太平天国之举,后有镇压陕甘回变之功。1867年,左宗棠奉命任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此匾落款“同治八年中秋”(1869年),正是左宗棠在甘肃镇压陕甘回变期间,匾中的“衡廉”是他的部下、湖南平江人张岳龄。
      张岳龄(1818-1885),字子衡,名南瞻,晚年自号铁瓶道人,今平江县瓮江镇人。张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勤学苦读,博究经籍和诗词歌赋。其父张瓒昭,原名宝昭,字绚珊,号斗峰,道光年间举人,著述盛丰。张幼承家学,肄业于长沙城南书院。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首先创办团练,清咸丰二年(1852)出任平江、浏阳二县团练事,参与镇压太平军,后来成为曾国藩所创湘军之老湘营主力。四年擢升知县,加五品衔。同治五年(1866)署赣南兵备道。次年,左宗棠移督陕甘,推荐他任甘肃按察使(正三品),以功赐号策勇巴图鲁。十三年冬,授荣禄大夫(从一品官衔),调任福建按察使。光绪三年(1877)因病归故里。张除精研史料外,并从甘肃假归途中,对“元稹所撰写之《杜甫墓系铭》,谓其迁葬偃师”一事,亲自去偃师、巩县,遍访当地群众,查寻墓茔,证实不仅无杜甫墓可考,连杜姓后裔都没有。遂作《杜工部墓辨》,认定杜墓在平江。并与李元度等集资修复杜子祠,张曾撰联说:“与杨孝子共结芳邻,风马云车,应将遗事谭天宝;后屈左徒告终此地,骚才诗圣,各有英灵护汨江。”在墓旁建“铁瓶诗社”,以张名号“铁瓶道人”而名之。
      张在外为官多年,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同治六年(1867)在县城东南黄土仑购地数百亩,捐资改建天岳书院,并资助建藏书楼,购买书籍数千卷,供学子选读。并买田租138担,以资膏火。又捐俸买谷4万斛,在平江县城北隅建谷仓1栋,买谷四万斛,以济饥荒,世称“万石廒”。他学识渊博,工于诗词,创建铁瓶诗社。同治年问协修《平江县志》。著有《铁瓶诗钞》12卷、《铁瓶东游草》等。
      张岳龄所谓“因病归故里”,不过是一种借口,他在《答杨莘耕大令》的诗中明确写道:“投笔竞何事,枕戈徒尔为。病多成我懒,才薄畏人知。俏石有奇气,寒花无媚姿。祗因返林谷,饮酒和陶诗。”在《留别洪琼辉》中写道:“岂不惜俦侣,青山招我归。”可见他久有罢官归乡之意。张岳龄故居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此后8年才辞官),位于平江县城北隅河东村的英集岭下,为明清式建筑。青砖小瓦、斗拱飞檐,占地数亩,颇具规模。故居中还有曾国藩题写的“味蓼书屋”石匾。左宗棠所题“澹圃”匾,当是张岳龄书斋所用,想当年,张岳龄新宅落成,能同时拥有曾国藩、左宗棠的题匾,何其荣耀!
      与张岳龄一样,左宗棠虽然在外厮杀多年,却无日不向往宁静的家乡田园生活。1857年他觅得今天长沙司马桥这片地方,自己设计建了一座宅院,又名“左公馆”。在公馆中挖池塘,开菜园。匾中“治兵之暇于隙地遍种南蔬……盖老兵而兼老圃矣!子衡之圃与吾之圃其淡也将毋同”,在遥远的西北战场,左宗棠不忘“遍种南蔬”,其思乡求“澹”之情,由此可窥一斑。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功名事业,他最终要回归家庭和故乡,只有在故乡尘俗的家庭生活中,他才能找到人生最平淡最真实的幸福,这,或许就是声名赫赫的左宗棠为张岳龄题写跋文的初衷吧!

    相关热词搜索:左宗棠澹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