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汉字文化的魅力 [浅析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渊源]

    汉字文化的魅力 [浅析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渊源]

    时间:2019-02-28 05:42: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从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渊源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了汉字的起源以及书体的演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汉字是如何演变为书法艺术的,以便能更好地研究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书法艺术 汉字 渊源 演变
      
      书法,是我国历史久远的灿烂艺术之一。以象形为起点的汉字的独特性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书法的艺术形象并不以模拟客体形象为依托经过长期发展,汉字早已远离其原型,不再具有自然物象的意味,而演变为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了。与此相应,书法通过平面中线条关系的处理取得了艺术性,书法没有绘画的色彩、光影等元素,但却有着与绘画相似的平面艺术的视觉性要求,表现为线形分割的平面构成关系――速度、势能、节奏、虚实等如果离开了汉字,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书法艺术,因此,要想进行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那么了解它同汉字的渊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演变
      
      对于汉字的起源,古书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记载例如《周易系辞》说,远古时代有个疱牺氏,他观天地万物,创作了八卦,用来记人记事物,并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范文澜先生认为,传说中伏羲(亦称疱牺)是指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而八卦的作者则是远古时代东方夷族的著名酋长太嗥战国末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认为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西汉时期,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古时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对于这些神话传说,当然无法完全相信,但是,我们却可以用它作为线索,去推知汉字起源的大致轮廓、总之,文字是从远古人们的生产劳动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为了记录语言和客观事物、交流思想感情而缓慢地创造形成的,造字并非个人或几个人所为,而是好几个大的群体、几个民族,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是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共同创造的,汉字也理应是如此最初的文字大都是象形,就是描画事物。所谓“书画同源”,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汉字,除了陶器文字因目前的资料不足而无法明确其定型外,它发展到现在已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书体其中,篆书又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等大篆及秦小篆。
      如果说,象形曾经是汉字的胚胎产生之初的一个细胞,那么,在汉字后来的发展中,这个细胞已经演化得面目全非了。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抽象化的大变革,目前所知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保存着较多的象形成分。大、小篆的出现,是第一次抽象化变革,把原来明显的象形符号改变为初步抽象的符号。但大、小篆的圆转笔画结构,仍旧还保留着描摹物的痕迹。秦汉问隶书和后来楷书的出现,是第二次抽象化的大变革,隶书把篆书的圆转结构改变为方折的结构,描摹物象的意味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几何的形状――平的横,直的竖,斜的撇、捺、波、嵘。汉末草书的出现,是第三次抽象化的大变革。草书把汉字复杂的结构部件加以高度地压缩、概括和简省,寥寥的一两笔就可以代替一个复杂的部件。在草书中,象形的意味更是荡然无存了。然而正是如此,草书成为书法艺术中表现力最强的书体。由于书法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这一特点,它的偏旁笔画被日本人借用,从而创造了“平假名”的文字系统。
      
      二、汉字何以产生书法
      
      事实证明,汉字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字,尤其区别于拼音文字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字形众多,远远超过任何种文字。虽然人们历来认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汉字与汉语语音之间,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它的单字是与音节相对应而不是与音素相对应的,每个汉字在语音上均表示一个音节。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音素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以国际音标表示的世界各种语言的音素,总共也不过146个。在各种语言中,有音素或音素的组合充当的语音元件,数量也并不多。在拼音文字中,往往几个音素用同一个书写符号(字母)来表示,所以书写符号的数量有会远远少于音素的数量。书写符号数量之寥寥,势必使得诸种文字在形态上缺乏丰富的变化,因而不具备产生书法艺术的条件。而汉字由于每一个音节都由不同的字表示,仅音节就有414个,同一音节下往往又会衍生出众多的同音字,再加上同一音节的各个不同声调的变化,使得汉字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成千上万的汉字要由几种基本笔画构成,就不能不依靠结构上的千变万化。正如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我们的前人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也正是如此。一个字从开始出现到定型,其字形一定经历了多次的变迁淘汰,根据“美的规律”,新的较为美观的字型自然会不断取代日的字形。唐朝的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就对这一点有过以下论述:“六文之作,肇字轩辕。八体之兴,始于赢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研制悬隔……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研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纪言。而淳醣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尽管孙过庭认为“今不逮古”,但他却正确认识到“古质今研”的变化之道。随着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汉字自产生以来就被人们不断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加以改造,使“适以纪言”的文字工具越来越具有美的意味,是合乎事实的。
      鲁迅先生曾指出汉字的“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里的“形美”,还不是指书法美,而是指汉字本身所具备的形式美。从印刷术发明以来,我们日常见到的印刷字形,那是纯粹的使用的文字工具而不是艺术品。但我们从它们的字形结构和点画之中,仍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到每个字所蕴涵着的美,因为它们都是千百年来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建造和改造的产物,从而或多或少的具有对称、平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等等形式美的特点。
      然而,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具有初步形式美条件的博大丰富的文字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中国书法之能成为艺术,它的美的构成条件何在呢々首先,方块汉字自孕育到定型的结体和使用工具的特点,使书法可能成为艺术具备了种种形式美的因素。汉字造型始于取象自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字象形的意义逐渐减弱,符号的意义却日愈增强。然而,汉字无论怎样演变,它以点划线条重叠排列作为造字的基本方式却一直没有改变。蔡邕《九势》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王羲之《书论》指出“字贵平正安稳”,他认为字当“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使瞻顾。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又认为书“务以平稳为本,分问布白。仁下齐平,均其体制”,做到“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笔试论十二章》)。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宋代美学家姜夔的《续书谱》更对汉字造型美的问题作了详尽精备的阐述,甚称研究中国书法形式美的经典。
      鲁迅先生还曾说,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很大程度上是毛笔的使用。由于毛笔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通过手腕筋肉的运动辅以纸、墨的特殊表现功能,能够表现出粗细、浓淡、强弱、虚实、方圆、厚薄的种种线条于书法艺术中。这些线条又以对称、均衡、谐调、照应、重复等等形式构成汉字特有的造型美。美是感觉不是理念。汉字书写具有造型美,不是指理念上的对称、均衡、谐调、照应、重复,而是指感觉上的对称、均衡、谐调、照应、重复,是感觉上的多样统一。由于汉字在不违背文字意义的前提下,书体造型具有充分的可变性,经过书法家的艺术夸张,创造出“不平之平”、“不齐之齐”、“似与不似之间”的文字造型,变文字造型稳定的状态为矛盾和激化的状态,造成的一种感觉上的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这种和谐情调,同绘画、建筑一样,具有造型的空间美。就如同没有刀、凿就不会有雕塑,没有油彩和画笔就不会有油画,没有毛笔也就不会出现现在我们所讨论的艺术了。同样的道理,中国的纸(绢)、墨对于书法表现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物质因素。
      
      结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是汉字抽象化逐步完成的过程,正是汉字逐步以致彻底摆脱象形羁绊的过程。汉字的象形因素越少,书法艺术就越成熟,其表现力也就越强。反而言之,如果汉字固定地停留在象形的原始阶段,那么,不仅汉字本身不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而且书法也无法产生,更不用说像现在这样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世界上出现。

    相关热词搜索:汉字浅析渊源书法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