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项目+竞赛+实训——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宽口径培养通道

    项目+竞赛+实训——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宽口径培养通道

    时间:2020-03-17 12:11: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件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得出了“软件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的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软件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目前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弊端,结合软件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独立学院实施项目驱动模型、参与学科竞赛、企业实训等可行性方案,经过实践论证,对独立学院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全、宽口径”软件人才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训;独立学院

    ● 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信息化大环境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软件产业是信息化产业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软件产业而言,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才和高层次的软件构架师、项目管理人员外,更需要一大批掌握多种技术、具有熟练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在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陈伟司长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取得的巨大成就。2010年,产业总收入达到1.33万亿元,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3.5倍。软件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0.3%上升到超过1%。软件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5.8%上升到18%。“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促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变大变强[1]。一方面软件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一方面软件人才的匮乏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软件人才需求结构

    出现软件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远远跟不上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二是我国软件产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软件企业主要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软件企业要向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三类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应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于生产第一线、掌握熟练规范编程工具的编程人员,应占总人数的60~70%。

    ● 软件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能更加直接、深入地了解软件企业的人才结构,我们对LINUX技术服务中心、南大苏富特IBM-ETP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亚信联创、中兴软创、文思创新等软件企业进行了走访,发放了《软件人才需求调查问卷》,获取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同时了解到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对软件工程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我们调查的软件企业对编程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都有明确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项。

    1.良好的编码能力和规范意识,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如当前流行的C语言、C++、Java语言,熟悉它的基本语法、技术特点和API(应用程序接口),还要具备规范的技术文档制作能力。

    2.具备软件工程的概念。从项目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模块编码到安装测试,基础技术人员都必须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并能胜任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3.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国家大力推行软件服务外包,与国外企业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扎实的英语基础对编写程序开发文档和开发工具帮助文件大有裨益。

    4.较高的职业素养。它是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包括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娴熟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水平、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取心。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在调研中,有些软件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对目前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状表示不满,直言不讳地指出,教育体制与企业需求已经出现断层,软件产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饥荒。

    1.培养主体单一且滞后。面对如此巨大的软件人才缺口,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体制却缺少必要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长期主要依靠扩大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数量,未能根据市场和实际需求来制订和改革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社会上组建的IT培训机构存在参差不齐、人员不稳定、管理混乱等不良现象。

    2.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几乎是母体高校的翻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错误地以软件中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

    3.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独立学院一直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学生学过Java、C++、Pascal、DELPHI等多种语言,却只为了应付考试,写不出几行标准的程序,缺乏实践能力和必要的职业素养,公司聘用之后不得不加以培训。培训新人需要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既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又加剧了人才的短缺。

    ● 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为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厚、能力强、素质全、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从软件工程专业入手,逐步建立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并实施日趋完善的培养方案。

    (一)明确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凸显与母体高校错位发展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即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软件工程专业应培养“软件蓝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编码、测试和软件服务等。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以能力为本位,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基础知识、熟悉当今主流的编程思想、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开发平台,对软件工程化开发过程和规范有较深刻的认识[2];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进取精神、协作意识、自主性、时效观念等品质。

    (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指向明确

    国务院在2011年1月28日颁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其中“人才政策”第二十三条规定: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面对软件业的迅猛发展、精细的人才需求,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经过我们近3个月的广泛调研,归纳了国内部分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1.基于“项目驱动”模型的教学改革[3]。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是一种建立在构建注意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根据项目驱动教学法,受软件体系结构风格——黑板系统的启示,抽象出软件人才培养的“项目驱动”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具有不同的角色,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经理、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在不同的项目中实行角色轮换。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项目经理),他带领小组去做项目。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项目不断线,而且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做完一个项目再做下一个项目。整个过程都由相关的教师指导、监督。

    在整个项目驱动模式的实施中,学生在虚拟的“软件工厂”环境中学习,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更加重视软件设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实现对软件技术和工具的掌握,在项目训练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考评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更加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文档编写的规范化程度、担任角色的能力、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

    2.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强化实践教学体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并且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将学科竞赛内容向高校实践教学转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从而丰富及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实训“最后一哩(Last Mile)”——“3+1”后订单培养模式[4]。独立学院要发挥民、优、特的优势,积极推动软件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就业前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通常称之为“最后一哩”。“最后一哩”方案的目标是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进入职场工作,希望在学校、企业间形成一个新机制——企业实训,把“最后一哩”连接起来,在独立学院软件工程教育中引入了这一概念并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其中,“3+1”后订单培养模式就是实训的有效途径之一。

    后订单模式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征是将学校的后期教育和用人单位的岗前教育有机结合,根据专业对口和用人需求,将学生置于工场环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同步完成在校学业和企业实训,并以后订单方式落实就业。

    近年来,部分独立学院改革了教学计划——前三个学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任务,第四学年在实训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学院先后与行业名企和IT培训机构签订了“3+1”定向培养协议,在大三学生中进行选拔,择优组成企业定制班,学生暑期开始到岗进行实训。这些学生通过一年的工场实训,熟悉工作流程、适应企业文化并完成学业,直至最后落实就业,走上工作岗位。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导入后订单培养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当前应用型本科培养中实训工场缺乏以及理论教学与职场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并有效融入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 结语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软件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我国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极具战略意义。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应当正视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错位、培养数量跟不上发展等问题,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早日成为“软件蓝领”的培养主体。

    参考文献:

    [1]2011全国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EB/OL]. http:///zwgk/tpxw/201103/t20110323_103840.html,2011-10-15.

    [2]马能和,刘群.NIIT项目实践与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3]陈春玲,费宁.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邓艳华,杜忠顺,徐劲松.学习型组织导入后订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00409JX0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编号:09SJB880048)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实训竞赛通道独立学院培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