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兴亡君有责,莫道不相干

    兴亡君有责,莫道不相干

    时间:2020-03-20 05:10: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抗战时期丽江教育界的文艺宣传活动十分活跃。对鼓动群众抗日的爱国热情,提高觉悟,抨击黑暗与落后的现象,起着显著的作用,也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省中附属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在四方街演出了“说东洋、道东洋……”的花鼓戏,宣传抗日救亡,揭露东洋鬼子的侵华罪行。当时,戏剧宣传已由学校走向街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省中学生在狮子山七月骡马会及黑龙潭三月庙会上演出了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在丽江群众中反响十分强烈。所谓活报剧,是一种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

    1937年冬,省中演出由熊佛西编剧,周善甫、和蕴光等老师主演的《洋状元》。剧情火辣辣地鞭笞了一个崇洋媚外的“留学生”,使观众在嘲笑之余,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对当时那些“恐日病”患者也是一服镇静剂。

    1939年,演出了吴祖光的《凤凰城》。以“中国少年铁血军”领袖苗可秀被日寇俘虏,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壮烈场面,歌颂了民族气节,鼓动了抗日救国的激情。

    1940冬,由李成琮、刘云中等老师发起演出于伶编剧的《夜光杯》。揭露了日寇一手导演、汉奸殷汝耕等粉墨登场的所谓“华北自治”傀儡政权的内幕,歌颂了爱国志士杀身成仁的壮烈精神。

    1943年演出《塞上风云》,李成琮老师亲自参加演出。这出戏以揭露日本特务伪装喇嘛,挑拨民族矛盾,破坏抗日的阴谋为主题,在汉藏民族接壤的丽江成为通向康藏的交通孔道时期上演,非常有现实意义,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1944年演出曹禺巨著《原野》。人民在黑暗腐朽制度下痛苦呻吟和抗争的表现,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情。在这些戏中扮演角色的同学,显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周霖对舞台装置、服装、布景、灯光、效果都作了精心设计,在当时演出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使这些戏大放异彩。

    上述省中这些话剧的上演是经过老师们的慎重考虑、精心挑选的,情节紧扣时代脉膊,有着敏锐的思想倾向。不仅坚持了艺术为民族解放斗争服务的方针,而且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群众的要求,战斗性强,演出方便,演出时盛况空前。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演出过曹禺编剧的《家》(巴金原著)和《日出》,并把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改编为《金江夜曲》演出,在当时也吸引了很多观众。

    丽江县中两次组织演出传统的滇剧,募捐抗日战争的寒衣款。周霖设计排演的京戏《打渔杀家》,由黄山幼稚园的儿童们演出,更是新颖别致,引起观众的赞赏。

    除了上述这些大型戏剧,还有很多小型歌剧、歌曲演出,在丽江各个学校广泛流行,范义田任省中校长时期,省中的周楚芬老师首先把《义勇军进行曲》传授给学生。从此“不愿做奴隶的”呼声,响彻丽江全县。陶行知的《镰刀舞》《锄头舞》也到处风行。县中的音乐教师杨锭专门教唱激情昂扬的抗日歌曲。国师的刘鲁也自己谱曲配词:如杜甫的前出塞、郑板桥的农家谣等。束河完小和寿山组织的歌咏队,曾四处演唱抗战歌曲,当时在丽江的音乐家时敏十分赞赏,亲自给歌咏队用风琴伴奏。

    當时,抗战歌曲普遍流传,几乎妇孺皆知。至于《满江红》《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则更以它们的悲壮、激昂、深沉的旋律,每次演唱,无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特别是外来教师,则更以这几首歌来抒发他们对国破家亡的悲愤情怀,激励了学生们一致抗日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桃花江》《毛毛雨》之类的靡靡之音,也就自惭形秽,销声匿迹了。

    群众的风尚,往往反映一定时代的特点。丽江抗战初期的那种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抗战歌曲大流行,也正是反映了当时群众抗击日寇的精神风貌。

    国师曾由夏明组织过抗战救亡宣传队,在附近的乡村群众中宣传的同时,也到城区,或在骡马会、龙王庙会上作宣传。它以各种不同民族风格的歌唱和舞蹈,体现了各民族学生“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的共同思想。

    大石桥边“谁是敌人———日本鬼子!”和万字桥边“打倒侵略者”的两幅夏明的抗战宣传画,时时提醒和鼓励着来往行人的记忆和斗志。要人们分清敌我,一致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

    纳西族画家周霖在40年代初,拼连十匹土布,画了一幅以气势磅礴的玉龙雪山为背景的巨幅宣传油画,在省中和四方街头展出,观众瞩目,为之赞叹不已。省中1940年冬演出《夜光杯》时,曾募捐抗战支前资金,还以宣传画作宣传。画上题有充满爱国思想情感的诗作,如“暖阁拥炉日,应怜战士寒;兴亡君有责,莫道不相干”一首,使观众驻足,感触很深。

    和抗战歌曲大流行一样,丽江当时的壁报,也如雨后春笋。除了如“七七”抗日周年纪念,和元旦、旧历新年等节日,各个学校都要张贴出大批壁报外,还有各种定期的壁报,在关门口、四方街张贴,比较长期的有由张星泽、和柳、牛维道等主持的丽江《大众壁报》。每旬一期,形式内容图文并茂。其中的每周新闻综述中传递有关抗战消息,颇受丽江群众的欢迎。《大众壁报》后改为油印的《丽江周报》,除了抗日新闻还有地方文化,订阅的人数更多,是当时地方上唯一的定期报纸。

    国师在关门口也有定期的壁报栏。束河完小的以“大众大觉,大众抗日”为宗旨的《大觉壁报》,先后出了16期,是地方小学中能坚持定期出版的壁报之一。

    注:本文选编自《丽江文史资料》第5辑,丽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年6月编,原刊物为内部资料,有删改。

    相关热词搜索:莫道兴亡不相干君有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