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无限深情在笔端

    无限深情在笔端

    时间:2020-03-20 05:14: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沧海变桑田,曾是动人的一切都成了往事,青春不再,红颜已老,我们依然坦诚相守,在这个浮躁的世间,共守一份清闲。几十年的夫妻俩能相濡以沫,唯一指望的是晚辈们比我们生活的更好。”

    这段散文诗式的告白,深情款款,真切动人。但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诗人,而是一位画家。这位画家名叫谌学诗。这段文字,是他为自己所作的油画肖像《穿红衣的女子》写下的说明;这幅肖像,画的是他的妻子。

    (一)

    谌学诗是江西南丰人。父亲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在儿女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与人合伙开间小酒铺,日夜辛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是个缠过脚的家庭妇女,终日操持家务之外,还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赶到离家十多里远的石子山养殖场去打短工。但即使是这样,全家的温饱有时也难维持,以至于母亲差点狠心将学诗的小妹送人,是父亲含泪硬把小女儿留了下来。

    除了贫困,铭刻在谌学诗童年记忆中的还有祖母的疼爱,小时候奶奶给他洗脚的场景,至今仍温暖着画家的心胸;还有父母的期许,那殷切的目光至今仍令画家惶愧: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出息,光耀门庭?谌学诗一天天长大,上了南丰文艺学校。他学的是器乐专业,但心中所爱却是绘画。也许,是南丰的锦山秀水、桔树莲花早就使童年的学诗对色彩着迷,是曾巩读书岩的墨池、神秘傩舞的斑斓面具在少年学诗的心田播撒下丹青的种子。文艺学校毕业后他进了抚州专区文工团,在乐队呆了很短一段时间,就改行搞舞台美术,真是天从人愿,可以专心致志地绘画了。接着,谌学诗相继调入抚州市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辅导,调入抚州地区文联《抚河》编辑部任美术编辑,后升任副主编仍兼美编,在美术领域默默耕耘并渐渐崭露头角。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认识学诗先生,80年代又有过一段共事,彼此非常熟悉。那时,谌学诗除了完成杂志的封面设计、内文的插图等日常工作外,致力于水粉宣传画和年画的创作。我常见他在下班后或星期天,在办公桌旁边支起画架,一笔笔地描绘或修改他的作品。他的画都是工笔,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其艰辛可想而知。天道酬勤,谌学诗的水彩宣传画《银球传友谊》《做红色接班人》《和平友谊》《万岁,伟大的祖国》等先后在江西、湖南、安徽、上海、北京人美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从农村到城市到处张贴,几乎家喻户晓。到上世纪90年代止,谌学诗发表和出版了近40幅水粉宣传画和年画,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为他迈向新的领域——油画肖像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了最好的铺垫。

    (二)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从15世纪诞生之日开始,包含宗教故事、历史人物、团体和个人肖像的人物肖像画,便成了油画的主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意大利达芬奇所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以及拉斐尔所作《圣母子》等,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而中国现代油画的代表作,如吴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台儿庄大血战》、罗工柳的《地道战》、罗中立的《父亲》等,同样都是人物肖像画。

    谌学诗的油画创作历史很长,从年轻时就有涉猎,而且曾有机缘受过当代画坛大师吴冠中先生的当面教诲。新旧世纪交替时,谌学诗从繁重的编辑事务中解脱出来,潜心于油画的人物肖像画创作。经过近十年的辛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汗水和心血终于浇灌出一片璀璨夺目、娇艳动人的花圃。2008年6月,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广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晓曙教授主编的《谌学诗肖像画百图》;之后,《谌学诗肖像画展》相继在抚州、南昌成功举办,得到美术界同行高度评价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谌学诗的肖像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点。

    首先,在取材上独具慧眼。很多画家热衷于从历史、宗教、边疆、传说等领域选取题材,而对现实、尤其对周围的现实保持距离,名曰“距离产生美”。这当然有一些道理,也不乏成功范例。但事物的另一面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那就是直面生活。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文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则对这句话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谌学诗就是一位具有慧眼、慧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的画家。他结集出版的百幅肖像画,主人公都是画家身边最熟悉的人,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其中,既有他的至亲如妻子、儿子、父亲、母亲、祖母、妹妹、孙子、外甥等,也有他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艺友等。这些人,与画家的关系都十分亲近,身份虽不显赫却丰富多彩,有石化工人、纺织女工,退伍军人、民航职员,农妇、知青,教师、学生,书画家、摄影家、音乐家、编辑、演员,公务员、警察、医生等等。画家虔诚地为平民造像,发现和感受他们外形与内在之美,“以谦卑的态度描绘每一个具体生命的尊严”(谌学诗的话)。

    其次,在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油画艺术,虽然包括构图、空间、色彩、明暗、线条、肌理、质感、光感等要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色彩。达芬奇说:“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平的画面呈现出立体的凹凸感。”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看画家如何运用色彩了。说到底,油画就是运用色彩的艺术。谌学诗的肖像画,采用了写意性的笔触,较多地使用大块色彩,用紅、蓝、黑等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简化背景,突出人物,为人物塑形;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深浅浓淡、笔触的重轻虚实,来刻画人物,由人物的形态、动态深入到神态、心态。如《幼儿教师》,背景是大块的灰蓝,凝练而庄重,主人公的上衣是大块的橙红,加上一小片衬衣领子的乳白,使肖像的头部在大色块的辉映下十分突出,充分显示出这位青年女教师的朝气蓬勃。《外甥轶民》《一个少女的期待》《上中学的慧慧》《眺望盱江边》《父亲》《母亲》《成年之自画像》《文艺战线的新兵》《当年的京剧人》《向往》等,都是色彩对比鲜明、人物生动传神的佳作。

    第三,以心入画,以情入画,妙笔传情写春秋。对自己的丹青生涯,谌学诗由衷地感慨道:“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真情画出难。”对一个画家来说,手中的画笔有情还是无情,是画家和画匠的根本区别。在画《母亲》时,谌学诗自述:“回想起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和母亲的谆谆嘱托,总禁不住默默流泪——我怀着一颗伤感而内疚的心,并努力控制情绪,才把这幅画完成。”画家为亲人造像时如此动情,对他人同样满怀深情。如他画《石宜兰女士肖像》时,“隐隐感知她的伤痛,意外的人生挫折过早地摧垮了她的艺术生涯”;画《摄影家汤对堂先生》时,“我发现他人很耿直,乐观豁达,乐于助人,有着火一般热情”。未曾下笔先有情,下笔之时更用心。谌学诗删繁就简,用大笔涂抹色块来虚化背景,简化衣饰,着重刻画人物,尤其着重在人物的面部细部下功夫,如目光、眉宇、额头、嘴唇、酒窝、皱纹等。画家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描绘人物的神态,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达到现实人物形象与画家心中人物幻象的完美统一,产生超越时空倾诉人物命运的效果,展露人世沧桑和爱心永恒。《沉思》《自画像》《王英老人》《石化人》《女画家陈桂香》《油画家符宇民》《往事怀感》《背负蓝天向着太阳》《童心与思念》等,画家精心刻画的人物,无不震撼读者的心灵,感受到每一个人物后面的动人故事。

    《谌学诗肖像画百图》还有一个独创,画家借鉴连环画的手法,给每一幅肖像都写了一段文字说明,或长或短,都是画家的心灵独白,感情真挚、优美动人,使肖像画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三)

    谌学诗画坛耕耘40余年,将他的人生旅程和思想情感定格在丹青之中,艰苦备尝,成果丰硕。无论是前期的水彩宣传画和后期的油画肖像,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画作曾入选第五届“全国水彩水粉(年画)作品展”,第六届“全国年画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作品大汇”;曾获得“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等。

    《谌学诗肖像画百图》出版和在省、市举办画展之后,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喜爱,美术界同行和专家也高度赞誉。汪晓曙教授在为画册所作的序言《人生万象写春秋》中说:“学诗先生是一位不善言辞的艺术家,和他的肖像画一样深沉、睿智,但技法十分娴熟,严谨而生动,一丝不苟。人生百态尽在他的笔下挥洒而成。——只要随便翻开一件肖像作品,画家都能将记忆的闸门打开,让所有听他讲述一段段往事的人潸然泪下。这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生活的态度,这更是一种寄托和怀念,一种追求和希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

    更加令人高兴的是,谌学诗肖像画的题材还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他在中国油画艺术的道路上还在不断探索和前进。2009年10月,谌学诗以领袖肖像、国家命运为主题而创作的两幅油画《国殇》和《重振河山》,被收入《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综合卷》,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为中央和有关部门及驻外机构选择外事礼品提供参考”。这标志谌学诗肖像画开始进入世界视野,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热词搜索:笔端深情无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