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让思想史的教学“活”起来

    让思想史的教学“活”起来

    时间:2020-03-22 05:25:1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思想史,形象,以人带事,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23-02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必修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涉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这一模块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偏深偏难的,如先秦诸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希腊智者学派、宗教改革等。教师要讲清楚并不容易,学生要真正理解也不是轻松的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搞好思想史的教学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必须要攻破的难关。

    说思想史的教学是难关,主要是指如何阐释清楚有关思想理论成果的内涵,这是教师最为关注的,也是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设计时用力最多之处。与此相关的,是某一思想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学术思想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只是把关注点集中在思想理论本身,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是教师在概述宏观的历史背景后,重点对某些思想观点进行阐释;要么是教师出示思想家的言论,与学生共同讨论、归纳这些言论中的微言大义;要么干脆是列出表格,把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填进去,让学生记住。

    凡此种种教法,都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历史课上得像是理论课,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学理论,以至失去了历史课的历史味;二是忽略了学生的认识逻辑,导致学生只是暂时明白或记住了思想理论的观点,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中的内涵及意义。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思想史未能注意到将思想理论的提出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认识,尤其是未能认识到要讲好思想史中有关人事。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钱穆先生的这番话,实是道出了讲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的真谛。

    那么,如何在思想史的教学中讲出人事呢?我觉得丁丁老师所教的《挑战教皇的权威》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案例。丁老师在分析教材和学情时,认识到宗教改革的内容是比较难教的,与学生的现有认识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拉近学生与所学的这段历史内容之间的距离,如何深入浅出地将宗教改革前后西欧社会的变化讲清楚,尤其是如何对宗教改革中提出的“因信称义”等主张进行具体分析,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在搞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其中,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以形象的方式展开当时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并进而理解那些抽象的教义、社会矛盾等。这节课是从学生家乡的宗教场所入手,在学生识别出不同教派的教堂建筑之间的区别后,引出本课的主题。然后又运用教皇徽和教皇皇冠的图片,引出教皇的权威,进而叙述罗马教会对社会各阶层的盘剥,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矛盾。这样的设计,好像是绕了一个不小的弯子,但能够有效地拉近学生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距离,将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具体地勾画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症结所在,宗教改革运动也就呼之欲出了。同样,在讲述加尔文的改革时,丁老师从一幅漫画入手,通过形象的方式揭示出新教与罗马教会的不同主张,进而引出加尔文的“先定论”。

    二是重点讲述了马丁·路德这个历史人物,尤其是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上面说到的讲思想史要注重人事,尤其是思想家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教师先是介绍了路德是一个非常虔诚的神职人员,严格遵循教义,并深入研究经典;进而说出路德的困惑与质疑,并说明路德为什么会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权威理论,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这样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路德在思想上的转变,理解他为什么要进行自己的宗教理论探索。而这就为宗教改革的发端做了清晰的铺垫,能够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路德会对教皇提出挑战。这样,接下来本课的教学重点,即路德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就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了。在具体讲述路德的思想时,教师也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通过路德与教皇代表的辩论、与罗马教会的决裂、翻译并解释《圣经》、冲破罗马教会的束缚等史事,讲出了路德的主张,以及新的教会与罗马教会的不同。丁老师的这种设计,使得思想史教学建立在突出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变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使得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容摆脱了枯燥无味、干瘪抽象的情况,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这正是本课最突出的亮点。其实,中国的传统史学是非常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记述的,很多的史书是以人物的经历为叙史的基本结构,如纪传体史书。现在我们讲历史,要注意避免将历史人物淡化出历史的进程,或是将历史人物抽象化、概念化、脸谱化。从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入手,是有利于把历史尤其是思想史讲“活”的。

    三是使学生认识宗教改革的社会意义。这应该说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专题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智者学派、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若要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也是人文精神的彰显、也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这就有一定难度了。对此,丁老师的做法一是揭示了宗教改革运动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二是将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综合放在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评述,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这些历史的]进推动着欧洲由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的步伐。她在这方面的讲述虽然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较为到位。当然,若能在这两点上再加强一些则更好。

    从丁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史也可以讲得具体生动而“活”起来,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可以实现师生在教学中的思维共振。而这其中能够化难为易的教学对策,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习史情况的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尤其是教师自己对历史的实际有清晰的认识,并对所教内容探寻出有效的教学途径,力图在思想史的教学中描绘出历史进程的画面,呈现出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脉动,通过具体的人事使人类思想发展的结晶化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从中得到启迪。

    【作者简介】叶小兵,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史教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