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小成本”打败“大制作”

    “小成本”打败“大制作”

    时间:2020-03-24 05:13: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拆弹部队》打败《阿凡达》,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拆弹部队》的胜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因为不论在时局优势,审美标准方面,还是在商业运作的影响上《拆弹部队》都略胜一筹。

    [关键词]《拆弹部队》 《阿凡达》 时局 审美标准 商业运作

    2010年3月8日第82届奥斯卡最终落下帷幕,情理之中,《阿凡达》惨败,《拆弹部队》模扫千军,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6项大奖收入囊中。

    很多“阿”迷们不服气。一部在全球票房创造历史新高的大制作怎会输给2008年就现身,票房却只有1600万美元的影片。笔者认为《阿凡达》与《拆弹部队》的纠结及《拆弹部队》的胜出是有症结所在的。

    一、时局分析

    从政治方面看,自第一次海湾战争起,美国就开始窥视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于是战争频发,不断增兵伊拉克,即使是现在,巴格达等城市的战事还是接二连三,死亡的数字已经麻木了人们的神经。而面对举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充当“卫道士”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其进行谴责。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拆弹部队》适时出现《拆弹部队》没有明显的偏向哪一方,甚至回避了战争发生的政治原因,只是在展示美国大兵在战乱地区过的那种真实而无奈的生活,它很委婉的向人们宣传:其实我们美国人也是很苦的。而且通过影片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柔和。很显然,不管导演的初衷是不是想通过这部影片让人们给美国大兵甚而美国政府一丝同情和理解,但积极的影响肯定已经产生了。相反《阿凡达》中出现了“白人侵占土著人土地”的影射,虽然不能说卡梅隆要刻意搬出美国人霸道强占的历史,但怎么看影片也实在不能往美国人脸上贴金,所以不得不怀疑,政治方面的倾向或多或少会给《拆弹部队》带来好处。

    从经济方面看,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社会经济的起伏一直是奥斯卡的大方向标。举例说明:在1929年到1934年期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而1929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百老汇旋律》,它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迷醉的机会,1930年是带着一点绝望翩翩而来的《西线无战事》,1931年是《壮志千秋》气魄宏大,但却把高素质丢在一旁,什么东西都得靠生拉硬抢。1932年的《大饭店》里偷盗、抢劫、敲诈、萎靡都反映了当年的社会实景,但随着经济逐渐复苏1933年的《乱世春秋》则开始转弯,影片里出现对人生和国家的希望与信心,1934年经济危机尾声,一部《一夜风流》给人们带来灾难后的重生,一部爱情喜剧洗去了人们心里的尘埃;同理也可以分析,在1979年到1982年时美国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奥斯卡最佳影片分别是:1979年《猎鹿人》1980年《克莱默夫妇》,1982年《烈火战车》还有2000年到2003年美国经济再次萧条,奥斯卡最佳影片分别为:2000年《美国丽人》2001年《角斗士》2002年《美丽心灵》2003年《芝加哥》它们都是美国现实经济起伏的真实写照。如此一来,2010年的奥斯卡如果把最佳影片颁给《阿凡达》,那白人侵略土著人“惨败”多少有些不应景,而《拆弹部队》一出则如同《乱世春秋》、《烈火战车》和《美丽心灵》一样会给美国人一个希望和曙光。

    所以综合分析美国的时局可以看出,《拆弹部队》的“突出重围”也许并非偶然:大的风向标指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决策。

    二、审美标准

    《阿凡达》属于走在前沿的科幻,它超凡入圣的3D效果和特技第一时间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无数影迷和非影迷都对其趋之若骛,并且《阿凡达》还依然在遵循好莱坞能保持票房长盛不衰的传统——不厌其烦的使用英雄崇拜,给生活在无奈中的人们造梦。英雄主义在现实中有这样的意义;因为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考试、就业、裁员等等都让人们感觉在被生活追杀,人们为了逃命只能一直向前跑,喘息不暇时看上一部英雄主义电影,英雄被追杀,奋起反抗,终于打败敌对势力,这时一切都轻松畅快起来,仿佛是我们自己打败了生活中的严峻形势。《阿凡达》便是如此,不管其主题是什么,但它最终给了人们一个英雄梦,在梦中人们胜利了,所以《阿凡达》成了一部叫座的电影。但除视觉震撼外《阿凡达》却因其内容的空洞和庸俗成为一部“大制作的小电影”。正如美国《综艺》网站上影评人批评卡梅隆:“老调重弹‘善良的土著人智斗邪恶白人’,剧情老套,只是装点一些爱情元素,结局不言自明。”美国《村声》说:“视觉效果固然不错,但难以弥补影片中无趣的对白和简单粗暴的构想所造成的瑕疵。”与之相比,《拆弹部队》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实景拍摄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没有硝烟弥漫的紧张对抗,没有故弄玄虚的血腥实弹,仅仅是一种慢节奏却因为导演紧凑的情节安排而显得分外扣人心弦。一场在沙漠中的袭击战,两个美国兵,三到四个恐怖分子,相隔大约几公里,就那么相持起来,一共也没打几枪,从烈日当头等到快傍晚,导演并没有给人们欣赏枪林弹雨,而是用一种平静且真实的危险处境调动人们的神经,虽然看上去枯燥不堪,实则反映出战争就是这样的枯燥和惨烈,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另外影片还特意站在拆弹士兵的视角上去表现他们穿上防护服时沉重的呼吸,不管是因为天气炎热使得包在厚重的防护服中呼吸困难还是当穿上防护服后每向前走一步就等于靠近死神一步,那种沉重而真实的呼吸声生生地拽着人们的心,让人们不自觉地为士兵们捏着一把汗;导演卡瑟琳·毕丽格还努力将影片向最高档次的战争片靠近——在表现战争残酷的同时,不忘反映战争中人们心理的变化,和《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优秀的战争片一样,片中表现了詹姆斯和同伴身在异地,渐渐在战争的泥潭里迷失自我的过程。有一场戏是詹姆斯从一个当地人家里狼狈跑出来后,穿过纷乱的大街匆匆返回营地。导演用手摇摄影机晃动的拍摄方法既从詹姆斯的视角真实的反映当地人对美军的厌恶,又通过这种不稳和混乱的镜头表现出詹姆斯内心的烦乱和恐慌而当詹姆斯从危险的巴格达回家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在安逸中反而总像是丢失了什么似的,换言之他已经无法从战争的漩涡中摆脱出来了——“战争是毒品”的主题显露出来。所以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英雄更是反思。与之相应,奥斯卡也早已厌烦了单纯的英雄主义,它不会也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只去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缺失,奥斯卡面对的是无数反映多方面内容的优秀影片,它的工作是选出能达到一定审美高度和道德高度或是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片子。而卡瑟琳·毕丽格比詹姆斯·卡梅隆更懂得抓住时机,反映现实,用现实的残酷和温情打动人,这样完全符合奥斯卡评委们的审美取向,所以《拆弹部队》的胜利绝非偶然。

    三、商业运作

    据报道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北美地区的转播权被ABC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比去年增加1000万美元之多,而无怪乎奥斯卡有这样的优势,因为它一直保持着全美收视率第二的成绩,仅次于每年1月份的美国超级杯橄榄球赛。如此高的收视率带来的不仅是声誉更是巨大的商业机会,除却极大地带动广告业、旅游业、流行服装业和各种产品的销售,奥斯卡巨大的功绩之一还在于为获奖的好电影带来后续的良好收益。在Hollywood.com上有对获奖电影后续票房的统计:在过去30年里,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片子,票房平均会增加3000万美元左右,而获奖影片票房还将增加2000万美元。2005年的《百万美元宝贝》得奖前的票房是800万美元,但获奖后竟然创造了9200万美元的奇迹;2009年作为黑马的《平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奖前票房是4300万美元,获奖后又增加9700万美元《返老还童》总票房超过1亿美元,而获提名之后又增加了1700万美元。如此看来,大部分时候奥斯卡可以为部分电影带来后续的良好收益,甚至有时候还会创造票房奇迹。回过头来看《阿凡达》凭借其特技和通俗完美的故事获得了全球近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它的名声大噪已经人人皆知,但在奥斯卡之前,试问有几个人熟悉《拆弹部队》?现在奥斯卡奖一颁,我们回头看看是不是很多人又纷纷去电影院争相目睹打败《阿凡达》的究竟是怎样的伟大和不同。所以,奥斯卡对《拆弹部队》的青睐也在于给票房一般的好电影一个“重生”的机会,给优秀电影的一种补偿。虽然目前为止《拆弹部队》因其部分文艺性质或其他原因带来的是有些尴尬的票房收益,但不管能不能得到大众的肯定,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的获得,终能让它借着奥斯卡的光,增加曝光率。

    总而言之《阿凡达》虽然凭借其超凡的视觉效果给了人们一时的震撼,但不论是从政治经济时局的角度、审美标准的角度还是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拆弹部队》都胜了一筹,当然同时也带给了人们长久的现实反思所以当之无愧成为今春奥斯卡的大赢家。

    相关热词搜索:打败成本制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