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张茵其人其事及其对新中国浙江越剧的贡献

    张茵其人其事及其对新中国浙江越剧的贡献

    时间:2020-03-27 05:20: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张茵是女子越剧时期的著名花旦,解放后她是浙江越剧一团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浙江越剧第一花旦。她塑造了一大批经典舞台形象,创作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美唱段,为新中国浙江越剧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茵;越剧;花旦;浙江越剧一团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04-06

    张茵(1927-2005),本名张吉喜,浙江嵊县(今嵊州)人,越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尤擅闺门旦,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间,被誉为浙江越剧第一花旦,是浙江戏剧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张茵7岁学戏,9岁“串红台”①,20岁成名于上海,1951年底受邀调回杭州加入浙江越剧实验剧团。作为浙江女子越剧的台柱花旦,她出演《梁祝》《白蛇传》《西厢记》《秦香莲》《晴雯之死》《孔雀东南飞》等一系列浙派经典剧目,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极富感染力的经典人物形象。1965年张茵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教,文革期间蒙受迫害,1978年平反复出后,继续越剧教学事业,1982年参加浙江越剧演员(小百花)集训班的教学。退休后张茵淡出越剧圈,在西子湖畔安度晚年直至2005年去世。

    张茵,是从越剧女班兴起、女子越剧的兴盛、解放后的发展与繁荣,到新时期的复苏和振兴,长达半个多世纪越剧历史的亲历者。她的越剧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36年到1947年,九岁登台,取艺名“粉牡丹”,由无名小辈成长为绍兴、宁波地方剧院的头肩花旦;第二时期从1947年到1951年,改名张茵,进入上海,成为上海越剧界声名鹊起的当红花旦;第三时期从1951年底到退休,回杭州加入浙江越剧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本文简要回顾张茵回浙江前的主要事迹,重点对她1951年底回浙江后的舞台演出、创作、创新和教学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和思考。

    一、张茵1952年前越剧艺术生涯回顾

    张茵1927年初出生于嵊县崇仁镇卄八都村。当时越剧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其发展阶段已从走村挨户的小歌班,演化到搭台唱戏的绍兴文戏,处于越剧男班的鼎盛时期和女班的萌芽时期。1930年前后,带有戏曲教育性质的绍兴文戏女子科班在嵊县蓬勃兴起,男班日渐衰落。其中崇仁镇高升舞台是女子越剧的第四副科班,裘光贤任班主,艺徒中有筱丹桂、周宝奎、裘大官等一大批越剧名伶。

    最初张茵在镇海读小学,因家中意外不得已辍学。张茵父亲张宗海念过书,参加过国民革命军,曾任职平阳警察局长,思想开明,与高升舞台班主裘光贤熟识。1934年裘光贤、张宗海等人合股在崇仁镇戒德寺开办戏班,打出“小高升”的牌子。张茵(吉喜)和她姐姐张杏花一起入科学戏,班里分派行当,吉喜花旦,杏花小生,分别起艺名“粉牡丹”和“张月笙”。张茵的开蒙师傅是原来高升舞台的男班名丑喻传海,系越剧界传奇人物,辛亥年参加革命军攻打杭州。张茵的开蒙戏是《仁义缘》。喻传海给张茵等人教旦角戏很有一套,练台步时“让她们在两腿间夹一根稻草,走场中不许掉下来;练眼神时,则在嘴上咬住一根竹筷,左右睃视筷头,只许眼睛转,不准头脸动”。②这种身段训练方法简单,学好不易,一旦娴熟,终生受用。

    张茵1936年串红台,扮演《梅龙镇》里的李凤姐,演出场子就在家门口的瞻山庙戏台。科班四年,张茵跟着戏班,走村进镇,演出于乡间庙台,居无定所。

    科班学戏,除了開蒙的几出有师傅传授外,别的东西需要靠自己想办法,天分和机遇更是缺一不可。虽然张茵的悟性和扮相出众,但在班里年纪最小,在小高升挑不了大梁,只能跑龙套。她从小心气就高,碰到这种情况心里就急,平时特别爱捉摸如何学戏。大小高升经常在绍兴等地合并演出,张茵有机会经常看筱丹桂的戏,每逢筱丹桂上台,她总会“静静地站在台侧的门帘帐边,看大师姐演戏”。③这段宝贵的“偷师”经历,给张茵今后的越剧生涯带来深远的影响。

    1938年裘光贤把大小高升合并,以“新高升”的名义闯荡上海滩。随着姐姐张月笙的意外去世、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张茵等十几个小高升出来的小女孩随裘光贤回嵊县,余下的以筱丹桂为首另组丹桂剧团留在上海。

    回到嵊县后,张茵常参加一些临时班子的演出,凭借秀美的扮相,出色的嗓音,以及小高升身份的名气,她获得了许多主演的机会。1944年18岁的张茵前往绍兴,加入新新舞台担任二肩旦。后因搬演筱丹桂的几出戏大受欢迎,“粉牡丹”的艺名日渐响亮,主角戏多起来,主演的新剧目也都走红。绍兴的演出安排几乎每天有日夜两场,大量舞台演出经验积累使她从众多戏班子花旦中脱颖而出,随后便接到了宁波大光明戏院的聘约。1946年9月至1947年7月,“粉牡丹”在宁波的演出影响很大,她把从筱丹桂那里学来的《碧玉镯》《孟丽君》《贵妃醉酒》《夜来香》等剧目悉数演了一遍,红遍宁波。

    1947年夏天,在越剧界大编导陶贤的鼓励下,21岁的张茵来到上海,改艺名为张茵,迎来了她越剧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张茵先后与焦月娥、陈艳秋合作《枯木逢春》《鹤顶红》等剧,与尹树春合作《昙花梦》《贩马记》等现代剧,与少壮越剧团陆锦花搭档演出《胡宫剑影》《一往情深》等剧,为上海百代公司录制唱片《昙花梦》和《杨贵妃·马奎坡盟誓》,逐渐确立了她在上海越剧界作为头肩花旦的名伶地位。1948年秋,张茵加入雪声剧团做二肩花旦,在《万里长城》《相思树》《白蛇传》《凤求凰》等戏中给袁雪芬配戏。当时雪声剧团在袁雪芬的带领下开展的越剧改革,给初到剧团的张茵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受,开阔了她的眼界。袁雪芬和琴师周宝才一拉一唱创作唱腔的过程,启发了张茵后来在浙江与贺仁忠、卢炳容的合作。张茵每次上场前都要酝酿情绪,也是从袁雪芬那里学来的台风。

    新中国成立后,张茵参加雪声剧团《相思树》电影的拍摄,在剧中扮演村姑。1950年7月张茵参加传统剧《借红灯》的首演,扮配角禁婆。为了担纲头肩花旦的机会,1950年下半年张茵离开华东剧团加入芳华剧团,与刚从香港回沪的尹桂芳搭档,主演了《贾宝玉》《凤凰楼》《沙漠王子》等一批以前没有演过的剧目。1951年春天张茵重回华东剧团,夏天参加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举办的联合大义演剧《杏花村》,与魏凤娟、吕瑞英、金彩凤、赵雅麟、丁赛君等一起担任龙套角色。国庆期间随华东团进京演出《梁祝哀史》和《宝莲灯》等四部戏,扮演B角祝英台和王桂英,在怀仁堂演出时见到了毛主席。1951年11月张茵从上海华东剧团调入浙江省实验越剧团,开始了她越剧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

    相关热词搜索:越剧浙江新中国其人其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