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张之洞的为官素养

    张之洞的为官素养

    时间:2020-04-01 10:07: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晚清险恶的局势中能够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为后世所传,其为人、为官之道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启示。

    为官之首要:忠正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由科举步入仕途,历经学政、翰林院京官、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观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他勤于政事,一身正气,用权不结党,用人不谋私,始终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身正。

    “公在晋三年,劳顿过度,心忡气喘,须发多白。”“勤于政务,无片刻暇,诗文皆辍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忠诚勤勉的本色始终没有改变。

    张之洞以国为重,确实做到“不分畛域,统筹全局”,因而得到慈禧“张之洞办事向来实心”的赞赏。中日战争中,张之洞对过鄂境北上御敌各军,无不助赏械,耗资数十万两。山东威海危机,他主动送去快枪一千支,子弹一百万发。山东巡抚李秉衡电谢曰:“公统筹全面,谋国至忠,与人之厚,深钦佩!”

    张之洞病危之际,还写好遗折,做最后一次进谏:“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

    1908年8月21日晚,张之洞肝痛加剧,向老友陈宝琛叹曰:“国运尽矣!”转而对子孙说:“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勿争家产,勿入下流。”并说:“我生平学术行十之四五,政术行之五六,心术则大中至正也。”语毕命去。赤诚之心,可鉴日月。

    为官之胸襟:担当

    张之洞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说,张之洞“莅官所至,必有兴作”,而且“务宏大”。他努力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寻求一条稳健的改革之路。

    张之洞为广兴实业,增强国力,可谓绞尽脑汁,不留余力。抓工业,他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和纺织四局,主持、督办修筑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抓教育,他开办实业学堂并筹划废除科举制;抓军事,他编练新军、建设一支以铁甲舰船装备起来的新式海军,加速了中国军事工业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抓经济,他发行彩票、开铸银圆;抓国防,他维护民族利益、抵御外侮的爱国主张与振兴中华实业的政绩,在客观上于民族和国家既有利,又有功……

    “应省之事必须省,应办之事必须办,应用之财必须用。”这是张之洞求真务实的鲜明特点。张之洞是第一个将电灯引进官署的中国人。第二年,广东商人黄秉常在他的支持下,创办中国第一个民办电灯公司。

    “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己。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千难不惧,万险不辞。这正是张之洞思想性格、为官品格中最为光彩的一笔。

    为官之境界:善任

    张之洞一贯主张“任人者治”,认为“凡百政事,竭须得人”。他任用部属的首要标准,是人品、才气、气节。他的聚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能,护才之胆,令幕僚鼎力佐助,也使他在历次政治风波中有惊无险,在清朝改革进程中声名赫赫。

    当年,梁启超久闻他大名,决定前去拜访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刚一见面,张之洞就毫不客气地要考考这个光绪帝的红人:“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沉思片刻,脱口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张之洞一听,拍案叫绝。他发觉梁启超的才气与胆略,绝非等闲之辈。虽然,在政见上与张之洞代表的洋务派格格不入,但他不仅盛情接待了梁启超,还资助康梁发起的“强学会”一大笔款子。

    古语云:“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张之洞无疑是后者。

    1884年,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统筹前线军事。危急关头,他力排众谤,大胆起用爱国老将冯子材。

    此时,冯子材已近古稀之年。以前有人建议李鸿章起用冯赴越作战,李鸿章以其年老力衰未允。可张之洞却认为:“冯虽老,闻未衰;旧部多,成军易:由钦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习,用土人,补遣便。将才难得,节取用之。”

    1885年3月24日冯氏率军在镇南关击败法国侵略者,进而攻克谅山等地,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在19世纪中国的对外战争中,取得空前绝后的一次重大胜利。张之洞称“自中国与西洋交涉,数百年来,未有如此大胜者”。

    古人云,荐人于无名之时,助人于落寞之刻。赋闲在家的阎敬铭是位清廉的理财专家。阎敬铭受人冷落的时候,受到张之洞的大力举荐,成为户部尚书,这无疑让他心存感激,也必然会在张之洞做事时予以诸多援助。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时,得到阎敬铭的大量资金支持,使张之洞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张之洞用人不拘一格,不避嫌怨,幕中收納了一批奇才怪杰。他主张用人宜破格,提出“勿计年资,勿泥成例,奇杰之士不拘文武,艰巨之任不限疏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才能让人才尽心尽力,发挥最大潜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他一生保荐人才300余名,其中不乏在清末民初的政治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士。

    无湘无淮,无台无阁。不分派系,不分畛域,唯才是举,力求道合。时至今日,斗转星移,可张之洞选人用人的胆识和方略,仍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为官之本色:清廉

    张之洞是一个有操守的封建士大夫。他以身作则,还要求各级官员不要接受属吏的馈赠。这样,“于陋规少一分沾润,自必于公事少一分通融”,才能做到公事公办,不徇私情。

    在无官不贪、无吏不肥的晚清官场,张之洞清正廉洁,可谓凤毛麟角。当时,湖广一带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

    更令人为之心折的是,这位封疆大吏以不惜花巨资建学校、工厂和其他设施著称于世,但他绝不利用权势捞钱。张之洞“所到各省,从不用门丁,不收门包,不收馈遗礼物”。督粤时,时逢其50寿辰,为拒绝生日寿礼,他紧闭辕门,不纳贺客;广东海关依惯例每月送3000两规费给总督,他将此款按月存入善后局,用于修建广雅书院及救济灾民;中华名砚端砚停产多年,他支持商人何昆玉开采,收效颇丰。他调任湖北后,商人“寄十方至鄂”,张之洞付“时价每方二十金”;暂署两江总督时,“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张之洞不为所动,反将这位道员“立劾罢之”;他热衷留学教育,经他手派出的公费生无数,但自己的儿子留学,却坚持“自备资斧,不领薪水”。

    《清史稿》本传记载:“张之洞任疆吏数十年,及卒,家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连他的丧事,也是靠门人幕僚送的“赙仪”办下来的。在汉口传教的英国人杨格非曾写下:“张之洞在中国官吏中是一个少有的人才。他不爱财,在这个帝国中他本可以是个大富翁,但事实上他却是个穷人。财富进了他的衙门,都用在公共事业和公共福利上。”

    (责编/彭澜)

    相关热词搜索:为官素养张之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