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关于相对论与灰色思维理论交融的哲学思考

    关于相对论与灰色思维理论交融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0-04-05 05:1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相对论与灰色思维理论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提出的年代不同,然而,它们相互交融、配合默契,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客观依据。灰色思维理论深含相对论的原理,是“相对”和“相对性”的体现;相对论是在灰色思维理论中探索取得的伟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研究相对论与灰色思维理论的内在关系,是从“交叉”、“边缘”科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对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暨思维科学理论的交融进行的一种探讨。

    关键词:相对论;相对性;灰色思维;交融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4-0116-05

    相对论是关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的基本理论。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论文《论物体的电动力学》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相对论”的概念。相对论的提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常识类”观念,给现代科学技术带来颠覆性发展,是深含哲理的自然科学理论和科学认识方法,是对“同时性”的挑战和对“绝对”的辩证认识,其关键词是“相对”和“相对性”,这也表明了相对论的实质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原理。

    所谓灰色思维,是指主体认识所反映的那些对象,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一时在理智中无法定位或定性的思维,即那些外延明确,而内涵不清晰的理论、概念、范畴和判断。德国哲学家康德(Lmmanuel Kant)认为人的意识主要有三种形态,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知性作为一种认识能力,是一种对事物有限的思想。它介于情感和理智之间,可以认识和理解感性,却又达不到真理的认识;它可以升华为理性,但其内涵和本质存在“灰色”部分。可见,康德哲学中的“知性”认识,蕴涵着灰色思维理论的理念。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他的《法哲学批判(序言)》中,也提出了灰色思维的概念。“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在控制论中,维纳(Norbert Wiener)和艾什比(Ashby)在不同时期又分别提出了“白箱”和“黑箱”的概念。其后又出现了“灰箱”概念,认为其介于白箱和黑箱之间,有一部分可以被认知。在白箱理论基础上,邓聚龙教授等在80年代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它是一种在信息较少的情况下,为解决难以或不可能使用传统方法研究不确定系统问题而发展的新理论,这也为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相对论是在灰色思维中探索的成果,而灰色思维本身是相对论的本质——相对性的体现。它们相互交融、配合默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客观依据

    研究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的关系,面临着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主要是哲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他也认为,人的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相对论揭示出时空、物质、运动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系统科学理论的灰色思维理论研究不确定系统,两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共同的哲学基础。同时,研究两者的关系也面临客观依据问题,客观依据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是随着实践的推移逐步深化——不断出现新的成果。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

    爱因斯坦曾对其助手英费尔德((L.Infeld))说过,哲学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因为哲学是人类对浩瀚知识追寻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最普遍和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工具。他就是根据这种观点来看近百年来物理学发展的。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对事物的认识是辩证方法与唯物思想的统一,它们的原理已蕴含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之中,它们的提出体现了辩证法原理,也蕴含着科学哲学观。作为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补充和说明,又有着自身独立的哲学意义。

    1.唯物辩证法认为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依存,互为属性。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作为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们都有各自显著的哲学内涵,但两者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它们的产生于辩证法之后,都与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联系,甚至可能直接受辩证法的影响而形成。动态物质的时空是相对论的研究基础;物质(对象)、运动及时空构成的紧密联系的系统,也构成灰色思维理论的产生基础。从这一点来说,它们与辩证法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从物质运动的观点出发,摒弃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不同参照系的物体的同时性是相对的,时间、空问和质量都具有相对性的观点,既坚持了时空观上的唯物论,又坚持了时空观上的辩证法。从灰色思维的角度看,在人类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有限的信息,来不断探索其真正的内在规律。由于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不可穷尽,新学科、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和相互交融,而理论思维相对的滞后性等,人们发展意识的过程中一直会存在认识的“灰色性”。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显着特点也在于灰色系统的动态性,它的灰色线性规划具有动态适应性,一般不会因客观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失效,这种观点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其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说明人类思维实质上是灰色思维向白色思维的不断推移转化,是一个以物质为基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运动着思维过程。

    2.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都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认知上。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爱因斯坦认为相对论这一理论的创立是为了使理论适应于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思辨的结果。实践和感性经验才是认识的来源,如果物质消灭了,时间和空间也跟着一起消灭。作为绝对的物质,是世界相对性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也即客观物质的存在是引力和运动存在的前提。显而易见,爱因斯坦也认为物质为世界的本原。他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对客观世界的一系列相对性有更高层次的揭示。“广义相对论展示了物质在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诸多难题才得以迎刃而解。”毋容置疑,在思维和存在本原性的问题上,灰色思维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先于思维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3.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表现是两者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是否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大基本观点也是依此划分。在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上,爱因斯坦持“世界可知”的观点。他非常肯定地认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即理论的可靠性是通过客观实践来检验的。灰色思维理论认为,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信息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不清晰性、未知性、科学技术尚未达到相应的高度,人们尚处于灰色思维之中。并且思维的“灰色性”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将普遍而永久地存在。虽然只要对事物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也能从事物复杂多变的表面现象中发现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的。然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这种对事物认识的准确程度仍然是相对的。

    4.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都是人类高度思辨的产物,是伟大的理论创新。都体现了批判态度和怀疑思维,也体现了科学观念和创新精神。爱因斯坦科学工作中突出地表现在他能正视并勇于揭示矛盾。他不为旧传统观念束缚,以时空的相对性打破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对时间和空问等基本概念进行本质的变革。而灰色思维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固定认识模式,作了本质上的突破。灰色系统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的认识客体由不确定化向清晰化转变,使哲学不仅对事物进行“质”的分析,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开辟了一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研究的新途径。它通过对灰色系统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增强了思维的分辨能力,提升了人们理解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可见,相对论与灰色思维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真理,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共同的客观依据

    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的共同客观依据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客观存在着的实践为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客观依据。有两重含义,一是它们自身源于实践,都是对不符合客观实践的已有的原理、理论、观念挑战的产物,这里不再赘述;二是,要求对客观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解读和说明。这也为它们的实际应用所证实,还没有人提出质疑或用其他的理论所取代。当然,它们作为独立的理论系统仍然是要充实、完善的,因为人类的实践是无穷尽的,而它们的应用只在与它们有关的领域及其具体问题,领域是可以不断扩大的,具体问题可以是连绵不断的或时过境迁的。

    2.技术的进步为灰色思维理论和相对性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多元化发展使社会更丰富多彩。从认知的准确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角度而言,多维比一维或二维更好。这一时代的显着特点就是各知识体系之间相互渗透,由此产生了各类边缘交叉学科,这也是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化的体现。这些综合学科的出现,在实践中也验证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并且具有广泛的方法论价值。这些综合性学科的发展,也为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充分条件。这有三重含义:一是,它们自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伟大创新成果。由于科学技术的基础性特征,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必然长远地影响社会的发展,随之创新理念和制度。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它们能对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作出相应科学的说明和解释,这已为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它们的应用所证实。相对论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灰色思维理论不仅是控制论的内容,而且是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可以说明对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概念及问题的认识。三是,独立的理论系统的也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以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爱因斯坦在在相对论中提出宇宙是弯曲的,人们也会追问:这个“弯曲”正确与否?如果是正确的,为什么弯曲?又是什么样的弯曲?弯曲肯定是相对的,弯曲的程度及其规律是什么等。人们还没有探究清楚,作出一个完整科学的解释。对于认识而言,这些思考同样是灰色的。现在提出的各种有关理论及其解答的正确与否也都是暂时的,仍处在“白”与“黑”之间,还没有成为“断言”。同样,对于其他科技问题,它们对于“灰色”要求都有一个限度。当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时,这些问题都一定会逐步得以解决。

    二、灰色思维中蕴含相对性原理

    相对论重新诠释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爱因斯坦在研究中发现,相对论的实质就是事物的相对性。他认为,不能把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绝对化或对立化,必须意识到事物及其概念的相对性。而在信息不充分的环境中,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存在着大量的灰色思维,对事物无法充分认知。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们思维体系总是随着时空、物质、运动的变化,永远处于黑——灰——白的变化之中,因此说,灰色思维中深含相对论中的原理。人们在生产、消费、实验、创造等活动中,很多时候都处于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环境中。如社会是否安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不同的时空、物质生活和社会变革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是多元和可变的,许多信息是未知的,若明若暗的,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是混沌的;又如在农村生猪养殖业中,即使是生猪的品种是优良的、饲料是优质的、管理是科学的,但由于不可预则的自然灾害、突发的流行性疫病、市场行情等信息不明确等“灰色”的情况下,能否取得盈利仍是相对的;相对论虽然是物理学的原理,但也可运用于生命科学之中。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明确的,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生命长短各有不同,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本人的遗传因素、后天的营养、生活习惯、生态环境、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影响,是否能健康长寿是不确定的,即灰色的,它深受相对论中的时空、物质和运动的影响。

    此外,从灰色思维的特点也可说明灰色思维深含相对论的原理。第一,灰色思维的相对性。相对于白、黑色思维,“灰色思维”存在的基本前提也只是在相对的范畴内,才是有意义的。灰色思维具有不固定性,它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转化为正确清晰的白思维或者错误模糊的黑色思维;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绝对边界也是不存在的,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其思维运动也没有止境。认识的灰色阶段,只是表明思维在深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历程;相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人的思维可以说永远是不完全的、灰色的。人的认识总是灰色的,这种灰色思维也是相对的。第二,灰色思维的隐蔽性。物质及其运动的本质不可能完全清晰地展示,所以人们的认识也带有隐蔽性,这种隐蔽性认识就是灰色思维。也唯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的探究需要不断深入,加深认识和理解。相对论的提出和形成正是如此。相对论提出已经100多年了,作为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已为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然而,相对论并非真理的终结,如适应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等问题还可以探讨。既是科学,就有待人们继续研究,这也是隐蔽性的体现。第三,灰色思维的暂时稳定性。无论任何事物及其运动都是系统或点的运动,它本身及其人们对它的认识在某介阶段总是相对稳定的。第四,灰色思维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灰色思维的存在是理性思维的阻碍,但又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必经环节。灰色思维形成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有时可能是突发性的。某个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的激发,都可能使白色思维或黑色思维转化为灰色。一方面,人可以因为某些因素使思维的灰度淡化,趋向正确的思维和认识;另一方面,人的“灰度思维”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产生困惑情绪。相对论正是顺应了人们对于“相对”奥秘了解的灰色期待,突破了其认识的关键点而提出并最终形成的。

    三、相对论是在灰色思维中探索的突破性成果

    进化论的根本特点就是:宇宙不断发展,走向圆满,而真正的圆满始终也无法达到。灰色思维理论的观点是,任何信息在一定时间内获取程度再充分,也都只是特定的和暂时的。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看,灰色思维、黑色思维和白色思维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一个新事物,如果没有任何信息来源,人们对它的认识完全是陌生的,很可能存在错误的认识,这就是黑色思维;为了有效地认识新事物,人们不断完善信息,这种黑色思维则逐渐明晰化,可能转化为“部分信息已知”的灰色思维;当信息充分获得时,则灰色思维将转化为白色思维。原有的不确定性消失,但是新的不确定性很快出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信息的不断补充而一次又一次地升华。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都属于灰色思维系统的。人们的认知活动,就是思维的模糊性、无序性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认识系统由非结构化升级为半结构化、再发展到结构化的过程。这种思维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是螺旋式上升的。

    相对论几经思考完善而成为一种革命性的科学理论。相对论是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灰色思维的不断探索中形成的,并为灰色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从狭义相对论时到广义相对论,其中经历了十一年。江泽民说:“爱因斯坦阐述相对论的手稿,……从中可以看出手稿是经过了多次修改的。这说明,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一个科学原理的提出,总是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研究和修订的过程”。这也就告诉我们,相对论正是在灰色思维中探索的伟大成果。

    相对论引发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思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种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可以将其看作一种新的哲学观。传统的“同时性“观念是一种否定灰色思维的观念,其实质是,“同时”存在的只有白色和黑色,没有灰色;传统“绝对”的时空观,实质上认为在时空中与思维联系的不是白色,就是黑色,非白即黑、非此即彼,没有任何其他过渡。相对论对同时性的挑战和对“绝对”观念的辩证分析,为灰色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对性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哲学意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或环境之间并没有绝对固定或界限分别的区别,客观世界的相对性本质说明普遍的非黑即白是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差异是互相过渡的,我们应当在适当的地方承认“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事物之间的对立面也可能互为中介,最终趋向统一。而认识这种自然观,需要科学家们认真学习辩证哲学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方法。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就是从归纳到演绎、从分析到综合,逐层揭示事物本质,并无限接近真理。认识没有绝对性,总是具有灰度的,正如唯物辩证法与相对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揭示客观世界及思维活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相对论与灰色思维理论统一于“运动”上;同样,它们在认识的角度上也存在深刻的默契。

    由于相对性与灰色思维的交叉和交融增加了人们思维认识系统的复杂性,并且,相对性与灰色思维的交融自始至终体现在系统的创立和创新过程中,这就更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相对论理论与灰色思维的交融和共性说明:无论何时,科学上都不存在绝对真理,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这个世界永远有追寻的空间,相对论的提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奇迹,然而,相对论同样存在灰色思维问题,需要后人去超越它。

    人类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使得所有传统和现实的问题都是动态的,而任何回答和结论都不是最终的,人们必须不断探索求真,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和内容,或者说是丰富和发展它们,对于相对论和灰色思维理论也是如此。科学探索的终级目标是认识和完成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全部知识体系,表面上看来这与辩证主义哲学的思维规律相矛盾;但是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因为,通过一代一代的不断努力,我们对整个外部宇宙的系统认识是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时光流逝,环境变迁,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变”应给灰色思维理论和相对论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时代精神,不可墨守成规,蹉跎岁月,不懈的探索是必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相对论交融灰色思维哲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