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观”解读《雷雨》中周朴园形象

    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观”解读《雷雨》中周朴园形象

    时间:2020-04-23 05:18: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广西师范学院 530023;长江大学 434023

    摘要: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较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戏剧大师曹禺的作品《雷雨》中有就很强浓厚的基督教文化的色彩,本文将从基督教“原罪观”文化的角度探讨主人公周朴园的形象。

    关键词:雷雨 基督教文化 原罪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193-1

    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说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本是没有任何罪,在伊甸园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受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指示,偷食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从此生活在疾病痛苦和忧愁中。亚当和夏娃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所以人生来就有罪了,人生来就是赎罪的。这种命运是人无法抗拒的,唯有不断向上帝忏悔,上帝会宽恕一切负罪者,并启示和感化他们,使他们扬善抑恶,灵魂得到净化。从这个观点来看可以简略的概括为:原罪——本罪——忏悔——受罚——赎罪——赦免这几个环节。

    原罪:作为上帝苦难的子民,每一个人都不避免的生而有罪。《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难逃这个命运。在原罪的基础上,受到“撒旦的诱惑”和“自身的软弱”学会了犯罪。

    本罪:《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周朴园,年轻时也留过学,受过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又有对美好前途的憧憬和向往,追求自由民主美好的生活,在爱情上,他是真心爱过侍萍的,在他的概念中没有婚姻等级观念,追求自己所爱的,与鲁侍萍未婚同居3年,后者还为他生下两个儿子。从他多年保留侍萍喜欢的衣物和生活习惯就可以看出,不是虚伪,这点曹禺曾经指出过。在对待侍萍的婚姻问题上,他也曾做过努力,但是迫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加上自身的软弱,不得已辜负了侍萍,为此他终身都处在深深的内疚怀念和痛苦中。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本身并不是生来就是凶恶狠毒的资本家,而是后天的受到“撒旦的引诱”开始了一条与祖先一样不断犯罪的道路。《圣经:马太福音》“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我只是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他做淫妇了。人若娶了这被休的妇人,也就是犯奸淫了。”未婚同居本身就是奸淫罪,赶走为他生育两个儿子的实际上的妻子,则是再犯奸淫罪。后来在哈尔滨修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的工人,进而讲每个工人的抚恤金扣去300块钱。残害了多少无辜工人的生命。《圣经:马太福音》凶杀之论——“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到审判。’杀人的罪过为他再一次埋下遭到上帝惩罚的根源。

    受罚:《旧约•诗篇》说:“神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基督教认为,人世间的邪恶、混沌和不公平都是因为人类违背天命而造成的,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不会任其发展下去的,必将惩善罚恶,把人类引向光明的彼岸。《雷雨》的负罪者周朴园给众人带来了灾难,灾难也同时降临在他身上。他的一家死的死,走的走,疯的疯,只剩他一个健康的活在世上。为什么制造悲剧的元凶还存活于世上,答案在基督教义里。《圣经》有这样一段“劝恶罚善”的箴言: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罪人,耶和华必记念他们的罪孽,追讨他们的罪恶……必不生产,不怀胎,不成孕。纵然养大儿女,我必使他们丧子,甚至一个不留(《旧约•何西阿书》第十章)周朴园的丧子疯妻的下场不正应验了上帝的诅咒吗?

    忏悔:在精神倒塌之下,他先是耐不住寂寞,由心底里发出“怎么这屋子一个人也没有”哀叹;接着有一反常态,主动招呼周冲陪自己说话,并且聆听自己的人生感慨:“今天——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你知道么?”你怕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吗?” 在此之后,他甚至当着大儿子的面,卑躬屈膝的敞开心扉,向着老天爷哀求乞怜:不不,有些事简直想不到的。天意得很——有点怪,今天一天叫我忽然感悟到人太——太冒险,太——太荒唐,(疲倦的)我累得很。(如释重负)今天大概是过去了。(自慰地)我想以后——不该,再有什么风波。(不寒而栗地)不,不该!周朴园的悔过还表现在:周朴园背离侍萍之后,感情生活似乎已经死亡了。他对繁漪的问候只是一种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夫妻真情。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剧本借四凤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并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唯独对那个已经“死去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分化”出来。他给侍萍一笔钱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还以沉痛的口吻命令周萍去认生母,并向侍萍忏悔。

    赎罪;如果说《雷雨》的使命仅仅在于“惩恶”恐怕还不足以产生使各阶层人士都为之动容的道德感奋力量;作者的艺术构思,妙就妙在他把“惩恶”与“扬善”有机的统一起来,从形式和意念两方面,呈现出作者创作动因。曹禺用基督的博爱意识,为周朴园的性格发展设计了一个有“恶”向“善”的转化归途。首先,他把周公馆就捐给教会办医院,以物赎罪;其次,他用整整10年时间去寻找被他逼走 的儿子鲁大海,以唤醒侍萍对那失去已久的记忆,用行动来赎罪;再次面对两个疯妻,他虔诚的倾听修女朗读《圣经》经文,在深刻的感悟中进行自我良心的忏悔。这种方式的设计,无疑是基督家精神的折射,也代表了广大观众的最真挚 最美好的人性愿望。

    赦免:《旧约•圣经》中写到:“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着。”其实周朴园在序幕中走进教堂,尾声让周朴园聆听《圣经》诵读,戏剧正文以回忆的形式出现,就好像周朴园深蕴内心的长长的忏悔祷文。事实上,这种方式的呈现我们已经得知周朴园通过向上帝忏悔得到了救赎。

    参考文献:

    [1]曹禺谈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雷雨.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圣经(合和本)[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4.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原罪雷雨解读形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