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爱”的观念之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

    “爱”的观念之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

    时间:2020-04-23 05:20: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仁爱和圣爱分别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的仁爱是源自于血缘,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血缘的远近由内向外的发散开来,延伸发展出了对于爱他人的差等现象,表现为亲亲之爱;基督教的圣爱是从上到下的俯就,源自与信徒对上帝的情感,由于信仰的关系使得信徒们认为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所以也要平等去爱每一个人。

    关键词:儒家;基督教;爱;血缘;信仰

    作者简介: 闫金文,生于1988年9月,男,现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中国哲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2

    “爱”作为中西文化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以“仁爱”为出发点阐述其意义;西方基督教文化则更多的表示“爱”出于对上帝的情感—“圣爱”。本文旨在研究两种文化关于“爱”的不同理解和表现,并在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比较中从对方身上发现可取的文化资源。

    一、儒家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圣爱的概述

    儒家之“仁爱”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并且围绕着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产生发展的;冯友兰说过:“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则又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该去做的事情,而完成这些责任和义务的具体的方式就是去爱他人,比如说作为儿子的义务就是爱自己的父亲,作为父亲的责任就是去爱他的儿子,这就是仁爱,也就是说儒家之爱就是以人本身作为发起点,去爱周围的其他人。

    而对于基督教文化中的“爱”,《圣经》中则这样写:“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这里就说明了基督教文化中的“爱”是来源于上帝而非产生于人。所以在基督教文化中人只是承受了“爱”并将其进行传播的主体而不是主动的产生了爱;并且基督教的“爱”是一种舍己的爱,救赎的爱,神为了拯救人类派其子来进行赎罪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对两种文化关于“爱”的含义进行阐述,我们发现儒家之“仁爱”与基督教之“圣爱”虽然都是要去爱他人。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儒家之爱在地上,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之一。而基督教之爱则在天上,突出了爱来自神,神就是爱,教徒的生活也是按照神的旨意进行着,强调爱是神赐予人的一种情况,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

    二、两种爱的由来不同的根源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其中四时运行不已,万物生长不息,这就说明了天的意义之所在。由此看出孔子并不将天视为创造世界万物的神,而只是将其视为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且儒家孔孟的思想中也剔除了“天”关于人格神的属性,故在后来对天的解释中,“神”不占主导地位,这就从根本上否定天是超自然的存在的观点。因此在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由来也就非常明确,人不是由神创造而是自然的产物。

    与儒家不同的是,基督教文化中的“爱”则是建立在人是上帝创造的基础上,基督教经典《圣经。旧约》第一章写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这也就表示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与自然同等甚至更高级的神的创造物。

    由于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对于人的产生的不同看法使得“爱”的出发点也变得不尽相同,到底人是“爱”的主体还是神才是“爱”产生的根源,成了这两种文化关于“爱”的观念不同的根本分歧之所在。

    三、两种爱的不同表现形式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强调“爱”是出于我们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对别人的责任与义务最大,那么我们就对他的感情最深,所以跟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我们的亲人;因为我们对我们亲人的责任与义务越大,我们与跟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就越亲近,反之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会有所疏远。所以儒家文化的“爱”也就是出发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在“爱”他人这件事上,也就表现有亲疏远近。但是儒家文化的“仁爱”是要我们去爱周围的一切人,《孟子。梁惠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人家的儿女。”虽然这里的“爱”虽然告诉我们要将他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体现了“爱”的平等性,但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即使要去平等的爱每一个人,“爱”最初的产生也是以爱自己家的长辈和子女为起源的,所以说我们对他人的爱是以对我们自己亲人的爱为模版而存在,爱我们的亲人是爱他人的源动力。其次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任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里则明确指出了君子对于百姓的仁爱是比不上对于亲人的亲爱,虽然在外在的表现上我们看到的是君子对于他人的爱是平等而热切的,但是在其内心最深处对于他人的爱却不及他对自己家人的爱,儒家文化的“爱”也就因为以血缘关系论远近使其并不能完全平等的去爱每一个人,这种“爱”是有差等的“爱”。我们对被爱的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心灵和血脉的共鸣,所以中国儒家的“爱”是出于人对血缘关系的一种情感反射,也可以说是出于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中的自然天性的诠释和一种类似向着“推己及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爱”。

    基督教文化中的“爱”则并非和儒家文化一样出于血缘,而是出于上帝,是上帝将“爱”给了人类,信徒们认为上帝是至高的存在,认为自己都是被上帝所创造,所以人们作为“爱”的承受者和传播者,永远都爱着上帝,这种爱就是信仰。而人们爱上帝则要遵守上帝的道,那么整本圣经就是上帝的道,愿意遵循圣经中所有的命令,这是一个真信徒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这里对上帝的爱并不同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而是一种对上帝的遵从,是最高精神意义上的爱,即使是亲属弟兄,他们必定会在物质上、肉体上彼此关心。但是在最高精神意义上,一个家庭成员有人信基督得救,有人没有信基督得救,那么这个家庭的成员就处于两个彼此争战的王国:上帝王国和撒旦王国,因此,这样的家庭成员必定会在精神上彼此恨恶,好比一个伊斯兰家庭中出了信基督的成员,将他赶出家门,以种种方式逼迫信基督的人,这样的事例屡听不鲜。所以基督教文化中的“爱”则更多的关注信仰或者说是至高精神层面上的感受,而每个信徒都认为自己是上帝所创造,所以他们觉得他们虽然位于上帝之下,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的去爱别人;也就是《圣经。旧约》中讲的:“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正因为你把每一个人都看作与你同等重要,那么你才能做到平等的爱每一个人。

    儒家之因为血缘的关系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发展脉络,基督教因为信仰则使得爱是一种由上到下的俯就;而正因为儒家之爱与基督教之爱的差别则会使得两种文化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会产生出不同的看法。正如《论语》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论语子路篇中一段记载。意思是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乡党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乡党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中间了。其中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这段话的对错我们暂且不提,在儒家文化中这是合情的,甚至是应该的,因为儒家之“爱”源自血缘,所以其更重视人与人直接的情感,亲情在儒家之爱中是无比高尚的;而基督教文化却是对这种行为无法容忍的,基督教之“爱”源自信仰,认为一切都是平等切要求公正,所以对于“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觉得是不公而自私的,因此不可原谅;由此儒家之“爱”更重现实层面,基督教之“爱”更重精神层面;这又更加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爱”是有差等的,而基督教文化的“爱”是平等的;所以基督教之“爱”是因为平等所以公正,而儒家之“爱”是因为亲情所以合情。

    虽然儒家和基督教分别以其对“爱”各自不同的解释,形成了“仁爱”和“圣爱”的不同理解。但从本质上讲,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圣爱”都是使人向善的,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基督教的“圣爱”最终的目的都是人,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对“爱”的价值都是不容否定的。在儒家的“仁爱”中,人本然的天性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积极乐观的一面:善良和爱心,使我们对人类的前景充满信心。但这种光明的前景也是需要我们的努力。而在基督教的“圣爱”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平等和公正。因此,要使人向着光明的方面发展,就必须将“仁爱”和“圣爱”有机的结合。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圣爱”,尽管出发点不同,特点不同,但最终对人的关怀是相同的。他们需要融合与互补,而不是相互否定和相互攻击,就如同这两种文化需要相互交流和对话一样。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论语》

    5、《圣經》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基督教观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