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儒家“仁爱”思想与基督教“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儒家“仁爱”思想与基督教“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时间:2020-04-23 05:20: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本文从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和基督教"博爱"思想内涵入手,对"仁"的思想与"博爱"思想进行比较,并提出两者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仁爱 博爱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涵义是复杂的,孔子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仁爱”的根本——“孝悌”。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孔子认为爱人首先是要爱最亲的人,即所谓“孝悌”乃仁之根本——尊亲、敬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君子凡事都要在根本处下功夫,一心一意的把根本处做好。根本做好了,由根本而生的事物的方方面面,自然就会顺顺利利的做好。就像树木一样,根本牢固的,其枝叶没有不繁茂的。

    “仁爱”的核心——“爱人”。 在《论语·颜渊》中记载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仁,亲也。从仁”。可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爱众”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爱众”的目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仁爱”的方式——“忠恕”。“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爱”的方法,其实质就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即推己之心以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忠”。所谓“恕”也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它包含“宽恕”,“容人”的思想品德。这便是“忠恕之道”。在处理人伦关系中,儒家实质是要求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这样人与人的关系就转变为我与人的关系。

    二:西方“博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博爱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精神,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原则和社会情感之一。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是在公元前后古罗马帝国和犹太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下,经耶稣主动汲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犹太文化的精华创造产生的。可归结为三种爱:上帝对人的爱;人对上帝的爱;人对自己同类的爱。

    现代西方社会的“博爱”脱胎于基督教的“博爱”,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它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添了现时代的一些新内容。基督教的博爱是基于神的意志去愛一切神的子民,因为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尊卑贵贱,众人在神的面前是一律平等的。爱人就是爱己。

    三:“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之异同

    (一)二者的相通之处

    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1.二者都是对全人类的命运,生存方式,伦理现状,道德信念,行为准则以及每个人的自身利益的关注。

    2.二者都主张爱人。“仁爱”思想最基本的内涵是“爱人”,提倡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别人,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博爱”的基本内涵是: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要象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仁爱”与“博爱”都要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他人,从而达到人我的相互融合,调节人际关系。

    3.二者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仁爱”思想和“博爱”思想作为儒家和基督教各自核心的思想,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仁爱”思想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伦理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仁爱”与“博爱”是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二者虽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的产生背景,生长环境不尽相同,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爱有无差别的区别。“仁爱”不是一视同仁,具有差等性和层次性。,“孝悌之爱”是它的根本。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不同而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先爱,而且在与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要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对待。这与提倡要“爱人如己”、“人人平等”的“博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区别。“博爱”思想是爱一切人,包括上帝,爱友,爱罪人,甚至爱仇人。

    2.实现途径不同。“仁爱”靠人性自身的力量来推动。 “仁爱”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是互动的,双向的。而“博爱”思想是基督教的文化,它的来源是神。首先是神对人的爱,人最先要与神打交道,神赋予人爱的能力后,人才可以与人来相互交往。

    四:“仁爱” 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就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和爱护。这有利于培养人的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似的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其次,孔子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强烈的自律精神,这有利于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仁”的思想在家庭中体现为“孝悌”即血缘亲情之爱,要求子女孝顺父母,晚辈尊敬长辈。这有利于现代家庭的幸福美满,而小家的稳定和谐,必当有助于促进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团结。

    3.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的“仁”的思想表达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要求人们克服自身的私欲,实行礼制,这样天下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五:“博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有利于用高尚的道德准则约束人的行为。

    被推崇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伦理精神、道德总纲和神圣的情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基督教文化体系的伦理规范中,各种道德规范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基督教的基本戒律;而基督教戒律的核心就是博爱,因而博爱就是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总纲和伦理精神。

    结语: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儒家“仁爱”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都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虽然它们都产生于古代,不可避免的带上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它们都在和睦大程度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二者的产生背景及内涵,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3]邹新,赵建功.论孔子的仁学.重庆工学院院报.2004(8).

    [4]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156

    作者简介:王璇(1987.7-),女,山东,兰州商学院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基督教博爱思想异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