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基督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与实践

    基督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与实践

    时间:2020-04-23 05:20: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收稿日期:20130906

    作者简介:宫宏宇(1963—),男,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语言研究系高级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专家。

    ※基金项目:本文部分研究经费由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UnitecInstitute of Technology)社会及健康科学研究院(Faculty of Social and Health Sciences)提供,项目编号: RI13041,特此鸣谢。

    摘要:国内外学界通常认为近代中国有关学校音乐教育重要性问题的提出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兴起之后。但是,早在19世纪中期“五口通商”后不久,唱歌已是基督教会活动的固定项目之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不仅音乐课程已成为教会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也已在传教士关注的焦点之内。文章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就烈(Julia Brown Mateer, 1837~1898)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为焦点,探讨19世纪下半叶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

    关键词:传教士;音乐教育;狄就烈;白话;寓教于乐;民族意识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1007208

    引言

    国内外学界通常认为近代中国有关学校音乐教育重要性问题的提出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更准确地说是在1898年。因为在这一年的六月,维新人士康有为在其“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在学校中设立“歌乐”课的建议。至于有关学校音乐教育问题的讨论及其“歌乐”课具体措施的实施,国内外学者一般把20世纪初,特别是1903年至1904年和1907年锁定为最关键的两年。①因为在1903年,在日本留学的匪石“最早”提出了中国音乐的改良问题。②在具体实践上,1904年4月,赴日学生曾志忞率先在东京出版了《教育唱歌集》。一个月后,沈心工在上海刊印了《学校唱歌集》。不久,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金匮华振编的《小学唱歌教科书初级》、黄子绳等编的《教育唱歌》、无名氏编的《国民唱歌初级》、辛汉编的《唱歌教科书》、王文君编的《怡情唱歌集》以及路黎元编的《鄂督张宫保新制学堂唱歌》等也纷纷出现。到1907年时,连清政府分管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构的“学部编译图书局”也统编出版了《初等小学乐歌教科书》。③但仔细看看,这些唱歌集除了序言中有关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只言片语外,真正系统地讨论音乐教育问题的,只有1904年曾志忞连载在《新民丛报》上的论文《音乐教育论》。④但是,如果我们检索此前来华传教士的有关论著,就会发现早在 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兴起之前,不仅音乐课程已成为教会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⑤,音乐教育的理念及具体实施问题也已在他们关注的焦点之内。

    本文主要探讨“学堂乐歌”运动兴起之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以1863年12月抵华、之后在山东登州任教近35年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就烈(Julia Brown Mateer, 1837~1898)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为主。所依据的文献除了狄氏各种版本的《圣诗谱》、狄就烈的小叔子狄乐播(Robert M. Mateer, 1853~1921)为其所作的传记《人格构建在中国——狄就烈的人生故事》⑥、登州教会同事及她所教的文会馆学生后来的回忆外,还包括学界很少注意到的狄氏1896年在基督教中华教育会于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会议中有关音乐教育问题所作的一篇发言。这篇英文发言之所以值得注意,除了历史文献价值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一些音乐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狄就烈根据其在登州30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的结晶。无可讳言,传教士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无外乎是用音乐来辅助传教,使中国“大众可以同唱圣诗,颂赞天父”“归荣耀于神”⑦,但其客观效果却开了现代音乐教育在中国之先河,而且在19世纪下半叶一段时间和范围内,促进了音乐教育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和发展。此外,传教士在利用音乐“感化人心而颂扬上帝”的同时⑧,对音乐的社会、心理、道德、娱乐甚至民族主义的功用也有所涉及。狄就烈在阐述音乐的用处时就明确指明,歌曲不仅“可以被用作训练歌唱圣乐的练习”,还具有“抚育和表达年轻人纯真的欢悦、使黯淡的生活变得活跃而有趣味、培养爱国主义和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改正过错并吸取重要的经验教训、激励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使之变得高尚”等多种实际功用。⑨值得注意的是,狄就烈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音乐教育主张公开发表于1896年5月的上海,同年6月,梁启超在其《论幼学》中才开始对西方国家儿童教育的“歌诀”内容和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⑩而康有为在其著名的“请开学校折”中提出在学校中设立“歌乐”课的建议则是两年之后(即1898年)的事。

    一、“什么是学校歌曲”

    狄就烈虽然早在1864年秋创办登州蒙养学堂始时就开始了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但她音乐教育的理念直到1896年才得以具体阐释。狄就烈的音乐教育主张,除了在其1872年首版、之后又多次增订再版的《圣诗谱》中有所流露外,主要体现在她1896年于基督教中华教育会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会议中所作的一篇发言中。在这篇题目为《在我们学校里我们应该教授和鼓励什么样的学校歌曲和用来休闲娱乐的歌曲?我们尝试过这些歌曲没有?如果尝试过,其结果又是如何?》的发言稿中,她首先阐述了她对“什么是学校歌曲”这一问题的理解。在她看来,学校唱歌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唱圣诗的能力外,还在于调性情、唤精神、笃童心、养道德、完人格、助学艺。因而可用做学校音乐教育和学生休闲娱乐的歌曲,无论是从题材或体裁上来讲,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无穷的选择。从题材上来讲,“快乐童年的游乐嬉戏、动态与静态的大自然之美、朋友间之友情、家庭之爱、上学与节庆的欢快等都可以成为学校歌曲的主题”。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传教士中国音乐教育实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