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大集中与标准化

    大集中与标准化

    时间:2020-04-27 05:21: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大集中”和“标准化”,无疑是这两年证券业IT论坛上讨论最多也最有争议的话题。前者是业界自发的应用需求“革命”,后者基本上是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运动”。

    与银行业推崇数据大集中略有不同的是,证券业推崇的是交易大集中,即通常说的“集中交易”模式。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化做基础,集中交易两年来的实践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在现行的运营模式和业务管理模式下,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大冲突,以至于目前业界对“大集中”产生了不少困惑。

    偶然对必然的干扰

    全球有两个著名模型——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它们是衡量一国、一地区或一行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依据它来考察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现实,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正处于从分散控制阶段转移到系统集成和数据应用管理阶段的过程之中。

    以证券业为例,在前10年的发展过程中,IT系统建设随着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而发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推动了市场和业务的发展。尽管我国证券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起步晚、起点高,在系统构架上采用了当时最流行、最成熟的技术和方案,但由于纯属“跟着感觉走”,缺乏全局考虑和系统性的规划,结果造成了系统林立、数据采集多路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不统一,使得各个产品或单项应用之间不协调,平台之间不兼容,导致建设投入与应用效果出现偏差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恰逢此时,证券行业在2001年前后开始了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战略转型,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集中”也成了时代发展的路标。

    反思这两年证券业“大集中”实践中的大小困惑,主要源于业界对“大集中”的理解过于片面、狭隘。而且,在一些IT设备厂商“技术蒙汗药”的诱导下,IT曾一度成了证券公司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被看作是餐桌上的“奶酪”而非餐后的“补药”。

    毋庸置疑,在以技术为主导的将通道和机器设备集中的交易模式下,降低了经营成本的同时,经营效率也被降低了。首先,集中交易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控制风险,但由于目前券商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非技术因素的道德风险上,因此集中的结果反而是单纯把技术风险集中了;其次,如果没有与集中交易相适应的服务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不仅无法实现客户资源的集中共享,还可能带来降低客户服务质量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导致了券商至今还纠缠在是总部集中还是区域集中的问题上,不能自拔。以至于在两年的实践后又重新反省和寻找“大集中”的最佳模式。

    倡导标准化

    笔者以为,要实现“大集中”,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其中既包括技术标准化,也包括业务标准化。否则,任何形式的“大集中”都只能是事倍功半。就像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集中在一个工作平台上共事,如果大家不统一语言,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前,首先要在思维定势上跳出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从更高层次上给大集中以全新的诠释:从技术角度而言,它是子系统的高度集成;从业务角度而言,它是产品、客户和服务资源的高度整合;从管理角度而言,它是流程控制与风险控制的高度集中。

    所以说,“大集中”包含了信息化系统建设、业务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公司规范化集中管理这三大主题内容。系统集成是技术手段,业务整合是核心,集中管理则是确保风险能够得到控制,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大集中的根本目的。

    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委员会2003年的一份工作情况调查报告指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问题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提及率最高。

    证券业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复开发、资源浪费、衔接困难、系统复杂、性能下降、风险增加、管理困难等等,都与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有关。最典型的是,在券商推行集中交易和CRM系统的实践中,信息技术部门面对的是采集于不同系统的信息,当进行工作流和数据流的自动化处理时,他们叫苦不迭地花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来清洗数据。

    目前对于各券商的技术人员来说,集中交易系统是将多点风险转化成了单点风险,在集中交易的同时也集中了风险。所以对该系统处理中心的高效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集中交易就有可能成为券商的噩梦。这也正是一些券商至今未敢“试水”集中交易的主要原因。

    中国证券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使得标准化问题已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去年12月10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证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标准化系统建设正式启动。

    标准化是人类由自然人进入社会共同生活实践的必然产物,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它涉及到了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转,小到公司的经济活动乃至个体的行为方式,如果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是无法想象的。

    从目前中国证券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标准化是推动技术进步、行业升级、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公司管理、实现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基础,是整个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本文所诠释的标准化并非仅仅是局限在信息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化。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只是实现整个行业标准化管理的手段,而不是全部内容。

    不仅仅是技术标准化

    在技术上,直通交易处理模式(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ing)被视为是金融企业前、中、后台与交易所、登记公司乃至其它市场参与主体的一系列不间断的电子化处理过程。它是近年来全球金融证券业发展中的大趋势,在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公司内部,甚至整个市场的STP,其发展重点正从内部应用整合向外部整合转移。而目前我们的金融证券业推行的“大集中”,实际上也是实现STP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要真正实现STP,首先就要求信息流中编程语言、信息数据、接口和路径必须标准化。20世纪90年代,FIX(Financial Information Exchang)协议(国际化的标准金融证券信息交换协议)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如今在国际上,FIX协议已经相当流行,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未对外开放,在这方面的建设已明显滞后,以至于连我们国内仅有的深、沪两个市场至今都未能“达成”本土化统一的FIX协议,也因此为业界正在推广的大集中带来了相当难度。

    目前,唯独由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新意科技公司参照国际FIX协议共同开发推广的PROP(远程参与人操作平台),可以算作是上海市场所有参与人的准FIX协议了,也是STP在中国的一种重要实现模式。

    相对于技术而言,中国证券业在业务和管理上的标准化,可能更显得迫不及待。其具体要求,表现在业务上是业务流程处理、业务操作规程和服务流程、市场营销的标准化;在管理上则是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结构乃至法人行为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标准化。

    与“隔壁”的银行业相比,年轻的证券业显得有些“没规矩”。同样是市场竞争,银行业就显得较为理性,各自能默契地遵守着一个“底线”标准;而证券业已到了不择手段、不惜血本的程度。而恶性竞争的结果,导致了这两年的经纪业务基本是全行业亏损。这正典型地说明了证券行业必须尽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在业内立下自己的“商业规矩”。

    此外,从已暴露的券商风险来看,去年光南方证券一家,国家就至少赔进了80亿元。可见,在管理学意义上实现证券公司内部的标准化管理已是刻不容缓。

    总之,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是规范业务管理标准化的前提;业务管理标准化是实现证券行业集约化管理、规范化、安全运作的必要条件。而行业标准化又是实施大集中的充分必要条件,大集中也是实现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关热词搜索:中与标准化大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