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知识经济之悖论

    知识经济之悖论

    时间:2020-05-20 05:19: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不仅仅是高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本文从资源的角度探讨知识经济的悖论。对资源控制权的差异导致了知识经济在一部分发达国家内成为可能。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势差的存在,但人类生存发展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知识经济又成为不可能。

    关键词:知识经济 资源 控制权 知识势差

    知识经济的由来和特征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主要成员国GDP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

    OECD认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研究开发成为重要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OECD国家工商业的R&D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同时对外投资也注重研发投入。OECD于1998年对不同国家产业研发的外资进入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外资的研发投入已经占OECD国家产业研发投资的12%。最近20年,OECD国家直接研发投资额在逐年增加,外资在东道国产业研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信息和通信技术处于中心地位

    在制造业中,非电力机械(包括计算机)和电力机械(包括通信设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当前OECD国家对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的投资占总投资50%以上。在半导体方面的资本投入,北美和欧洲的OECD国家已经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信息和通信设备的部门与行业的投资中,金融、长途电信及零售业等方面的服务性产业占了巨大比例,在美国和英国高达75%以上。

    服务业扮演主要角色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上世纪80年代以来,OECD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劳动力就业95%的巨大比例是由服务业提供的。在英国,80年代初期,制造业在GDP中所占份额是服务业的l0倍,然而到了现在,制造业仅仅是服务业的大约l.5倍。

    人力素质和技能是先决条件

    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联系知识资本其他部分的中心和纽带,是知识资本中最有活力的因素,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本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社会也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力量去推动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成长。

    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当前,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已经成为共识,人们将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作出比较。

    工业经济的推动力量是蒸汽技术和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电子和信息革命。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时代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工业经济时代的效率标准是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率则是知识生产率。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及职工培训。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也叫柔性化),即小批量,多品种,同样也是高效率。工业经济是集中化生产,而知识经济则是分散化生产。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80%以上,知识经济时代则只占劳动力不到20%,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80%以上。工业经济时代工人阶层是社会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岗位资制”,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到“按业绩付酬制”。

    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知识经济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成为增长核心。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理,知识经济表现为“收益递增”,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知识经济时代是“持续性”。

    知识通过生产要素广泛地渗透在一切经济形态之中,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自古以来就是各种经济形态运行的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前,知识的生产力属性与经济价值体现得不充分,知识的功能主要表现于精神价值。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学习过程基本上都是按“社会公益事业”设置和运转的,社会“求知”需求是通过非经济途径实现的。进入现代以来,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经济价值充分显露出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近年来,传统的运转模式被逐步纳入经济活动轨道,开始向产业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加工、传播的知识产业以及应用知识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但是知识的生产依赖于仪器工具系统与思维符号系统的发展。目前,除科学技术等知识领域外,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领域的生产技术尚未根本改观。信息技术为新闻出版、教育、广播电视、网络服务等知识产业提供了新技术装备,知识的复制与应用成本大幅下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的知识资源。

    任何产业技术或经济形态的发展都是以知识累积为前提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精神生活对各类知识的消费性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知识经济的可能性

    对知识经济的理解,按照目前流行的意见,主要是以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的产物,这种纯粹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完全没有考虑社会国别资源初始配置的影响,因而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具有同等技术水平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存在着时间、速度和程度上的差异。如果将差异归因于各国推行经济政策的结果,不仅已经偏离了技术决定论的基准,而且也暗示了知识经济的实现已经是指日可待,这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说法相忤悖。

    或许提供一种经济学的视野来看待知识经济更为合理。我们已知的事实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和财富在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占有和分配极为不均;虽然发展问题早就为世界各国所认识,但是各种努力并没有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相反,国家贫富两极分化还在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通俗地讲,就是各国在资源控制权上的差别。

    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研究开发的进行需要巨额的投入作为保证。近几十年来,研究开发的规模和风险都是同步增长的。发达国家中一家跨国公司的产值甚至超出了某些经济小国的国民产出;其一家公司的研究开发投入或许要远远高于一些国家所有企业研究开发的总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与它们所能获得和控制的资源有关。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生产的理由在于知识的“稀缺”,而分配的理由则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完全有关,关于知识和信息的使用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立场。

    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完全包括好几个来源,例如专业化分工加深了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程度,人类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了不对称与不完全的出现。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导致和扩大知识与信息不对称及不完全的主要的因素应该归结为研究开发的努力。

    从资源控制权的差异中,产生了研究开发投入的差别,由此又导致了科学技术知识上的距离。这种距离随之也传导到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形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反差,从而其累积效果再次反馈而扩大初始的资源控制权的落差。

    OECD国家总体上而言,在经济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这样以世界发达国家为一方,发展中国家为一方,彼此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势差。国家之间的知识势差也会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逐步扩展,虽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缩小这种知识势差,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人力资源的匮乏,从而其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极其有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尽管着眼于全球市场,可是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短期时间内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跨越发展毕竟是不现实的。

    正是由于前述的资源控制权的不均等而主要由研究开发投入导致的知识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在局部国家成型与实现。这也是知识经济成为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

    知识经济的不可能性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为前提的,其次才是精神文化的生产。

    知识的生产从其本质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物质化的过程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与生存需要。精神文化在我们看来,虽然是人类生活之所需,但是同基本的生存需要相比,还是一种“奢侈品”。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其收入弹性是非常大的。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显然也是没有现实根据的。

    知识经济之所以能够率先在局部国家成为可能,是因为知识势差的存在。可是知识势差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加剧目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样的不平等国际分工的进程中,在知识方面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够充当世界的加工厂和车间的作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从而担当起供养人类的责任。这种说法可能与目前的世界生产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以说,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产生了知识经济的可能性,但是要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经济,则是不可能。

    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似乎存在着预言“自我实现”的机制,世界各国都在为“抢道”而“挤道”。知识的属性和国家主权决定了在这场“百米冲刺”中没有人会“占道”。然而仍然值得指出的是经济竞争遵循“赢家通杀”的规则。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个定义显然忽略了人类“衣食住行”与“吃喝玩乐”基本物质享受和需要。人类社会毕竟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其存在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可是却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的生命属性。人类的精神即使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人类欲望的减少。

    网络经济提供了知识经济的一个范例,单纯的“鼠标”到底不如“鼠标加水泥”。人类“虚拟生存”只能是精神的,而不会变成现实。

    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假定了在社会组织、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知识和信息的势差。如果没有这种势差,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与分配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知识经济是全人类的理想,而不会是全人类的现实,从我们的理解来看,知识经济只能是世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产物。

    可以说知识经济是通过技术与经济手段实现社会“求知”需求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把经济活动从物质生活领域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拓宽了经济概念的传统内涵。知识经济概念的流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经济观念“范式”的转换。

    知识经济在现阶段的表现形式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另一方面又加剧了资源的积聚。但是如同其它经济形态的发展一样,知识经济形态也不是社会经济形态的终极形式。这同时就意味着所谓知识的“非稀缺性”以及知识的“收益递增”效应并不具有终极意义。随着社会需求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新的经济形态。

    参考文献:

    1.P.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蒋惠工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

    2.萧琛.全球网络经济[M].华夏出版社,1998

    3.刘吉等.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悖论知识经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