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感情古诗要讲策略]感情以退为进的策略

    [感情古诗要讲策略]感情以退为进的策略

    时间:2019-02-18 05:45: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琅琅上口,便于学生积累和背诵。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与感悟。   如何避免过去照本宣科式的解释诗意又能使学生对诗意的感悟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我建议用以下策略:
      
      1、多种形式的读不可少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情感、读好句子的语气,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3、创设情境来帮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情境,往往令学生对古诗的感悟有所升华,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
      (1)最方便的方法--板画。如在教学《马诗》时,利用板画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时,我在让学生读后上黑板画一画诗中描写的景色。并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他们很自然地画出了山、大漠沙、月(而且沙为白沙,月为弯月),师指着板画中的“白沙”、“弯月”让他们说这么画的原因时,他们就很自然地说出了“沙如雪”、“月似钩”的含义。在接下来小组自主学习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已经明白“金络脑”是马的笼套之后,师提出讨论话题,马诗中为什么没有写一个“马”字?是不是跑题了?让学生找出答案--“马”隐藏在诗句之中,师适时板画“马”,让学生找出老师画的马与《马诗》中的马有什么不同,进而讨论出“金络脑”代表的是一匹立了战功的千里马,接下来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以写马来寄托自己想要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最生动的方法--多媒体课件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展示生动的画面,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再现语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理解“树头花落未成荫”一句时,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这一名句你们觉得可以怎样理解?
      生1:老师,就是说树上的花落了,未成为茂密。我从《词语手册》上看到“荫”的意思是“茂密”。
      生2:老师,我觉得他这样解释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我们两个(指同桌)讨论后认为应该是“树上的花落了,叶子长得还不是很茂盛。”因为我觉得“未”的意思大概是“没有、不是”,我们是看了多媒体画面,画面上树的叶子是很稀疏的。
      (生大部分赞同)
      师:是的,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真是不错,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就更准确了,其实学习遇到困难时动脑子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可见,利用多媒体尝试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3)积极体验,化“静”为“动”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性是好表现、好动、好模仿。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妨让孩子自选角色,表演表演,通过表演,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在这当中,学生可以淋漓尽致地演绎自己喜欢的角色:或是诗人、或是故友,或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或是穿越时空的记者……学生在表演中徜徉心境,在碰撞中迸发灵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体验诗的意境。形式活泼、生动有趣。
      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如何让孩子理解诗中所隐含的道理,老师可用纸板做几座小山固定在一起,上课时师站在孩子中间让孩子们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样的,或找一名学生站在教室中间,请其他人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同学的样子,然后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看到的图像都不相同?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就是: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作者联通:063500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镇多余屯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古诗感情策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