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图书领袖解读_透过图书解读中国

    图书领袖解读_透过图书解读中国

    时间:2019-02-08 05:31: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东想西思]   编者按:从来没有像2009年这样,中国的出版商真切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新动力。一方面,海外出版业者看重中国数亿读者的庞大市场和强劲购买力,纷纷试图把从小说到工具书的各种图书带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出版商也看到了一个有着完善的版权保护可以获得更高利润并赢得更广泛读者的新英语世界,可以试图把他们在国内的畅销书打入国际市场。而这一切,国内外行业和市场的沟通和了解,无疑是这一切假设的实际桥梁。
      从2010年开始,本刊特邀在英国做媒体研究的李爽女士主持本专栏,解析英语市场特别是英国图书市场的最新动向和深度分析,力图为国内出版界的有心人士提供一个“看出去”的角度。
      2009年12月底,按照往年习惯,BBC中文网对本年度用英文出版的非小说类关于中国主题的图书进行介绍。
      今年进入BBC中文网视野的有8本新书,分别是:保罗・法兰奇撰写的《镜里看中国》(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China"s Foreign Journalists fromOpium Wars t0 Mao),亚利桑德拉・哈尼的《中国价格》(The China Price-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advantage),保罗・米德勒(PaulMidler)2009年出版的《中国的不良制造――一个圈内人揭秘中国制造业游戏的谋略和战术》(Poorly Made inChina,an insider"s account 0f the tacticsbehind China"s production game),张彤禾(Leslie T Chang)2009年出版的《打工妹――在变化中的中国从乡村走向城市》(Factory Girls:from villageto city in changing China),马克・季托(Mark Kitto)2009年出版的《中国杜鹃》(China Cuckoo),吴芳思(FrancesWood)2009年出版了《中国魅力――从马可・波罗到J.G.巴拉德》(TheLure of China-Writers from Marco Poloto JG Ballard),马丁・杰克斯(MartinJacques)2009年出版的《中国统治世界之时:中央王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End ofthe Westem World),凯瑞・布朗(Kerry Brown)的《朋友和敌人: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Friendsand Enemies: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of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政治要扫盲
      
      与2008年类似,这八本书涉及的题材,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生活。比如,在2008年的非小说类图书里,涉及政治以及制度的达到一半,有4本之多,而在2009年。主打政治题材的只有Kerry Brown的《朋友和敌人: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KerryBmwn2000~2003在中国工作,2004年拿到利兹大学的当代中国语言和政治博士,现在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出版过关于中国的非小说类StrugglingGiant: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奋斗的巨人:21世纪的中国》)(AnthemPress,2007),TheRise ofthe DragamInwardandOutward Investmentin ChinaintheReformPeriodl978~2007(《崛起的龙:中国1978至2007年改革时期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Chandos,2008)。KerryBrown在接受BBC中文网的采访时表白自己的目的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一讲中共的故事。“西方许多人,包括中国专家在内,似乎对中共的角色、它的历史、它目前的组织结构等,普遍存在很大误解。而我觉得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厘清。”
      其实,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解释,正是世界对中国理解的基础,而过往种种的妖魔化。也多基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人为地进行的。Kerry的新书,可以说是迈出了第一步。
      
      经济在挂帅
      
      相对于2008年只有一本关于经济的图书。2009年,英文出版的《中国价格》和《中国的不良制造》可以说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热门主题最好的呼应。中国货的价格低廉和品质不优确实是全世界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这也是继中国政治威胁论后的又一轮喋喋不休:经济威胁论。
      作为两个美国人,亚利桑德拉-哈尼和保罗・米德勒都没有想到,他们出版的第一本书,居然是关于中国的书,而且还大受好评。亚利桑德拉・哈尼曾任《金融时报》驻日本和香港的记者,现住香港,从事商务咨询。保罗・米德勒曾在中国为西方企业提供生产外包业务咨询等专业服务,现在美国。两位作者都是经济界专业人士,掌握大量业内一手资料,题材都取自于广东的制造业。亚利桑德拉认为:“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西方消费者形象地了解中国工人为了生产西方人每天以很低的价格买回家的各种商品做出什么样的牺牲。”“我们在西方谈起中国工厂时,感觉好像中国的工厂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生产出各种东西,他们似乎不得不出那么低的价格。但实际上,你看看力量对比就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那些零售商和品牌拥有者比中国的工厂强势得多。所以,谈判过程实际上是沃尔玛这样的跨国零售巨头迫使中国的工厂以‘中国价格’来安排生产。”。对于这种因转换地位而获得的全新视野,保罗也有类似的主题:“少数享有良好国际声誉的大企业,会把生产业务外包给小型而较少受安全生产、劳保和环保条例等约束的企业。”“我在中国制造业看到的一些事,一些人的恶劣行为,实在太令我震惊,这种冲击的影响是永久的。不过,这本书里我至少也记述了美国采购商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跟我共事过的一些美国进口商实在和跟我共事过的中国厂商一样恶劣。”“中国加工厂商通过千奇百怪的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牟利的情况。西方订货商在发现问题时往往也因为问题复杂、解决成本太高而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两本新书里,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揭露了全球化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黑暗面,而且更多地力图促使西方公司乃至民众去思考:西方的消费模式到底是不是真正适合,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位。
      
      文化的吸引   
      神秘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英语世界特别是欧洲读者而言,对中国具有深厚文化的认同一直毋庸置疑。吴芳思(Frances Wood)作为大英图书馆中国部的负责人,继1988年开始书写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独立完成的就有DidMarco Polo Go to China ?(Westview Press,1998 ), 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A History of the Treaty Port Life in China,1843~1943 (John Murray Pubhshers Ltd,2000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in the Heart of As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2003 ),Forbidden City ( BritishMuseum Press, 2005 ),The First Empire ofChina ( Profile Books,2007,2008 )。2009年,Frances推出的《中国魅力》,可以看成是她的一本读书笔记,即她在大英图书馆的浩瀚藏书中,挑选的所有有关中国读物的片段和摘录。她自己说:“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供那些想更多了解中国的西方人用来作为深入阅读的索引和导读。书里提到很多人,很多线索,你可以根据需要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本书包含了十来种不同的描述中国的方式,选自几百位西方作者。“书中涵盖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人们或许愿意了解外国人当时是怎么看待中国发生的种种。虽然不懂英文的读者不大可能根据这本导读去找作者原著来看,但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大致了解西方人在不同时期是怎么描述中国的、什么样的西方人曾经如何去了中国、他们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经历。”“编写《中国魅力》期间,我读了那么多旧的、新的、好的、坏的中国题材的书,这本身就充满乐趣。”’
      与Frances书中对中国当代生活的空白不同,马丁・杰克斯(Martin Jacques)关注的是现代中国的魅力。他的新书《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World》在英语世界激起极大反响,特别是英国的知识分子和中上流社会中。按照BBC中文网的评论,“杰克斯认为,假以时日,中国不会变得更西方化;世界将变得更中国化。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一国家”(civilisafion state),它主宰下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世界并没有对此作好准备。不过,《中国统治世界之时》的观点中争议最大的是它对西方文明至上、民主与法制是西方经济强大的先决条件的西方主流观点的挑战。”
      这些观点,无疑与传统的西方知识分子的观点大相径庭,因此,马丁与另一位作者Will Hutton(著有The Writingon the Wall: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1stCentury,Little,Brown,2007),同时也是《观察家报》的专栏作家,在报纸上进行了数月的争执:即中国是否需要民主体制来支持其下一阶段的发展。马丁对此的回答是:“我们或许希望中国民主化,但我不认为它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很怀疑中国会民主化。”
      这两本书,可以说是2009年关于中国事务反响最大的两本书,也将是影响最长远甚至改变英语读者最深远的两本书。
      
      人的故事
      
      最精彩的是关于人的故事。而2009年,这样的故事在英语世界里,有《镜里看中国》讲述驻华外国记者对鸦片战争、诸侯割据、抗战和内战等不同时期的见证和对中国的解读,有取材于中国南方的制造业的《打工妹》,还有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追梦”经历和感想的《中国杜鹃》。
      《镜里看中国》的作者对旧中国有着浓厚兴趣,他的上一本书《CarlCrow,a Tough Old China Hand:The Life,Times,and Adventures of an American inShanghai》(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7)就是取材于美国人在旧上海的历险记,这无疑是西方读者阅读中国的传统兴趣之一。
      作为《华尔街邮报》驻华记者之一的张彤禾在美国出生、长大,而她祖父1916年离开东北农村老家,曾先到北京后赴美国求学。张彤禾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说:“我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没有看过任何中国题材的文章的人读了这本书以后能对当今中国有个大致印象,不光是农民工的世界,还包括很多中国人现在所思所感。”
      而最后一本书的作者马克・季托(MarkKitto)在1996年来到中国,并创办了一份极为成功的英文杂志That"s,后来跟中方合伙人闹翻,被请出。现在他在莫干山的竹林中、茶园旁的欧式石头洋房里安下家。在附近开一家咖啡馆,闲暇时写书。“我希望他们可以更多了解中国的情况,了解一个外国人住在中国会怎么样。我也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对他们来说比较意外的(奇怪的)中国的现象,但希望我的介绍是不带偏见的,比较balanced,平衡的。另外呢,我这本书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做大款,然后回到这么简单的生活,还是件好事。因为生活不只是钱,生活质量更重要。”
      
      成功的因素
      
      按照今年1月10日出版的《Newsweek》(新闻周刊)的分析,英语读者不愿意购买翻译的书籍,更不愿意尝试不熟悉的读者。而在中文书籍的出版中,这些在出版界必不可少的市场活动里,对中国作者的宣传和采访也将变得更困难。所以,由英语作者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书籍销售顺畅,也就顺理成章了。
      纵观BBC中文网介绍的这8本书,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作者撰写,而大部分作者又在中国生活或工作过,其中不少堪称中国问题专家,当然,这“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在他们笔下的中国,应该说尽量还原了当代中国的真实状况。这一切,也是西方读者了解一个真中国的良好开始。可惜的是,现在看起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这个市场,还是属于西方人的。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解读透过图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