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宣传画的政治与时尚

    宣传画的政治与时尚

    时间:2020-03-20 05:1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宣传画和政治高强度粘连,和时代零距离贴近。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宣传画对广大民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一门无声的视觉艺术,宣传画曾经遍布公共场所和百姓家庭,鼓舞着亿万民众投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如今,虽然宣传画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大家对宣传画的那份记忆却永不褪色。

    宣传画是历史的见证

    宣传画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宣传画,类型也特别繁多。其中有刻画英雄人物的宣传画,有反映工农业生产成就的宣传画,也有表现社会百姓生活的宣传画等,这一系列的宣传画很好地起到了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号召人民学习文化,扫除文盲,于是婆媳学文化,村民进课堂的宣传画就随处可见。1952年新婚姻法的颁布,自由恋爱、美满婚姻的宣传画就会张贴在城市的弄堂、乡村的农舍。上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兴起了,好儿女志在四方,就会成为阶段性的宣传画主题;上海要建成一座工业化城市,于是造船厂的船台、钢铁厂的高炉、机床厂的车间,常常会成为宣传画中的场景。当时上海很多工业和科技的成果,比如江南造船厂的万吨水压机,就成为了宣传画的素材。

    农业学大寨时期,上海也出版了很多表现农民劳作和农业丰收的宣传画。画家钱大昕所绘制的《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就是宣传画中的经典之作,被选人新中国美术大系。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城市猪肉供应紧张,大力养猪成为市郊农业的重中之重,很多画家也在宣传画中大力画猪。上了年纪的上海市民都知道,当时为了支援农民养猪,大家自觉地将淘米水、烂菜叶倒进收集泔脚料的缸里,运往农村去喂猪。如今看来,这同时也是在提倡垃圾分类、宣传环保理念。

    著名画家徐纯中觉得,他们这一代人是同宣传画一道长大的,街头上、教室里都是宣传画,而且一有政治运动就有宣传画,宣传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口号,还是一种艺术的力量。韩陈是上海无线电四厂的退休员工,他想起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面总要大扫除,要重新布置一下,家里面必定要买几幅宣传画贴上去,宣传画实际上引导了当时潮流,因为大家会觉得好像跟上了这个时代。

    当时宣传画张贴的地方很多,马路、街道、食堂、机关、走廊里面全布置着各种宣传画,所以宣传画的影响很大,对人的影响也很深。当年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如今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宣传画的图像,还有一个时代的链接,一段人生的记忆。

    上海是中国宣传画的创作重镇,1952年至1992年的四十年间,上海出版了1655种宣传画,总印数达6000多万张,涌现出一批像哈琼文那样的宣传画创作大师。

    《毛主席万岁》:记忆最深的宣传画

    1959年10月1日的上海人民广场,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盛大庆典活动正在举行。游行队伍里,一幅巨型宣传画迎来了万众瞩目——画中一位美丽雅致的中国女性,肩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们深情地远望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这幅宣传画借—对母女的形象,把“毛主席万岁”这句口号化为了一幅生动的图像,这在当年以领袖人物作为创作题材的宣传画中是不同凡响的。

    这幅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宣传画《毛主席万岁》的作者,正是新中国最为著名的宣传画画家哈琼文。2007年,哈老已是80多岁高龄,他对往事的记忆也已朦胧,于是便由他的女儿哈思阳帮着一同回忆这幅宣传画的创作经过:“因为国庆节快到了,出版社要组织画稿,就找到父亲,请他画国庆的宣传画,父亲就选了‘毛主席万岁’这个题目进行创作。”

    其实,在这幅画的创作稿上,原先是有毛主席像的,后来,创作稿送审时,出版社的总编建议画面上不要出现毛主席的画像,哈琼文马上做了修改,画上了华表和鲜花。画家用母女俩深情的眼神和美丽的形体来展示人民热爱领袖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时的画表现的都是工农兵形象,像这样表现一个穿着丝绒旗袍、戴着胸针和耳环的女性形象的宣传画确实很少。哈琼文当年是以报幕员的形象来做模特的,画面中的母亲抱着小女孩,让人感觉很温馨。这幅在人物造型上也突破了传统表现模式的宣传画,不仅成为了哈琼文艺术生涯里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人们记忆中最喜爱的画卷。

    50多年前,当时还是姑娘的陈苹菁,从哥哥手中得到了这幅小小的宣传画,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当年的小画片依然保存得整洁鲜亮。“当时我觉得这张画片蛮好看的,虽然是一张宣传画,但是我觉得蛮吸引人的。当时好像都是比较革命的画比较多,这个画蛮生活化的。建国十周年人民的生活虽然是提高了,但也不是很富裕,那时候,人民就是向往美好的生活。这个画家是谁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一幅画是画得蛮漂亮的。”陈苹菁本来住在淮海路,结婚以后住到凤阳路,后来又搬到上海音乐厅附近,在音乐厅整体迁移之后,她又动迁到牡丹路的社区。每一次搬家,她都把宣传画和相册放在一起,四次迁居,她都不忘带着它。

    在哈老的绘画生涯里,他还画过很多人们所熟悉和难忘的宣传画。哈思阳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是用一种怎样的激情投入宣传画创作的:“就像现在讲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完全是凭着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伟大领袖的忠诚,全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去创作的。”

    当时媒体很少,只有广播,没有电视,所以宣传画就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宣传画的创作来得快,有的时候很紧张,前一个晚上画好,第二天就拿到游行队伍里去了。印刷也很快,过几个小时就可以送出去,游行队伍就会有宣传画了。

    如今,宣传画虽然已悄悄地从人们的视野里隐退,成为了很多人的记忆,但却成为了宣传画爱好者和收藏家的藏品。在上海的民间收藏家刘德宝的艺术品仓库里,他把这幅画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集体的回忆。

    2009年,在新中国60岁生日之际,这幅《毛主席万岁》的宣传画作为限量版,印刷发行了1000张,供人们珍藏。

    宣传画也有“粉丝”

    年近70的上海市民梁军是宣传㈣的爱好者和收藏家,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宣传画的“粉丝”。当年只有6岁的他是在一次参观苏联在上海举办的成就展览会上,得到了第一张小小的宣传画《帮助小同学》,从此,他便与宣传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50多年过去了,梁军终于见到了第一张宣传画的作者、年过90岁的老画家丁浩先生。梁军看上去有点激动:“我是1955年得到这幅画的,当时我才6岁,上面的标价是300元,是老版的人民币,300元就是3分钱。当时就是跟爸爸一起参观一个展览会,然后得到一个小的赠品,后面还有个图章呢。我对这张作品真的是爱如珍宝。后来就听说新华书店有得卖,那时候我有点零花钱就往新华书店跑。所以后来书店的叔叔阿姨都认识我了。凡是来了新的,他们都留一份给我。”

    为了画《帮助小同学》,丁老先生到松江的车墩深人生活,现在的车墩影视基地,在他的印象中,当时就是土墩墩,真的是“车墩”。他同蔡振华两个人,住在茶坊的楼上,花了一个月体验生活。

    丁浩在1956年还创作了一幅《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劳动》的宣传画,标题很朴实。当年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是培养孩子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当年的孩子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做新社会的小主人和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老画家沈家琳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的宣传画,至今人们都有深刻的印象。这张画是沈家琳在1964年画的,当时,出版社社长给他一个创作任务,请他画一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宣传画。接了任务后他正好出差去北京,经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他看到少先队员们正在那里举行活动,这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回到上海后,沈先生又深入小学去细心观察、捕捉形象,三个月后,完成了宣传画的创作。这幅画在当年可以说全中国的中小学里都张贴着。后来这幅经典的宣传画被中国美院所收藏。

    如今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戴红领巾、敬队礼的情景。虽然这些人都已五六十岁,都已经是做爷爷的人了,但他们还如此一往情深地回忆自己小时候戴红领巾、敬队礼的往事,尽管这在他们的儿孙辈看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其实人们往往会从历史中、从记忆里去汲取一种生命的诗意和精神的源泉,而这些宣传画就会唤起他们人生的记忆。

    《助人为乐》:人人学雷锋

    这是上海一位收藏家的艺术品仓库,几十年来,收藏家刘德宝收藏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代的几千幅宣传画,如今看到这些年代久远的宣传画,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和温馨。其中,很多宣传画是人们所熟悉和难忘的,是百姓心目中的经典。

    收藏宣传画要花钱,刘先生花了400元购得这幅上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助人为乐》,画中所表现的内容,是刘先生的孩提时代,也是当年的少年儿童都做过的事情。刘德宝之所以觉得这张画值得买下来,是因为它使得他们这些人想起他们的童年时代,他们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典型太多了,捡到一分钱啊,拾金不昧啊,搀老爷爷过马路啊,过桥啊,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把它收藏起来,也收藏一段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毛泽东主席及多位中央领导的题词和倡导,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汽车兵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他就是雷锋。当年对于雷锋的事迹和精神主要是从书报中去了解和感受的,雷锋形象能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并深入人心,就是依靠那些随处可见的宣传画。当时中国的电视还没有普及,宣传画就成了大众视觉传播的主要媒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树德回忆起1963年:“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学雷锋,那个时候真正是崇尚英雄、崇尚正气,所以这个宣传画一出啊,简直就是一面旗帜,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我记得很清楚,就是我们教室里,两面墙上都张贴着,什么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等等宣传画,可以说是天天和雷锋照面,我们就是在这个影响下,都知道要做好人、做好学生、做好孩子。”

    这些宣传画所表现的内容就是当时青少年做好事做好人的范本。在那个年代,有些小孩走路老是看着地上,如果能捡到一分钱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的惊喜,因为把捡到的一分钱交给老师或民警,就是拾金不昧好孩子的证明。

    上海上音演出公司副总经理肖建江回忆起童年往事:“我们班级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学生拾到一分钱,交给老师,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年级的表扬,甚至于区里的表扬。我也老想,就是想找到这个一分钱。找不到啊,找不到我天天上课、下课是看着地上在走路,但是找不着。那么我想办法,我就向外公、外婆讨,外公外婆当然不肯了,不肯呢我采取啥办法?就是帮他做家务,扫地啊,拖地板啊等等,外公外婆给了我一分钱,最后我拿了一分钱是交给了老师,也得到老师的表扬了。所以我深刻地领会到,一幅宣传画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包括现在我也教育我的下一代要拾金不昧,要多做好人好事。”

    虽然那个时候看似比较幼稚,但是在李树德心中,这些却是很真诚的行动:“那时我们一下课,都瞒着老师,偷偷地跑到武宁路桥,帮着当时农民进城的那些黄鱼车什么的,拼命帮他们推上坡,推上桥,还赶快跑回来,接着又推第二辆第三辆。”

    当年青少年们学雷锋做好事,目的就是要做好接班人,而当年做好接班人还需要艰苦朴素的品质。老画家黄妙发先生就画过这样的宣传画。他说那个时候教育青少年要勤劳,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给爸妈增加麻烦。

    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也是一个励志的年代,为国家建功,为人民办事的普通人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成为人民心中的“明星”,通过新闻媒体和宣传画的传播,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使人受用终生。

    《做一颗红色的种子》:上山下乡

    很多人还记得《做一颗红色的种子》的宣传画,它的创作者是宣传画大家哈琼文先生。这幅画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1955年,60位知识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垦荒。之后,好儿女志在四方成为那个时代激动人心的口号。

    画中的女青年手里拿了一支麦穗。当时拿去审稿的时候,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杨可扬老师说,这画意境是不是可以再深远一些,于是哈琼文在画面上加了一个展翅的雄鹰,就很形象地反映出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的深意。画中的模特儿是当时在上海展览中心做讲解的讲解员,叫潘兰君,那时的她是一名中学生。如今的人们会透过往昔的宣传画去回望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就是由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命运组合而成的。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以上山下乡为题材的极富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宣传画,配合形势,应运而生。

    胡厚娅当年就是这样的一位知青,她说:“他们上山下乡的时候,我因为还小,读小学,到火车站就去欢送他们,一批一批地欢送,一天到晚就是送。欢送欢送,后来自己大了,就把自己也送出去了。”

    很多人对上海知青中的英雄人物金训华的宣传画有着很深的印象。19岁的金训华在黑龙江逊克县插队落户时,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被激流吞没。他的献身给上山下乡运动抹上了悲壮的色彩。当年,上海两位青年画家徐纯中和陈逸飞共同创作了这幅宣传画。当时画的时候只有金训华一张正面小照片,于是徐纯中做模特,陈逸飞为他拍照,拍的时候先用一面盆水朝徐纯中脸上浇,然后拍照再画。他开始画过四稿,起先是戴帽子的,金训华抱了木头在游,在喊,他们看了后讲好像是抬着一个木头在逃命,不是在救木头。那么木头摆到什么地方好呢?老远又不搭界。后来想到那木头是浪冲过来的,金训华以手顶浪,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而黄山茶林场的11位知青战洪图的宣传画也曾经感动和激励过一代知识青年,让亲历和见证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知青顾建华因此而立下志向:“我们当时就觉得,要向他们学习,就是工作当中也不怕苦,不怕累,我们那时在农场修水利,虽然当时雪下得很大,但因为一边做生活一边在出汗,这个雪落到身上统统融化,棉袄都湿光了,湿到棉毛衫。我记得,我们棉袄里面夹里都是旧的,因为那时经济条件比较艰苦,拿旧的染染它做夹里的,夹里的颜色也透到棉毛衫上面,一直做到回去,没有一个人会讲,哎呦我吃不消了,我要回去了。”

    当年知识青年那份燃烧的激情,那份生命的张力,那种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迈气概,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也是他们的青春记忆。

    1992年,哈琼文又创作了一幅宣传浦东开发开放的作品,构思巧妙,画作精美。他把南浦大桥的斜拉索比作一架矗立在天地之间的巨大的竖琴,一位新时代的美少女拨动琴弦,弹奏起浦东开发的东进序曲。但是,这幅画完成后,拿到新华书店去全国性征订,因为印数不足,出版社没有出版,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日子里,哈琼文先生创作的宣传画为全国人民所注目;1992年他创作的宣传画却无法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宣传画的时代过去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宣传画作为普及性很强的大众美术,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果把各个年代的宣传画排序组合,就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宣传画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不仅唤起了我们的历史记忆,也会引发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热词搜索:宣传画政治时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