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基于少数民族史诗资源的现代影视旅游文化建构研究

    基于少数民族史诗资源的现代影视旅游文化建构研究

    时间:2020-04-16 05:22: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1世纪的文化传播是电影电视广播的天下,各类影视文化以电子媒介为载体,通过声、光、影、色等的组合,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画面,迅速传播着一切可传播的文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视像文化时代”。影视文化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攫取了无数观众的眼球,正如有学者指出,影视文化由于受众面广,能够影响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因而大大改变和提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从而打破了国家、民族和语言的界限,形成了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1]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欢迎的娱乐文化资源形式进入旅游资源开发行列,使得现代影视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事实上,影视大片的生产,从一开始制作及传播的整个过程都与引发旅游经济因素密切相关。成功的影视作品及其文化能刺激消费者的旅游动机,能为旅游目的地创收经济效益;同样,旅游目的地也可以宣传广泛影视作品及其文化,并为之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这促使影视文化的发展不断与旅游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为影视产品的投资回报打开全新的渠道,影视旅游成为产业融合的聚焦点是时势使然。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环球影视城,作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景点,为业界提供了成熟的世界影视衍生品生发的典范。人们发现借助成功的影视旅游及相关影视基地或产品开发,可以将本地的资源和美景推销出去,可以带来影视业、旅游业的繁荣和产业链的滚雪球效应。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的十几年间,国内从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等,跟风建设了一批‘类好莱坞’影视城。然而,许多新兴的影视城,模仿了形式却并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盈利模式,前来拍片剧组、旅游的游客寥寥,不少都处于亏损状态,难以收回投资,更诓论盈利了。笔者认为,从大文化的角度而言,无论影视文化,还是影视旅游都应立足于地域特有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打造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化产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影视文化到后影视产品,即影视旅游,它们都离不开成功的影视作品及其蕴含的深层历史文化内容。因此,从本文结合国内少数民族史诗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探索现代影视旅游文化的建构问题,力图为现代影视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提供文化参考。

    一、 荷马史诗改编电影《特洛伊》的得失启示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通常用诗歌记录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及神话传说等。它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或民族文明的象征,在其国家民族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等。史诗中叙述的故事,不仅情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宏大浩荡,而且刻画的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形象动人心魄,以至于使它成为电影艺术表达的香饽饽。2004年好莱坞史诗大片《特洛伊》就是根据荷马史诗中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改编的电影。它由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强大的明星团队创造的,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高额的利润,在国内外影视界形成不小的冲击,影响巨大。好莱坞熟练地利用古希腊古罗马丰富的史诗文化资源,运用诸多现代电影技术手段对荷马史诗原作进行改编、改造和重述,生产出各式史诗电影。它通过新奇幻化的景象,塑造出一批典型的美国英雄形象,不仅形成了好莱坞典型的电影叙事模式,也向世人传递了西方国度的核心价值观。

    荷马史诗作为西学经典文学的宝库,一直受到西方影视界的重视和利用。总览西方百年电影史,仅围绕着荷马史诗中古希腊时代的特洛伊战争,上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通过影视来叙述特洛伊的故事,各种版本的大片生产了数十部。如1911 年意大利《奥德赛》( Odissea) 、1924年《海伦》( Helena) 、1955年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奥德修斯》(Ulysses)、1956年华纳兄弟公司与意大利两家公司联合制作《木马屠城记》、1961年意大利《埃涅阿斯传奇》( La Leggenda di Enea)、1971年迈克尔·柯杨尼斯导演的《特洛伊的妇女》( The Trojan women ) 、1973年英国电视电影《尤利西斯回故国》( The Return of Ulysses to His Homeland) 、1997 年安德烈·康察洛夫斯基导演的《奥德赛》(The Odyssey)、2003年约翰·肯特·哈里森导演的《特洛伊的海伦》(Helen of Troy)等,一直到2004年沃尔夫冈·彼得森导演的《特洛伊》(Troy)以及 2008 年泰瑞·英格莱姆导演的《奥德赛与迷雾之岛》(Odyssey: The isles of Mists),由荷马史诗改编影视剧的历史达到了巅峰,直到今天,改编与制作仍在继续。

    在以上这些影片中,好莱坞华纳公司制作的《特洛伊》投资最多,达1.75 亿美元,当年全球票房累计高达 54.3亿美元,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这种成功与好莱坞电影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生产运营模式分不开。电影公司作为商业单位,也有生产制作和发行推销的重要过程。好莱坞的许多电影公司都非常舍得投资,对于拍摄技术和特级镜头、明星演员的选取都敢于下注。一旦影片制作好,就立即进入市场营销环节。好莱坞惯用新闻发布、广告投放、明星宣传、媒体评论、专题研讨、衍生产品、国际推介、异地推广等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营销手段,进行密集的轰炸式宣传,形成强大的视听冲击效果,整体系统推进,电影《特洛伊》就是如此进行推介。当然,电影发行之后,如果在电影院放映的票房效果不理想,还会采取其它辅助措施:如把电影制作成录像继续推出、刻录成DVD/VCD进行销售或租借,或通过电视台点播放映等,总之,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手段确保高额回报。以至于中国电影界在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时,不得不屈服于象超级抢钱“机器”一样的欧美大片。

    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电影产业整体陷入低迷期,不少电影公司举步维艰,好莱坞环球影视城仍能积极突破困境,改变以往规模生产策略,而采取精品路线,提高制片的技术质量,并首次把环球影视城作为好莱坞的一个旅游中心向广大旅游者开放。这些举措使之不仅获得了成功,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电影制片的生机,也引发影视旅游的兴起。此后,西方各国各地的影视城纷纷打开大门,强化它的旅游功能,并逐步演变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一款旅游产品,带动欧美电影产业走出低潮,迎来了史诗影视剧辉煌的时刻。好莱坞电影成功的商业经营模式启示我们,影视业、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取得,必须把握好产业链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自己营销策略,不断创新谋发展。由此,好莱坞电影成功的商业经营模式,使他能够在全球传播商业上与文化上取得双赢,这为中国电影界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借鉴。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好莱坞电影改写经典史诗,主要考虑的是票房价值和商业利润,以及能否迎合观众的喜好和情趣。那些进口的好莱坞影片,从电影文本到后期影视文化必然体现其文化主体性,如美国精神、消费主义文化、娱乐主义文化等不仅大量裹挟其中,还通过个人英雄主义、冒险精神、自由主义观念来加以阐释、强化,不断引发电影在全球的大规模需求。据《中国电影年鉴》《进口分账大片十年票房分析》等网络资源显示,新世纪前后1994-2011的十几年间,中国引进的好莱坞大片达200多部,其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主题约占40%,冒险精神主题占36%,两项共同占到了六成以上。这不仅令人担忧其娱乐至上、利润至上的消费文化,对中国电影、电影文化、观众的观影行为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好莱坞大片,正如电影史学家托马斯·沙兹曾指出:“越来越以剧情为驱动,越来越成为本能的、运动的和快节奏的,越来越倚重特效,越来越离奇古怪,并且越来越集中地针对更年轻的观众群体”。[2]毫无疑问,好莱坞影片是受商业利润驱动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来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内容。电影《特洛伊》中,从阿基琉斯到赫克托耳都成了积极抗争人间专制强权与俗世观念的英雄人物,他们通过视死如归的英勇战斗来维护自我尊严、证明自我价值,他们褪尽了诸神光辉的笼罩和命运掌控,勇敢直面现实,为国、为家、为爱积极抗争,让遥远的史诗英雄通过电脑特效、强大的视听影像,拉近了与观众的现实距离。很明显,影片彰显的文化意识是一种后现代语境中反传统、反中心、反意义的现代阐释。电影《特洛伊》(Troy)、《奥德赛与迷雾之岛》(Odyssey:The isles of Mists)通过个人英雄主义及冒险精神的阐释,使宏大的历史以片段形式呈现给观众,波澜壮阔的重大战争成为一种景观,以此迎合观众心理需求,满足其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好莱坞电影在引导全球消费,攫取高额回报时,并非所有影片都能取得跨文化传播的理想结果。国内引入的史诗电影《奥德赛与迷雾之岛》《角斗士》等,突出露骨的美国价值观,散尽了史诗本身具有的跨越千年的气势和情怀,大众对此评价褒贬不一,史诗片愈发不受观众和业界青睐了,近几年进入国内的好莱坞大片主题也开始多元化了。可见,在利用古代史诗文化资源改编电影时,迎合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消费的道路上不能走得太远,现代阐释不能过度,更不应放逐宏大史诗本身所有的严肃性,忽略史诗厚重的历史感及其整体性,以片段历史加上浪漫改写,随意戏说经典;要尊重传统文化,正确引导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理解,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电影《特洛伊》中,阿基琉斯的愤怒更像现代人的争风吃醋!骁勇善战他竟死于自私懦弱的帕里斯箭下,也只因一时儿女情长!而在原作中他是被太阳神阿波罗射死的。尤其是影片中,诸神形象统统被遮蔽,却凭空添加阿基琉斯公开侮辱和挑衅诸神的情节,他不仅斩断了太阳神阿波罗的头像,还破坏了特洛伊王宫中所有的神像,这样的改编过于荒诞。类似处理和改编,明显影响了受众对好莱坞近几年生产的史诗大片的文化认同。

    由此,笔者认为影视旅游文化的传播,其成功的要素除去电影本身制作传播外,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解决其文化建构:不仅要满足受众的文化期待,还要实现受众的文化认同;不仅要体现文化深度,还要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厚重文化,体现出影视相关的文化色彩,展示拍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表现影视文化思潮和影视技术及其叙事等。毕竟,影视旅游事实上就是一种文化旅游,对影视相关文化体验和消费的过程,亦即影视中所涉及或说着重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民族精神等内容,这是那些因影视而旅游人群的主要消费指向。当然,这些会通过附加的物化产品形式来延伸,如饮食、医药、服饰、工艺品、纪念品、图书音像、体验项目、分享活动等一系列产品。影视旅游对文化强烈的依赖性使其内容的表达不能脱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诉求。没有了文化的依托和支撑,无论是从电影到旅游难以获得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可持续性发展。总之,好莱坞电影叙事与商业模式有利有弊,模仿或移植应慎重。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文化资源丰富,然而影视作品寥寥,打造本民族的史诗电影,建构具有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影视旅游文化显得十分紧迫。

    二、 打造少数民族史诗影视产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与西方众多流传悠久的史诗相比,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收集起步较晚。在中国南北各民族地区众多族群中,流传着上千种史诗,近几十年才陆续整理出版了各族早已存在的英雄史诗、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及复合型史诗数十部。其中北方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美誉。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比经典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印度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还长,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数百年来,它一直为多民族共享,不仅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南方的众多民族中,也广泛流传着风格古朴的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南方彝、哈尼、纳西、白、拉祜、傈僳、羌、普米、景颇、阿昌、德昂、傣、布依、水、苗、瑶、侗、土家、壮等各民族中,都流传着本民族或本支系的创世史诗。如彝族的《梅葛》、白族的《创世纪》、佤族的《葫芦的传说》、土家族的《摆手歌》、侗族的《起源之歌》,水族的《开天立地》,苗族的《苗族古歌》、瑶族的《盘王大歌》、黎族的《追念祖先歌》《五指山传》等等,共同构筑起了令人瞩目的南方史诗群集现象。[3]这些蔚为大观的少数民族史诗,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掘,不仅国人所知有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有限。以至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断言:中国没有史诗。

    现在,随着国家的重视、收集、整理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史诗不仅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景观,也是令中华民族自豪的精神财富。然而,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文化资源丰富,但影视作品屈指可数。久远的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等,都曾经在全国引起过重大影响,至今不绝。1984年拍摄的藏族动画《格萨尔王》、电视剧《格萨尔王》影响有限。不过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10月13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在京启动。该工程旨在为每一个少数民族拍摄至少一部电影,同时填补20多个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题材电影的空白,推动民族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电影项目规划在列。2014年11月3日,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编委会。该项目旨在抢救我国濒危的史诗资源,对活态的史诗演述传统进行摄录,采用高质量影音技术手段,全面记录史诗传承发展状态。项目涵盖了南北16个民族的史诗调查与抢救,涉及不少经典的英雄史诗或濒危的首次发现的民族史诗。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民族史诗正在归来,电影也在期待民族史诗的归来。

    笔者认为,民族史诗从内容到形式都隐含电影叙事的多种可能与先天条件。从内容上看,少数民族史诗具有民族独特性,充满各族特有的广阔历史文化空间。如英雄史诗《玛纳斯》以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史诗中涉及了大量的古代柯尔克孜族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历史、哲学、美学等内容,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同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同样,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已出版的傣族的《兰嘎西贺》、纳西族的《黑白之战》、彝族的《铜鼓王》、羌族的《羌戈大战》、傈僳族的《古战歌》等史诗作品,其中也都充满了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格言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笔者认为,这些史诗纵横巨大的时空,文化底蕴厚重,为创作史诗影片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为旅游文化的开发带来经济效益。这些内容饱含少数民族同胞素朴的民族情感与精神,配合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舞蹈等具体元素,深化在影视作品中,增加其文化底蕴。而且民族地区气候、地形、地貌千姿百态,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为影视作品提供异彩纷呈的背景和场景,进一步加深影视作品的民族意味。此外,民族习俗节庆文化有助于英雄故事、民族祖先故事的开展,帮助影视作品主题的彰显与深化,增强影视文化的民族气韵。

    从史诗的形式上来看,史诗作为文学最古老的文类,不仅是人类最早的百科全书,也是族群文化认同的载体和具体对象。不少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史诗抒情、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复合性文体,不仅符合早期人类的审美需求与观感,也可以说它汇集和孕育了各种后世的文体要素与特点。”[4]“史诗在文类上具有多元的特征,不单有语言的,还有书面的、音乐的、绘画的、舞蹈的,将来还有电影的。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它呈现出现代文化的灵感源泉的特质。”[5]也就是说,史诗叙事形式具备跨媒介叙事的潜质,这为史诗改编影视剧提供了保障。古老的史诗如何关涉跨媒介叙事,在这里我们稍微展开一下。

    跨媒介叙事是叙事研究前沿理论。简单地说它是指不同艺术媒介跨界整合叙事,其中涉及各种艺术媒介的融会贯通。亦即,跨媒介叙事可以文本内部文类之间互文,也可以在文学艺术与科技、媒介之间跨越边界并进行整合,它可以围绕某一题材,整合多媒介完成一个或多个叙事作品,可以利用最新科技,进行电光影像声色多元整合,打造印刷、音频、视频,数字媒介联盟,应用不同媒介连续演绎、改编重构、延伸拓展文学作品,以形成多重意义。[6]耐人寻味的是,史诗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内在地具备了各种媒介符号的叙事特质,使之能够在影视文本、影片叙事、影片推介的整个过程中,维持多重相关人物及其故事的复杂的虚构世界,并为影视文化的树立、相应价值观的确立都提供了便利和基础。毕竟,影视作品需要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制作者必须竭力将声、光、色等发挥到极致。史诗本身又具有口述表演性质,需要有听众配合和反应,这与电影追求视听效果具有内在一致性,对史诗进行改编,用镜头语言叙述史诗故事,存在无数可能。同时,也令我们恍然开悟,为什么好莱坞一直不舍得放弃史诗大片的打造。

    少数民族史诗蕴含着千姿百态、异象纷呈的民族文化样态,一直是文化旅游的聚焦点。有研究者发现,不同职业人群对影视中的异域风情,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民俗、宗教等社会景观,具有较高的兴趣,并且在所有影视旅游产品中,对该类产品的偏好处于高位态势。[7]可见,少数民族史诗文化通过影视传播,能够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加强旅游者对其文化内容的认知。毕竟,现代语境中的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不仅是满足旅游对象静态的欣赏,还有主动参与旅游项目或产品的互动体验需求。少数民族史诗文化中丰富的各民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都可以通过生动活波的项目或活动来展示,不仅能加深旅游者的文化理解,也能为之提供亲身体验的过程,有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文化误解,增进民族地区影视旅游活动异质文化的赏析与交流。在此意义上而言,这对于少数民族史诗的保护与现代传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许多人没看过纸本的四大名著,但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后,人们反复观赏品味,甚至出现阅读名著的高潮。依此理,我们不妨乐观地预见,通过创作成功的少数民族史诗类影视作品,也可能引发少数民族史诗阅读潮现象,这对于少数民族史诗的收集、整理、保护及现代传播将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和推动。少数民族史诗影片的创作、出版和发行,客观上对涉及的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民俗风情起到宣传、渲染的作用。恰当利用少数民族舞蹈、民族歌会、赛马会、摔跤、骑射、民族节、民俗礼仪活动开发系列影视旅游产品,将会因影视传媒的迅速扩散而经增加魅力,利于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利用少数民族史诗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影视旅游文化不仅可能,也显得十分必要。

    三、 少数民族史诗资源的利用与影视旅游文化的建构

    影视旅游,有国外学者称之为“电影电视诱导的旅游”。[8]亦即,影视旅游关涉影视业与旅游业,是一个交叉产物,属于影视产品的后期衍生产品,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旅游应运而生,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旅游。一般而言,影视旅游体现出来的是与影视相关的文化色彩,因此它不仅表现影视文化思潮、地方特色文化,同时还表现影视科技、影视历史等。影视旅游涉及到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旅游本身就是对文化的生产、购买、消费的过程,只不过影视旅游与传统旅游方式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不同而已。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对于影视中的民族文化、武林文化、宗教文化,还有影片中特有的民族生活文化,都有很高的兴趣。在国内外,真正吸引观众的正是其中丰富的精神文化思想,也是令游客神往、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重大诱因。[9]我国少数民族史诗资源丰富,流传的省区广泛,如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青海、海南等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存在较大的影视产业发展空间。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影视旅游文化建构思路。

    (一)影视旅游文化建构的路径

    1.利用少数民族史诗文化资源创作优秀的影视作品。编写影片剧本时,尽可能保持各民族史诗故事的完整性,既要突出英雄史诗的民族特色,也要保留创世史诗的神幻色彩,迁徙史诗的历史文化底蕴等。在遵循电影创作的自身规律基础上,在利用史诗中反映的自然、生态、人文、民俗等文化资源时,突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样态,以一种大历史、大民族视角,使作品具备向世界人民开放的品质和气度,引导想象与穿越时空的梦幻体验向往,发挥其积极的文化影响。

    2.在少数民族地区南北,打造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影视城或史诗电影外景主题公园。尽管现在国内影视城林立,但根据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少而精的民族文化影视城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影视城高效利用场地,可拍摄多部影视剧,又可向旅游者开放。人们对于影视拍摄现场的观光也有偏好,了解越多越容易亲近。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选择性建造史诗影视外景主题公园,或影视博物等厚重型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消费人群的旅游需求。

    3.组织史诗片影视节庆与当地民俗文化节相结合。现在,国际性影视节庆活动如奥斯卡颁奖典礼、各类电影节、电影交易会、电影展非常多,而且很受大众欢迎。这些影事活动常常有明星助阵,又集影展、评选、交易活动与一体,具有经济贸易、影视潮流、旅游玩乐等多种功能,对于广大影迷和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组织史诗片影视节庆与当地民俗文化节相结合,把民族节庆、影视赛事活动的举办有机结合起来,使古朴热烈的民族自然生活与时尚流动的人文景观同时呈现给广大游客、影迷,为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与享受。

    4.培养专门人才,加快影视教育产业的推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制度政策来支持和保护,更需要专门人才的合力推进。史诗专门研究人才与高素质的影视人才需要相互支持,从影片剧本创作、制作规划、影视管理、发行、推介等环节,进行密切合作。史诗的跨媒介创意要求创作者具有广阔视野思维,博学多才,具备高超的创作技巧;既需个人有跨界思维面天赋,也需要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创作出精品。我们建议为史诗研究人才提供机会进入影视界,了解摄影技术、科技手段、媒介传播等的特点,影视人才也专门进行史诗文化学习,共同推动史诗影视及其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另外,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也要相互借鉴,避免雷同。注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展示及交流,形成一种氛围,不仅具有新奇民族风情与地理文化体验,也要认同其中的内在民族文化精神,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

    (二)建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有鉴于好莱坞影视文化和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给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利用史诗文化资源进行影视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作史诗影视作品不要过度现代阐释,避免好莱坞史诗电影叙事模式的弊端。影视文化是一种现代视听艺术,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在跨文化传播中,不知不觉影响着甚至重新建构人们的文化认同身份。好莱坞电影文化中突出个人主义思想、娱乐至上以及消费主义等文化意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过度迷恋或模仿好莱坞电影模式,容易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或文化认同的分裂,都会导致电影传播的失败,影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少数民族电影产业中的主导文化价值观,阐释和解读古老的少数民族史诗应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一致。

    2.建设相关影视基地或主题公园时要重视系统性和参与性。在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水林木优势,或现有风情景区,不要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要有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远见。影视的拍摄对于拍摄地——未来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至关重要,相应的项目开发与建设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大工程。怎样才能既满足拍摄需要又不破坏自然风景,又为随后的影视旅游提供相应的文化期待?这就要求影视拍摄一开始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影视拍摄结束后要及时维护,为游客提供影片内外相一致的风景和文化,提供高质量的影视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

    3.开发影视文化旅游时要照顾和尊重当地居民的原生态生活和习俗。通常,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影视拍摄的初期,拍摄地的居民由于新奇、由于经济原因、功利主义动机,一开始会很欢迎,但随后成为影视旅游的目的地,面对不定期的外来人口潮流、不同的外来文化冲击、媒体的频频曝光爆料等,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本民族习俗时,会对游客、对接踵而来的影视拍摄产生抵制感甚至排斥。因此,在推进影视文化旅游的整体过程中,始终都要照顾和尊重当地居民的原生态生活和习俗,引导民族旅游地的良性循环发展。

    4.引导大众理性消费影视旅游文化,树立正向价值观。《特洛伊》拍摄利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成千上万人的厮杀只是利用了几百人争斗场面进行技术复制而已。所以,当游客感受的实际拍摄地文化和景色与影视作品中不符合时,应加以适当解释,提高旅游者的深度文化理解,避免因文化期待反差太大的失望和负面的情绪。笔者认为,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要适度合理宣传,要符合影视形象,既突出当地特色又不失真实性,避免不切实际的虚夸造成严重的“期待悬崖”。可以开发象横店影视城《怒海争风》类似体验项目,让游客了解影视拍摄技术、声光电技术、影视特技合成技术的奥秘,给游客留下强烈震撼的同时,也理解影视旅游产品对科技的利用与依赖。

    此外,我们主张设立影视旅游文化宣传小站,结合史诗影片进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习俗、禁忌的宣传、宣讲,避免其影视旅游文化的价值异化。制作必要的民族传统习俗与禁忌、宗教信仰、哲学道德、民族心理等知识手册,设置免费义务宣讲点宣传材料,主管部门适当控制拍摄计划和调节拍摄频率,避免过度的功利主义导致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被外来文化侵蚀而异化、庸俗化等。只有尽力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意性和生命力,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价值,影视旅游文化的建构才有意义。

    结语

    好莱坞通过上演一系列《特洛伊》《奥德赛》这样的史诗大片,令荷马史诗在世界范围内享誉盛名。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史诗文化也应为全世界人民共享。面对好莱坞史诗电影的一轮又一轮的国际冲击波,利用少数民族史诗中古老的人文素材和文化资源,拍出有价值、有艺术魅力的民族史诗电影势在必行。在借鉴已经比较成熟的或成功的影视旅游商业运作模式,围绕史诗影视作品开发指向旅游的“后电影产品”,进行相应的影视旅游文化的建构时,以文化为主线、以文化为主题,突出民族文化的世界视野,营造吸引人、打动人的影视旅游文化氛围,放大理想的“影视经济”效应,实现影视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森.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2.

    [2]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方法[M].白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3]巴莫曲布嫫.南方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群集特征[J].中国民族文学网,2005-05-11.

    [4]张清华.“类史诗”·“类成长”·“类传奇”——中国当代革命历史叙事的三种模式及其叙事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

    [5]俞灵.电影,期待史诗归来[J].中国民族,2014(4):38.

    [6]凌逾.跨媒介叙事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2-38.

    [7][9]王玉玲.基于游客偏好分析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6,66.

    [8](Au)Sue Beeton.Film-Induce Tourism[M].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Frankfurt Lodge,2004:9.

    相关热词搜索:建构史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影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