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古代数学泰斗刘徽及其伟大成就】 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

    【古代数学泰斗刘徽及其伟大成就】 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

    时间:2019-01-28 17:55: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刘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家。他在算术、代数、几何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对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泰斗。
      【关键词】刘徽;算术;代数;几何;成就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个数学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很多卓越的数学家,及重要的数学著作,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公元三世纪是我国数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做了许多创造性的数学理论工作,对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撰的《九章算术注》与《海岛算经》作为我国宝贵的数学遗产而流传至今。并且他在算术、代数、几何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
      
      一、在算术上的成就
      
      1.十进小数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少广”章开方术注:“……求其微数,微数无名者,以其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就是说的十进小数。即:把忽(当时最小的长度单位)以下的第一位数作以10为分母(“其一退以十为母”)的分数,第二位数作以100为分母(“其再退以百为母”)的分数,……。这种无名的“微数”实际上就是现在小数的小数点后的部分。刘徽的十进小数记法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外国到十四世纪才出现同样的思想,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2.齐同术
      “齐同术”是刘徽从《九章算术》中关于分数的加减法与方程组解法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方法。刘徽认为,“凡(分)母互乘(分)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分数要进行加减运算,必须有同样的分母,做到“同”(通分),还要使每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步扩大,做到“齐”,即“母同子齐”,分数才能加减。例如,对于分数a/b和c/d,“凡(分)母互乘(分)子谓之齐”就是把,称之为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就是把称之为同。刘徽又把他的齐同术进一步加以解释:“同”是一群分数的公分母,“齐”是由“同”而来,是为了使分数之值不变.虽然可以直接由定义求“齐”、“同”,但当分子分母都很大时,计算就不方便了.因而,刘徽提出用诸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求:“齐”、“同”的方法,即“母除率,率乘子为齐”,“率”就是(诸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刘徽不仅完成了齐同术理论,而且还推广到用齐同术去求几个分数的平均值,解释衰分术,解“均输”、“盈不足”和“方程”等问题。还将齐同术用在联立方程组的解法中,提出了互乘消元法,使消元过程得以简化。齐同术在外国没有提出过,因此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算术的一个创造。
      
      二、在代数上的成就
      
      1.对于正负数的认识
      在我国,很早就认识了负数,负数概念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数学最杰出的创造之一。前苏联的数学史学家尤什凯维奇在《中国学者在数学领域中的成就》中说:“在《九章算术》第八章中,破天荒第一次在科学史上看到了正量与负量的区分……”。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第一次深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正负的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算”当时是指算筹,如果计算时用算筹代表“得”,“失”两种量,那就要用正负数来定义。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对后来的数学有深远的影响。
      2.改进解线性方程组的“直除法”
      《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术”是最早解“方程”的方法,主要是对方程实施“遍乘”和“直除”而达到消元的目的,比较麻烦。刘徽在方程章的注释中,对直除法加以改进,创立了互乘相消法。虽然,这种方法与现代加减消元法一致,不过那时用的是筹算。刘徽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元,“以小推大,虽四、五行不异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相消”时要看两方程首项系数的同异,同则相减,异则相加。刘徽的工作,大大减化了线性方程组解法。
      此外,刘徽在深入研究《九章算术》方程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方程理论。刘徽所谓“程”是程式或关系式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方程,而“方程”则相当于现在的方程组。他说:“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就是说:“有两个所求之物,需列两个程;有三个所求之物,需列三个程。程的个数必须与所求物的个数一致。诸程并列,恰成一方形,所以叫方程。”这里的“物”,实质上是未知数,只是当时尚未抽象出未知数的明确概念。定义中的“皆如物数程之”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刘徽提出的另一原则“行之左右无所同存”,共同构成了方程组有唯一解的条件。若译成现代数学语言,这两条即:方程个数必须与未知数个数一致,任意两个方程的系数不能相同或成比例。刘徽还认识到,当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少于所求物个数时,方程组的解不唯一;如果是齐次方程组,则方程组的解可以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即“举率以言之”。对于方程组的性质,刘徽总结出如下诸条:“令每行为率”,即方程各项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每一行中,虽复赤黑异算,无伤”,即方程各项同时变号,不改变方程组的解;“举率以相减,不害余数之课也,即两方程对应项相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很明显,刘徽对于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已经基本掌握了。不过,他没有考虑交换两个方程的位置,因为不进行这种变换亦可顺利求出方程组的解,而且调换算筹的位置是不方便的。
      
      三、在几何上的成就
      
      1.圆面积、圆周率与割圆术
      我国古代相传有“周三经一”的说法,刘徽发现这仅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径(圆的直径)之比,而非圆周长与圆径之比,因此以3为p值来计算圆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等是很不精确的。因此他提出了割圆术,他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之差越小,于是会“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也就是说当边数成倍增加地分割下去,则被分割的圆弧和所对应正多边形的边就愈短,这就是“割之弥细”,于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差愈小,这就是“所失弥少”。按照这种方法,如果分割次数无限增加时,则正多边形势必与圆重合,这样正多边形面积就与圆面积相等,而“无所失矣”,上述这段注文,充分体现了刘徽的极限思想。这一思想也提供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刘徽割圆术的出现,在世界数学史上虽晚于希腊的阿基米德,但在我国数学史上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刘徽的不等式只需要圆内接正多边形、而不需要圆外切正多边形,因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祖先用位值制记数及计算,乘方、开方等运算都能迅速地完成,远比希腊人的计算方便得多。
      此外,《九章算术》中有计算圆面积的重要公式:“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大量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正确成果。但是这个公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由于经文过于简略,其他材料又十分缺乏,因而不可稽考。
      2.几何定理的证明
      刘徽采用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九章算术》中许多几何公式和定理,其中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定理。在研究立体几何时,发现了一条重要原理:对两个等高的立体,若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得的面积之比为一常数,则这两立体的体积之比也等于该常数。这一原理可称为“刘徽原理”。在《九章算术注》中,刘徽多次运用了这一原理,例如,圆台体积:外切正四梭台体积=圆面积:外切正方形面积=。书中对圆锥、圆台等旋转体体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刘徽原理为依据的。
      3.对球体积的研究
      我国古代把球称为“立圆”,又叫做“丸”。刘徽首先发现《九章算术》中:“球与其外切等边圆柱体积之比是”是错误的,试图利用刘徽原理求出正确的球体积公式。他首先作球的外切立方体,然后用两个直径等于球径的圆柱从立方体内切贯穿,于是,球便被包在两圆柱相交的公共部分,而且与圆柱相切。此两圆柱的共同部分的形状,刘徽称之为“牟合方盖”。根据刘徽原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就归结为如何计算牟合方盖的体积。这是刘徽对球体积计算的一个重大贡献。尽管刘徽并没有找到计算牟合方盖的方法,但是他为后人指明了方向。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吴文俊先生说:“从对数学贡献的角度来衡量,刘徽应该与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三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书春.中国古代数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4.
      [4]李继闵.东方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63-270.

    相关热词搜索:泰斗古代数学伟大成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