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冷眼看大儒】 重生封神当大儒

    【冷眼看大儒】 重生封神当大儒

    时间:2019-02-06 05:34:1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这是清代文人王永彬在他《围炉夜话》中,留下的一首中国文化人的绝唱。这番话既是他个人的声音,又是他对两千多年来儒学孤傲精神的一种概括。时至今日,笔者重新咀嚼这段文化格言时,虽然感到其文掷地有声,但也感到这位清代文化长老的论述,有在儒学宝座的巅峰上坐而论道之嫌。之所以这么评说,实因他从纯儒学的角度,把财富与文化、道德与人性做出了根本对立的诠注。
      近读商务印书馆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商业史》,在序文中有一句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人大都轻商。”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惯性思维,是很难在一朝一夕有所改观的。笔者亦为一个文化人,读了王永彬的文化箴言之后,疑问随即而来:如果没有了财富的支撑,那些古代的名人雅士,如何穿衣吃饭,是用什么来购买笔、纸、墨、砚的;又是如何将那些诗、词、歌、赋装订成册,流传于世的?
      记得,在历史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化人在反思历史时,有记者问及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被贬为贱民,流放于社会底层时(指监狱),你还有没有创作欲求?”
      我说:“有时有,有时无。”
      他说:“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无?”
      我答:“吃饱肚子的时候有,饥肠辘辘的时候无。”
      道理十分简单,在上个世纪大饥饿的60年代,在劳改队我用破锅煮过菜根,用以充饥;那时连生存下去都是问题,还会迸发创作欲求吗?因而,我联想到无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抑或是罗贯中、曹雪芹……在填饱肚子之后,才抒发出文学天赋和艺术潜能――如果他们不具有填饱肚子起码的金钱保证,何以买得起纸笔砚墨,他们的文字何以流传千古?因而,财富二字本身并不无耻无德,对文化人来说,没了它就没了赖以生存的根。
      鲁迅当年虽然遭受国民党迫害,但千字折合六袋面粉的稿费收入,他还是不乏温饱的。我的挚友――英年早逝的刘绍棠,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为几句文化与财富的实话,付出惨痛的代价。他说:“如果我们能有三万元,就能心安地写长篇小说了。”结果,人家说他是提倡拜金主义,批来斗去,后来演绎成典型的右派言论之一。其实刘绍棠触及的,正是文化与财富依存的本源关系。文学史上“贫贱不能移志”的文人是有的,如晋代陶渊明自摘乌纱,到桃花源去喝自酿的美酒;明初放牛娃出身的画家王冕,拒朱元璋进朝为仕的圣谕……这里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他们都是有饭吃有炕睡的人――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身为乞丐,而又写出传世佳作的文化人――文化与财富是连体婴儿,如果没有穿衣吃饭的底线保证,怕是纵有天才也会无所作为。
      诚然,纵观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中国,“财富”这个字眼常与“无学”、“无耻”、“无术”、“无德”等贬义词汇联系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可能与历史上的大贪、大宦、官商勾结留下的种种污秽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品质高洁的富商,像近代史上的胡雪岩,就是其中的一例。因而笔者试想,王永彬之所以把财富与道德绝对对立起来,从文化血缘关系上去探寻,似乎与中国文化人在诸子百家中独尊儒术的思维定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史记载,《围炉夜话》的诞生,是王永彬围着温暖的炉火,对子女亲属进行儒学教育时,留下的生活笔记。笔者设想,他如果没有遮风挡雨的宅院,冬天没有火炕睡觉,闲坐时没有炉火取暖,身边没有子女围炉而坐,还会有这篇笔记出炉吗?中国有句流传千百年的民间谚语,叫“站着说话不腰疼”;也许只有从生活困境中活过来的文化人,才会对其说提出另一种认知:财富本身不是罪恶,无止境的贪欲和巧取豪夺的不义之财,才是人间恶行。
      我从文五十多年,从悲喜人生中得到如此结论。然否?望得到方家的匡正!■
      【周祖汉荐自《羊城晚报》2009年3月12日】

    相关热词搜索:大儒冷眼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