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浅谈民歌的传承如何通过旅游产业实现

    浅谈民歌的传承如何通过旅游产业实现

    时间:2020-03-27 05:18: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背景

    直到刚过去的2014年,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所持有的各级“非遗”证书竟然高达近五百余项,而其中不乏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的成分比如广西桂剧、桂林彩调、桂林渔鼓等等。对于民族文化来说,“非遗”身份既能够提升影响力,又能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其本身也通过产业化的经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桂林形成了将少数民族艺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个独特风格,很好的宣传了自己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创造了较高比重的旅游收益。而我國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处于落后姿态,它们并非却少文化资源,但是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开发。那么在此借鉴桂林市的“民歌旅游”,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百越之后,山水之乡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接近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甘前”、“甑皮岩”、“柳江”等人在岭南地带活动,而后战国时代《山海经》中关于“桂林八树,在番隅东”,最早留下“桂林”一词,始皇平定六国之后,南下攻岭南的百越之地,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次征战拿下后,修建了灵渠,设下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一词沿用至今日,但是昔日的“桂林郡”并非今日的桂林市。在可考的历史上桂林一直是少数民族的一个聚居区,其中以壮族为主、侗族、瑶族等,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广西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据有关考证它很有可能为百越人的后代。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几个民族以能歌著称,凭借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与桂林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当下桂林旅游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桂林作为旅游城市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标语,人们纷纷到这里,乘船于漓江之上,看冠甲天下的山与水,听着人们对歌的欢快场景,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受。这便是广西桂林的“民歌旅游”。人们看到两千多年前的花山崖壁画、制作考究的铜鼓,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壮民之音,沿袭古今

    说到山歌,1960年的老电影《刘三姐》不仅给我们青年人带来,更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她不畏强权向封建地主宣战,用智慧与歌声赢来了“歌仙”的美名,而在这美丽传说的背后是一种对当地文化的保护,能够有这样一个正面的,汇聚智慧与勇气的形象是对当地文化精神的一个最好的宣传,还散播了“真、善、美”的审美意识,还使“对歌”这样的一个形式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桂林这样一个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其有了文化精神层面的上升。

    由老电影中的“对歌”,我们联想到国际民歌艺术节这样的盛会。每逢“三月三”,少男少女们纷纷穿上华美的民族服饰,到山上、或泛舟江面,用婉转的歌声表达情意,这样一种相对原始的形式,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这种形式非但没有消亡,反倒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每年的"三月三"定为民歌文化艺术节,后逐渐演化为国际民歌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众多中国和国际上的民歌艺术爱好者,同时使壮族民歌艺术得以传播和发展。桂林地域的优势无疑创造了当地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播环境,东南亚的各个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增添了异国情调和不一样的意境形成了今天国际民歌艺术节百花争艳的现状。

    桂林的“民歌传承”得到了民众和政府的支持。桂林市委主持召开的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题座谈会,以“寻找文化的力量”为题,各界人士踊跃发言,提到将借助现代的技术力量将桂林市的璀璨文化表达出来。近期教育局还推行了“地方戏曲进校园”主题的活动,让很多未接触过戏曲艺术的中小学生也体验到了地方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非遗传承机构还为全市范围内数百名音乐教师进行地方剧、曲艺培训,旨在通过老师带动学生,让桂林的地方戏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

    前途光明,无限可能

    当旅游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一个主要项目,而人们早已不像过去屈服于路途的崎岖遥远和疲惫的身心,那么拥有怎么样的独特竞争力才能在争奇斗艳的文化世界中得到世人的瞩目呢,首先就是明确自身与其他的差异,并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并朝着这一个方向向前进。

    我可以说,桂林的旅游是“民歌旅游”。针对桂林的“民歌旅游”,我想出了以下几条建议。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桂林旅游开发的未来,对其他立志于走文化旅游路线的地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一,将体验式旅游上升一个等级,过去的民歌以及各式各样的风俗,并没有太注重“体验”二字,人们到了那里,更多的是参观,留下的或许就是几张照片、视频,一些回忆的文字,而这样传统的旅游模式必有一日显出其弊端,人们将不再体验旅游的过程,而是过度注重“带回去”什么,于是现在很多人的旅游更多的不是对自己的释放,而是更接近机械化的记录,“体验”不仅仅是对潜在观光者的一种无形吸引力,更能够给游客以更高的质量与感受。而如何增加这种“体验”感呢?让游客参与属于真正少数民族的一些聚会、仪式,给游客机会去学习当地特色的民歌、风俗和技术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方式,相信在未来,做到“身临其境”必将给旅游产业将带来新的革命。

    第二,重视高校的力量,虽然处于一个经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省,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是社会大环境中十分强大的一个中坚力量,桂林当地的八所高校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除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对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承担起责任和担当,参与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上来。

    “文化失语”这样一种情况时常发生在我们年轻人身上,教育条件的改善虽然使整个国民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对中华文化特色的重视依然缺乏重视,那么,在拥有传承优秀文化历史的责任感的年轻人身上,必然也肩负着对其文化历史了解的义务,重视高校力量,第一步就是让其参与当地文化其中,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其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成立民歌(民族)博物馆,当下的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去整理出现过所有的民歌、也不能记录所有的音乐、映像资料,但是对仅存的一些片段、信息,我们应该用一种既可以展览,又能够传承的形式去保存下来。成立一个专属的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将仅存的影像、音频、文字资料收集成库,能起到很好的保留、研究作用。

    第四,以东盟为跳板,形成独特的文化竞争力。不仅毗邻越南,与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了一个地区组织的合作可能性。“东盟博览会”每年定期在广西举办,我们知道,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别具一格的,那么让它们的民族文化与广西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相交融,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但是,既要开放,也要保护。过去的封闭落后事实上是对文化民族特色的一种保护,而开发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伤害,利益必然是以牺牲换来的,而对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必须要注意保护自身的特色。

    第五,将影视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在过去,我们知道一部影响广泛的电影《刘三姐》和一部张艺谋宏大的的山水情景剧“印象刘三姐”,的确,有这样经典的萤幕上的形象,不仅使桂林名声在外,更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影视产业普及广大民众的今天,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是很好的文化武器,能为当地争取到极高的社会名誉以及普及性。

    第六,增强创新能力,挣脱传统模式的禁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审美意识的提高,未来的旅游产业无疑将向生态化、体验化、创意化发展。很多主题鲜明、运营良好的旅游场所,正是采用了独特的创意,那么“民歌”的创意是我们可以联想的。

    绕梁余音,千里不止

    纵使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祖传的宝贝”得到了普罗大众的认可和向往,桂林的“民歌旅游”未来将要走上什么样的路,还等待人们去开发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将逐渐取代冷热兵器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的奋斗目标,同时世界文化范围内的无形的战场也将会形成。相信文化的力量将会成为经久不衰的动力,推动着优秀文明的传播和发扬。

    相关热词搜索:民歌浅谈传承旅游产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