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多少功夫织得成

    多少功夫织得成

    时间:2020-03-27 05:19: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宋代诗人刘克庄写有《莺梭》一诗:“掷柳迁乔大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似锦,多少功夫织得成。”是说黄莺春来有情,叽叽喳喳地在绿树间跳跃,繁花似锦的季春三月,就在它们不知疲倦的欢歌中到来了。尹伯康先生以八十七岁高龄,也如黄莺般在不知疲倦地耕耘着。继撰写出版《湖南戏剧史纲》、《戏曲演出艺术散论》、《祁阳戏舞台艺术》、内部刊印《尹氏戏文拾遗》、《湖南当代戏剧大事记》诸书之后,又日夜不辍,翻检旧箧,行走典籍,爬罗史山,翱翔史像,在祁剧的历史长廊中往复行吟,一本十七万余字的《祁剧简史》业已杀青。这是“多少功夫织得成”的蜡染印花土锦!黄莺织春,尚当众交交作声,宣示自己的艰辛;而耄耋的伯康先生,则一生“桃李不言”,编织着自己的戏曲华章,直至默默地付梓行世(只是内部印行,遑论跻身公营出版社),此岂当今菊坛浮躁子所能比耶!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己在其所著《史通》一书中提出,写历史的人或欲成为史学家的人要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之“三长”。“史学”,应该是指相关的历史知识;史识,是说要有自己对历史史料的识别、判断和见解;史才,就是对历史的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简概精要。

    伯康先生生于邵阳,是祁剧永河派主要流布地的热心观众、创作者和史论研究家。新中国成立前,就看过不少祁阳戏的优秀剧目,熟稔得如数家珍;也结识过不少祁阳戏的名牌名角,听到过不少祁阳戏界的趣闻轶事,目染过祁阳戏千般惊奇表演绝技,耳熏过祁阳戏万种优美独特声腔,迷于中而耽于爱。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投身戏曲改进工作之中,后专于剧目指导、艺术评论、戏曲史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参加过《中国戏曲志·湖南卷》、《祁剧志》的主要编纂工作。做过长期的戏曲田野调查,采访过成百上千的戏曲工作者、戏迷、票友和戏曲文化界的领导者,接触过众多的各戏曲剧种的专家、学者,加上他勤于记录,择善积累,触类旁通,存真去伪,取精抉粗,因而,对于祁剧,他有如海的“肚子”,是具备“史学”“史识”之长的。

    《祁剧简史》全书共分开头语、一至五章和“附录”(一、二)等八部分。开头语简述了祁剧名称的由来和变化,祁剧发生地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民俗民风等状况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一至五章分述了祁剧的起源、祁剧的形成、初步的发展、发展的高峰和当代的景况等。附录(一)记录了祁剧的事件、传说和班规、行话;附录(二)收录了代表性剧团、剧场、剧目、剧评和剧人的介绍。从内容上看,涉猎广泛,既有湖南地方剧种志《祁剧志》的材料,又有其它地方史志的记载(诸如《中国戏曲志》中的江西卷、广东卷、广西卷、福建卷、安徽卷、湖北卷等),还有作者自己大量的田野调查笔记、被采访者的谈话记录,其他戏曲工作者的相关著述和调查记录等不下百种。有关祁剧史志材料搜罗弘富,“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对当时各种“杂史”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存在的“异辞疑事”,经“善思之”(上引文均见于刘知己著《史通》)后,得出自己的判断,归纳出自己的结论。如《祁剧的起源》一章里,作者征引了不同的四种起源说,除了过往的三种起源旧说外,还包括了“明代洪武年间焦德携妻将雏从弋阳迁居祁阳唱木脑壳戏”的新说(见罗少亚著小说《楚弦绝》,200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传说。从四种起源说中,作者经分析研究,审慎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研究剧史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各种传说要经得起分析,不能随意作为依据。剧种的起源要有实体,有剧目,有艺人,有演出团体。研究剧种的起源要从现实的艺术情况出发。那么,祁剧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笔者认为:祁剧起源于目连戏班。”(《祁剧简史》第11页)在以下的行文中,作者论证了祁阳戏班演出的目连戏与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异同,与安徽、江西民间诸目连戏的源流关系,在剧目、艺人、演出团体诸方面进行材料、观点的比对,在排除假伪、偏颇、武断等因素后,才得出“祁剧起源于目连戏班”的结论。这种结论既是创见性的,又是科学性的,能经得起学术和历史的检验,因为它源于作者自创的新的理论依据:“剧种的起源要有实体、有剧目,有艺人,有演出团体”。“四有”的理论提出,无疑为任何一个剧种的起源的研究都能提供新思路。

    伯康先生在该书第二、三、四章中,还写有好几处评价祁剧史事和人物的“史论”性文章,以践己“志之为用,网罗遗逸,载纪不可,附传非宜。理切必在甄明,事重尤应标著,搜猎上下,总括代终,置之众篇之后,一统天人之迹”(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显“采旧增新”,“论叙殊致”。做到在写作中“事重尤应标著”,以实现强调祁剧简史内容的重要性;写出的史实达到“一统天人之迹”的要求,就能揭示祁剧史论在书中的重要位置。这又成了《祁剧简史》另一特点:叙论结合,殊致相映。

    在第三章《祁剧的初步发展》中,当叙述到祁剧剧目的积累和丰富的途径时,作者论述了四种途径:由高腔、昆腔、弹腔、吹腔等声腔传入时带来的剧目;由兄弟剧种如衡阳湘剧、桂剧、汉剧、东河戏交流而引进;祁阳班艺人自编自演的创作剧目;连台戏或搭桥戏久演后成为铁本。论述中引用大量剧目名称和内容作论据,并辅以其它地方大戏剧种的同类例证加以论证,实在贴切,理足服人。同章,在叙述到祁阳戏流传广远,影响及于桂、粤、赣、闽、黔、滇、新诸省区时,及时例举当时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环境、祁阳戏的生态,细致地加以分析,归纳出恰中肯綮的原因:祁阳戏班艺人的开拓精神,痴迷祁阳戏的达官商贾的扶助,祁阳戏班拥有技艺精良的艺人、奇妙绝伦的表演艺术和观众亲睐的舞台风格。第四章《祁剧的再发展》记叙了四百年间祁剧科班的发展历史,述说了由科班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优秀演员和乐员,犹如灿烂星汉,辉耀着祁阳戏历史的天空。其中的原因,作者又做了为人信服的分析探求和研究,提出了五大原因:“名师出高徒”———“科班教师大多是技艺精湛或饱学多才的艺师”;“教师对学徒要求严格,训练扎实”;“学徒学习刻苦”,以学戏演戏作为谋生之途;学艺时间较长,功夫成套。并指出,此种兴科办班的方法,“也为建国后培训小演员提供了经验,开了先河”,实际上,也相应地映照出目前大专院校兴办艺术科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办学成果上的显著不足。同章,作者深有感慨地提出,祁阳戏“表演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造就著名演员的动力之一”。并以李荣富师法、融汇周三毛、张永彩、唐玉庆三个丑行流派而集丑行大成,唐三雄为代表的花脸流派,郭品文为代表的小生流派为例,总结出“表演艺术流派一形成,流派的代表人在祁剧界内部和观众中知名度就得到提高”,“流派形成后,流派的代表人为了维护流派的声誉,必然加强艺术锻炼和艺术创造,以提高表演能力,丰富表演手段,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等经验,并不忘历史的镜照作用,给当今的祁剧剧坛以醍醐灌顶式的棒喝:“当今的祁剧界,虽然也有不少著名演员,但是并未形成新的表演流派,演员自身缺乏创造流派的意识,领导和组织者更未从这方面思考问题”。

    这些史论恰到好处地予以安置,与史叙的巧妙结合,史论的简赅精到,恰也是简史作者“史才”的表露。

    《祁剧简史》在动议写作时,伯康先生就将大致的提纲付我,征求意见。初稿甫出,又让我先睹为快,提出修改建议。经他再三删削增改后,更嘱我阅读通篇,为文作序。先生乃余长辈,业界师尊,此等重托,论辈份岂敢忝列,论学养不能置喙,论能力难予承担。唯经细读再三,仔细体悟真谛,然后缀字成句,审慎纫句成篇。谨此敬慰先生“老骥奋蹄,志在千里。辛勤为作,遗珠后学。桃李不言,下自成徯”的隆高艺术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功夫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