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从罗马风到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变化

    从罗马风到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变化

    时间:2020-04-23 05:20: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提到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不得不提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这两种建筑风格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二者差异显著,甚至相互对立,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基本以教会的活动场所“教堂”为主要形式,其建筑风格也就体现了教会的基督教思想。因此,教堂建筑风格的改变,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转变。

    关键词:中世纪;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基督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89-03

    一、“千年中世纪”真的是如此黑暗吗?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顾名思义,就是“中间的世纪”,它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Giovanni Andrea提出的,意在指“介于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中间的那段时期”。“中世纪”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大历史时期之一(古典时期、中世纪、现代时期、当代时期),一般认为该时期的起始时间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时间为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期间历经大约1000年,故后人称其为“千年中世纪”。

    (二)“黑暗”的中世纪

    从最开始得名的时候,“中世纪”似乎就背上了贬义的内涵,并且后人多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千年中世纪背上了如此“黑暗”的名声?

    众所周知,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两大文明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鼻祖,也是近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石;在“中世纪”之后,有令后人记忆深刻、几乎影响欧洲近现代文化格局的“文艺复兴”。因此,这夹在中间的1000多年,似乎就显得“黯淡”了许多,后人索性直接称其为“黑暗的堕落期”。

    另一方面,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统治整个社会,包括文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必须遵从基督教文化的规定。教会在整个社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人们所有的言行都受宗教神学思想的控制,并且根据教会规章,依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情况,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级。总而言之,中世纪的社会“神权”统治着一切,“人权”被完全束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文化都必须遵从基督教义的规定,而基督教文化是反对一切“古典文化”的,他们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文化全部销毁,并禁止一切反对基督教义的文化行为。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中世纪文化”与“古典文化”完全对立,并禁止一切反对其教义的文化存在,确实是文化的悲哀,也足够“黑暗”。

    (三)艺术的繁荣

    但是,抛开文化范畴,“中世纪”在其他一些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中世纪艺术可以说达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更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黑暗的中世纪也有其光辉的一面,那就是艺术。

    为什么中世纪的艺术会如此繁荣?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文化就是基督教的文化,教会统治了一切。教会需要一个宣传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更好地来传播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媒介是什么呢?答案是艺术!因为艺术具有沟通和装饰的功能,还具备其他如宣传、纪念、评论社会、解读现实、表现美等功能。在文盲率超高的中世纪,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宗教思想的宣传,的确是一个绝佳的手段。

    (四)建筑艺术对于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性

    教会为了更好地宣传基督教文化,利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段,其中建筑就是一个典范。相比较其他的艺术手段,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建筑能够更好地诠释基督教的内涵,也最具持久性、保存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更容易观察和识别。

    建筑和宗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感情和宗教信仰对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上帝是人的精神产物,人住在屋里,当然也要把上帝安顿在建筑空间内,所以,一切宗教都是建筑的宗教。

    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代表,非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莫属。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基本上就能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内涵及其转变了。

    简言之,“千年中世纪”并不是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就是“黑暗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艺术以及现当代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二、罗马风建筑——欧洲中世纪第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

    (一)罗马风建筑的来历与兴起

    罗马风建筑,又译为罗马式建筑、罗曼建筑、仿罗马建筑等。“罗马风”,是法国历史艺术家科蒙于1824年最早使用的一个词。他用这个词表达一种受到古代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主要指表现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风格。

    罗马风建筑,与古代罗马建筑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西方中世纪早期教堂建筑的一种流行风格,盛行于9-12世纪的西欧以及北欧的部分地区,并在11-12世纪,在西欧、北欧,以及没有受到拜占庭艺术影响的东欧地区广为流传。

    罗马风建筑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中世纪狂热的宗教风潮。中世纪是基督教崇拜的时代,人们需要建造教堂举行宗教仪式,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另外,当时贸易路线的开通,促使宗教活动家们相互往来,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教堂建筑,对罗马风教堂建筑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基督教会在当时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领袖,占有社会财富的一半以上,故教堂和修道院以及后来发展的城市住宅成为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类型。

    (二)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特征——“又矮又胖的丑男”

    罗马风建筑借助早已式微的古代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手段,吸收了拜占庭等东方艺术的元素,力求适应受基督教支配的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的需要。这种建筑风格以教堂建筑为中心,形成了圆拱、厚墙、巨柱、交叉圆拱顶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是一种多种建筑风格的复合体。它糅合了之前加洛林艺术、奥托艺术、拜占庭艺术和日耳曼建筑风格,但总体上继承了古罗马半圆形拱券结构,窗、门和拱廊,普遍采用罗马式半圆拱顶,以一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

    2、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宇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窗口狭小,室内光线昏暗,在较大的内部空间形成了一种阴暗的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殿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3、一般建有高大的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以及碉堡式的钟塔。教堂内部大量使用立柱和拱券;

    4、追求凝重均衡的效果,饱满的力度,疏密均匀的节奏和宏大的体积,以烘托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威严和力量。

    总体来说,罗马风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充分显示了当时社会基督教会的威严。我们形象地将罗马风建筑比喻成“又矮又胖的丑男”!

    罗马风建筑的著名实例如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建筑群,它是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主要代表,由教堂、洗礼堂和钟塔(著名的比萨斜塔)组成。

    (三)罗马风建筑中蕴含的基督教文化——上帝与人同在

    罗马风教堂的建筑样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基督教的理解。公元313年基督教成为官方承认的宗教后,罗马人一边建造教堂,同时也大建凯旋门、记功柱、广场等歌功颂德的纪念性建筑物。也就是说,罗马人更看重人间的世俗生活,他们所理解的天国,是与人间很接近的天国。

    罗马风教堂,外观上以低矮的半圆形穹顶来象征宇宙间的天国,教堂的门、窗、拱廊的上部,也采用这种拱形结构,使人感到天国与人间的接近;内部装饰上,主要以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支撑,使人联想到天穹;室内的雕塑和绘画,多以动、植物为题材,进入教堂,人们仿佛置身于上帝创造的生灵之中。

    总之,罗马风教堂的形象,意味着宗教信仰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使人感受到神灵的祥和,给人带来安全感。在中世纪的社会,罗马风教堂就是基督教会力量和身份的象征,通常都建造地又矮又稳,十分坚固厚重,蕴含的宗教寓意为:上帝与人同在,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上帝必须拉近与人的距离,给人一种威严、厚重的敬畏感!

    三、哥特式建筑——西方基督教艺术的顶峰

    (一)欧洲哥特式建筑兴起的社会背景

    作为“信仰的时代”,中世纪亦有自己可视的纪念碑,那就是哥特式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这个词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的,意大利人将北方的所有人称作“野蛮人”,将“哥特艺术”视为“野蛮人的艺术”。不难理解,仰望着“罗马昔日之壮观”,并以“古典文化当然的继承者”而自居的文艺复兴的学者们,实际上是将“哥特式”一词当作了粗野与怪诞的同义词。直到今天,这种艺术风格才得到了全面而公正客观的评价,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艺术风格词语,“哥特式”一词已经不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了。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一种高直的建筑风格,12世纪初出现于法国,很快排挤了罗马风建筑而流行于欧洲。

    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和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相关联的,而哥特式建筑的兴起也是与封建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基督教神权的扩大分不开的,哥特式建筑就是这三者结合的产物。如果罗马风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么哥特式建筑,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极大地繁荣,社会富足,人口逐渐集中到城市里来,这就为建造高大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哥特艺术与建筑得到大力的发展,许多哥特式大教堂和城市管理机关的建筑建立起来,争相夸耀自己城市的财富;最后,基督教会神权的扩大,使这个时期的教堂自然得到了特别有利的发展机会,教堂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正反映出当时教会在封建社会中的势力。

    事实上,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将西方基督教艺术推向了顶峰,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西欧的封建社会,哥特式成为一种成熟的时代艺术风格,教堂建筑则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

    (二)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又高又瘦的美女”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诞生地,尤以法国本土的哥特式教堂为标准风格,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等都是典型的欧洲传统哥特式建筑。此类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大量使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整体建筑显得轻盈飘逸,营造出一种飞升感。

    具体说来,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点有:

    1、追求高直、空灵的形象,建筑群自上而下,呈现向上飞升的态势。教堂顶部建有很高的尖塔,而内部的柱子,追求垂直的线条,优雅而富有韵律感,具有增加视觉的向上功能。整个教堂,几乎每个建筑点,都像一个飞向天空的箭头,令人产生向上的腾空感;

    2、为解决高耸拱的推动力,教堂建筑采用斜撑的飞扶壁技术。这种技术既解决了力学结构问题,又可以作为装饰,丰富了教堂形象,增强了建筑的空灵感;

    3、教堂几乎没有完全统一的建筑样式。教堂上的高塔和钟楼,几乎没有两样是一模一样的,而教堂的主体平面,即使是对称的,两边的处理也不都一样。这种教堂的多样形式,恰恰反映了中世纪浪漫主义的文化精神;

    4、教堂的正立面建有精细巧致的彩色大圆窗,又称玫瑰窗,使整个建筑更显富丽堂皇。玫瑰窗将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镶嵌其中,当阳光从外面射入室内,人们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在基督教象征体系中,红玫瑰代表基督在十字架上流下的鲜血,因而也代表了上帝的爱。玫瑰花瓣则代表信徒们的灵魂;

    5、玻璃花窗,是哥特式建筑的又一大特点。由于在技术上解决了先前罗马风建筑厚重墙体的问题,哥特式教堂可以在高大的墙体上开众多的窗户,因此大大发展了玻璃彩窗绘画艺术。当阳光从彩色玻璃窗射进来时,形成绚丽夺目的画面,犹如来自天国的信息,造成迷离虚幻的景象,增添了教堂庄严的神秘感。另一方面,窗画描绘的《圣经》故事,被称为“傻子的圣经”,为不识字的信徒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从艺术形象中了解宗教教义。

    总而言之,哥特式教堂通常建造地又高又细,十分地修长轻盈,并且营造出一种飞天的感觉。与之前的罗马风建筑相比较,哥特式建筑系统地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并以明亮的彩色大玻璃窗,取代了罗马风建筑厚重的墙体。这种建筑样式,比罗马风来得空灵、纤瘦和高耸。为了追求高直形象,其构件都做得细长,不像罗马风那样壮实、敦厚。如果说罗马风建筑是“又矮又胖的丑男”,我们形象地将哥特式建筑比喻成“又高又瘦的美女”。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哥特”这个词最初是由意大利人喊出的,他们将这种与“传统、经典的古罗马风格相异的建筑风格”称之为“野蛮人的艺术”。因此,受早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和古典艺术的影响,意大利人始终没有完全接受哥特式建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通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差异,在标准结构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结合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风格。

    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非米兰大教堂莫属。这座被马克·吐温称为“用大理石写诗”的教堂,是“米兰精神的中枢”,也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世界第二大教堂。

    (三)哥特式建筑中基督教文化的变化——飞向天国,人们需要更好地接近上帝

    哥特式建筑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高直的形体,玲珑剔透的装饰,表现了崇高、神圣、与天接近、超凡脱俗的效果,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用神权思想来统治群众的精神工具。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对人民影响很深,宗教色彩必然也要影响着建筑风格。巨大的教堂,在中世纪的城市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而这种建筑新风格---哥特式建筑的产生,与城市的发展和宗教势力的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欧洲,教会需要用教堂高大向上的形体来表示神权的尊严、崇高,需要用体积庞大的教堂来容纳众多做礼拜的教徒。

    从宗教本身看,高耸的教堂建筑形态,更能表达基督教的内涵,它象征宗教的至高无上,也表达信徒赎罪升天的感情和精神追求。如果说罗马风建筑体现的是坚固厚重、踏实敬重的威严感,让人类感觉到“上帝与人同在”的话,那么哥特式教堂展现出的“向上飞升”与“超凡脱俗”的幻觉,则完全符合封建国家和教会以宗教的观念从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需求:上帝高高在上,人类如此渺小,走进哥特式大教堂,人类可以更好地接近上帝,读懂上帝,向天国靠拢!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更加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学习西方文化,了解欧洲风情,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赴欧洲参观游览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人们来到欧洲,参观欣赏一座城市的时候,通常最先、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城市的建筑物。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手段(绘画、雕塑、音乐等),建筑能够更好地诠释文化的内涵,也最具有持久性、保存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更容易观察和识别。如果能够通过对眼前建筑风格的分析,体会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那么学习一种新的文化将变得更加简便、更加迅捷,也将更加有趣。笔者希望大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领略欧洲建筑艺术的魅力,让旅行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大致了解欧洲文明的精髓——基督教文化。

    参考文献:

    [1] Piero Adorno e Adriana Mastrangelo, Arte—Correnti e artisti, vol 1, Dalla preistoria al primo rinascimento, Casa editrice G.D’Anna Messina-Firenze, 1994.

    [2] Marcello Tomei, Tutto Architettura—Studio, riepilogo, sintesi, Deagostini, 2010.

    [3] Carol Davidson Cragoe, Leggere l’architettura—La grammatica degli edifici, Logos,2010.

    [4]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哥特式罗马看中变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