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我国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4 18:1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我国经济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但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技术的梯度推移已不合时宜。本文以综述的方式总结了反梯度推移理论引入我国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学者们的观点,说明了反梯度推移更符合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梯度推移 反梯度推移 极化效应
      一、梯度推移理论的产生与引入
      梯度推移理论的思想最早产生于欧洲。早在1826年,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Tunen)就开始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提出了农业圈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后来,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er,1909)又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利用等费用线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得出了工厂的最优区位,初步揭示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机制,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马歇尔(Marshell,1961)在上述理论特别是韦伯产业集聚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思想则为现有梯度推移理论奠定了雏形,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梯度推移理论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理论。其基本观点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据梯度推移动态分析最具权威者迈达尔认为,梯度推移中的地区分化根源于三种效应力量对比。这三种效应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和扩散效应。其中前两种促使地区差距扩大,后一种促使地区差距缩小。迈达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因此梯度推移中的地区分化是经常性现象。然而,遵循梯度推移规律并不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回程效应弱的地区完全可能超越发达地区。
      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我国经济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1982年,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的何钟秀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社会学大会第二十三次委员会上提交的名为《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递》的论文中首先系统提出了国内技术转移的梯度推移规律理论,简称梯度理论。主要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对外开放格局,探讨开拓重心的空间转移、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以及技术“梯度推移”为主导的国内技术转移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并逐步确立了在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顺序展开经济布局的梯度推移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与实践的主流。
      二、反梯度推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内外许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通过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向欠发达的低梯度地区以产业和制度为中心的梯度推移,可以实现区域内结构的优化。然而,随着工业化速度和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梯度理论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要求,将梯度推移与循环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则更是一个新课题。
      1984年,康荣平等学者首次提出了技术转移中的梯度和跳跃问题。他们认为人类各种信息传输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在技术的梯度转移过程中对梯度的均匀性造成越来越大的干扰和破坏。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输工具的迅速发展使技术转移进程产生大量的跳跃,即跳过许多原有的梯度直达遥远的地方,从而使技术转移的进行越来越不受地理空间上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梯度转移规律的作用领域和范围,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缩小,直至该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舞台上失去它原有的尺度和意义。技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在人类社会中交通、电讯等传输能力处于很不发达的那种经济条件下产生和起作用的,所以其原型只在古代社会中存在,而且只表现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变化,以下因素的发展对梯度规律造成干扰,如信息传输工具、运输工具、资源、需求、制度等等,因此逐渐形成种种变型。而上述诸因素的干扰则反映了另一些规律也在起作用,其中重要的一个可称之为技术跳跃转移规律,它主要是由于信息传输和物、能传输能力的发展,随着新的经济条件出现而产生的,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可能扮演主要角色。
      郭凡生(1984)认为,梯度推移理论正确地指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经济、技术水平上分为三个梯度的客观事实。对我国解放后三十余年不从实际出发,要求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全面赶超,不顾经济效果搞“山、散、洞”的方针和作法提出了批判,是我国在科学学、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迈出的非凡一步。但是,从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梯度推移理论就明显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和错误,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梯度推移理论的理论逻辑和推理基础,基本上还是把我国看作一个闭关自守的封闭系统。
      张益、牛中孚(1985),綦尤礼、高敬海(1986)认为中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依靠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多元资源综合转换的发展道路。为此,近来,一些学者特别是西部各省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呼吁:西部不发达地区必须“超梯度”发展。
      1986年,郭凡生发表了题为《何为“反梯度理论”》文章,文中分析了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并总结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接受了反梯度理论的称呼,明确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梯度推移是国内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条件好的落后地区同样可以成为技术高梯度地区。
    相关热词搜索:梯度理论研究推移综述我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