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宗族底色下的大型村庄治理研究

    宗族底色下的大型村庄治理研究

    时间:2022-09-08 08:3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宗族村庄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村庄聚落样态,具有鲜明的血缘纽带特征。虽然近代以来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外部输入不断增多,但粤西黄村以宗族组织为代表的传统因素在当下的村庄治理中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内生性因素强于外嵌因素,不仅能团结村民宗族成员,号召募捐获取村庄发展资金,而且通过成立村庄治安队为村庄提供了治理秩序,并以宗族组织与县、镇博弈以获取村庄发展资源。以村两委、乡镇、县为代表的现代治理组织在黄村的治理中无法取代黄村村务理事会的治理效用。挖掘乡村社会本身所含有的特殊资源,也许是宗族底色下大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基层治理;村庄治理;宗族组织;治理主体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43(2019)02-0070-08
      乡村的有效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重要环节,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逐步实现乡村治理的“结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将有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2](P234)。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宗族底色浓厚,在传统的“双轨社会”[3](P275-293)时代,宗族治村是乡村治理的基本治理方式。改革开放后,原本在集体化时代销声匿迹的宗族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复苏,宗族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作用在华南地区效果明显。黄村因千年聚居,不断繁衍,处处显示出大型村庄的特征。通过对华南黄村各个治理主体的分析,探讨这样一个具有宗族底色的大型村庄是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的,对宗族底色下的大型村庄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宗族大村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展示
      (一)宗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宗族底色下的大型村庄治理研究
      中国是一个宗族传统深厚的国家,宗族与村庄的联系尤为紧密,中国传统社会也都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宋明之后,宗族村治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形式,村治与宗族往往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为了更加有力地控制乡村社会,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宗族村治這一模式,随着集体化时期“破四旧”,显性宗族活动逐步消失,但基于血缘和文化认同的宗族联系依然存在。改革开放后,原来已经在集体化时代消失的宗族在中国农村逐步复苏,尤其以东南地区为盛,修缮族谱、建庙修祠、拜宗祭祖、寻亲会友在基层社会蔓延开来。村治对宗族的依赖随着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力度的减弱而有所加强。
      近年来农村宗族复兴在于:一是经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党政组织财政能力弱化,没有能力承担起农村发展的基本职责,或缺乏实现其职责的能力;二是制度层面,人民公社被撤销后,新的乡镇政府建制村体系对农民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乡镇政权并没有成为完整的一级政权,同时也没有完整的财政能力,缺乏了相应的施政能力”[4],基层社会的“弱秩序”甚至“无秩序”让农民产生了不安全感,村民还是基于传统,选择最为可靠的血缘关系来保障自己;三是传统方面,建国以来宗族势力虽遭到打压,宗族的血缘体系与聚居环境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而遭到毁坏,农民个体不足以对抗生产生活中的风险,“物质生产力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量,以冲跨村落家族文化这一古老而又牢固的社会生活体制”[5](P29),因而宗族治村是农民基于传统自然而然的选择。
      (二)大型宗族性村庄的界定:基于宗族底色的“大”
      所谓宗族性村庄,是指在一定村庄内具有同一祖先血缘的村民相对聚居而形成的一种村庄形态,因其姓氏所占比例和宗族文化色彩强度可以划分为:单姓村、多姓村、杂姓村。国内学者大都以村庄治理为基底,从宗族与村庄正式权力的相互关系,探究治理不同类型的宗族性村庄的机制。
      大型宗族性村庄不仅具有宗族村庄的基本底色,而且还具有“大”的基本特征,目前尚无学者对其进行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义。笔者根据在华南黄村的调研,对其“大”进行一个初步界定:一是人口规模较一般村庄大;二是基于人口规模的同一姓氏占比大;三是基于认同的村域面积大;四是产业规模大;五是对社会影响力大。在这五个“大”的特征中,最主要的是基于人口规模的宗族比例大,才使得其宗族特色更加显性,其余特征也都是基于第一、二方面的“大”而衍生出来的,这也使得其较一般宗族性村庄更具特点。这种类型的村庄较一般宗族性村庄,人口更多、宗族化程度更高,其治理成本较一般宗族性村庄更高,其治理难度也更大。
      (三)黄村的特殊之处:宗族与村治的再度叠加
      黄村是一个基于血缘认同的超级聚落。在国家行政体制上,黄村根本就不存在,是一个基于血缘和文化认同的大型宗族性村庄,是被村民认可的一个宗族实体,在整个遂县甚至雷州半岛都有很强的宗族认同,至今建村已达千年,可谓历史悠久,是一个历史名村。就其人口规模来看,域内人口达到2.5万人;就其姓氏占比来看,王氏人口高达2.3万人,单姓占比高达92%;从其村域面积来看,该村文化领域达到36平方公里,是一般村庄的数倍。
      宗族组织领导村庄治理。黄村存在着以村民理事会为名的宗族组织——黄村村务理事会,是整个黄村宗族名义上的领袖,在整个黄村范围内也唯有这样一个统摄组织。在黄村这个血缘文化共同体内包含着南兴、高碧、九东、北合、新村、塘口六个建制村和华封村、陈村田、庞村坎三个村民小组,是一个跨多建制村的宗族聚落。因而在黄村的治理过程中既存在国家权力不断下沉所带来的正式权力组织,又存在由原本的正式治理组织变化到现在的非正式治理组织。
      血缘组织造就超大的社会影响。一是涉及产业多。黄村村民不仅明面上涉及建筑业、建材业、金融业、服务业以及矿业,而且还有私底下靠着替人“看场子”、开赌场和放高利贷等黑色行业。二是富人群体多。黄村富人群体规模大,全村资产在千万以上者达百余位,家资过亿的有十数位,村庄首富据传高达百亿,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三是社会影响大。黄村1991年、1992年连续两次与邻村发生宗族械斗,双方互有死伤,社会影响极大,黄村人自己都说“他们是害怕黄村人,他们说,黄村稳定了全市就稳定三分之一了,县里就稳定了一半”,同时,“与外群体的冲突,可以对群体身份的建立和重新肯定做出贡献,并维持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界限”[6](P23),这使得宗族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相关热词搜索:宗族底色村庄治理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