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细说防空与压制防空

    细说防空与压制防空

    时间:2022-09-09 18:2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俄罗斯空军苏-27P 战斗机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立方体”导弹的具体性能和原理,只有吃透这种防空系统的性能和细节,才能有效防御和攻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讲一讲“立方体”的运用,并针对其谈一谈防御和进行防空压制、防空摧毁的办法。

    “近快”还是“尽远”,是个问题


      讲完了“立方体”的主要性能和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战术运用。如果只给你一套“立方体”防空系统,去偷袭对方的战机,该怎么做?可能会有两个选择:第一,尽量前推,在对方飞行航线正面实施尽远拦截。第二,在需要保卫的目标附近守株待兔。
      大多数情况下,指挥官会选择第二种方式,毕竟它是一种点防御系统,其射程、航路捷径都很有限,其拦截正面宽度只有18×2=36千米。除非有特别确切的情报来源,否则很难保证自己能够压准敌方的航线。当然,如果有确切的情报支持,或者敌方飞机愚蠢、轻敌到多次使用同一航线,“压航线”拦截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地实施打击。当年中国空军的543部队(地导部队)就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机动转移,不断设套伏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一旦发现目标,如何打也是一门艺术。通常来说,火控雷达一旦对目标实施连续跟踪后,便开始解算射击参数,一旦目标进入导弹的发射包线,也就是说其计算的瞬时遭遇点进入了杀伤区,理论上就能开火射击了。
      到底什么时候开火,这就和目标属性、防空作战的意图以及指挥员的指挥艺术有关了。如果敌方大机群杀气腾腾地奔着你来的(这可以看航路捷径),要先拿防空系统“开刀”了,你还准备玩“近快战法”,那可能还没等己方发射导弹,敌方的防区外导弹就招呼上了。如果敌机是多机打算实施饱和攻击,也要尽早发射然后实施火力转移打另外目标,这时候尽管可能命中率降低,但是能把敌机赶走,也算是完成了保卫目标的任务。如果就是一架形单影只的飞机,那把它放近点,以求较高的命中率“也是极好的”。
      无论是“近快”还是“尽远”,通常都要尽量缩短制导雷达的对空辐射时间,这是在反辐射导弹白菜化的今天,必须牢记的法则。当年南联盟包括“立方体”在内的防空部队之所以能够保持90%以上的生存率,就是掐好了“哈姆”反辐射导弹的发射时间,制导雷达开机以秒计算。
      当然,这总体上是一种弱者对强者的思维。如果你的地面防空系统体系化、抗干扰能力比较强,也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方式。俄罗斯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对抗反辐射导弹的一个办法便是直接击落,其雷达一旦发现已经跟踪的目标出现了一个临近的分离目标,就立刻对其进行截获跟踪和拦截。
      如果防御一方分析出了来袭飞机的航线,在航线附近伏击仍然是一个好的选项。若是不具备对地打击能力的飞机,一名成熟的指挥官,肯定是要放近了再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近快战”法。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当年就是用这一战法击落多架U-2。否则“打草惊蛇”,对方很快就能脱离杀伤区。但能在多近打,也还要考虑目标的航路捷径,也就是看压航线是否压得准。
      打迎头目标,完全可以在目标尚没有进入杀伤区时便开火。而打尾追目标,即便目标尚处于导弹的杀伤区,也不见得能追得上。这取决于火控系统计算的导弹与目标的瞬时遭遇点。但这个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说本来是迎头飞来的飞机,发现被攻击后立刻U型转弯脱离,这就变成了尾追目标,原本在导弹的发射区内,很可能也就打不上了。

    机动、干扰两相宜


      上面主要谈了防空一方,我们再来看看飞机这边。如果是一架苏-27战斗机,要想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雷达锁定并照射了。不过,对于初期型苏-27来说,有效、精确的告警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苏-27使用的雷达告警接收机为SPO-15(L-006)型。按照俄系武器专家杨政卫的观点,这种雷达告警器相对比较原始,缺点一大堆。首先,其定位精度低,前半球也只能达到10度左右。其次,它是模拟系统,不存在数字式的数据库,只靠屈指可数的电路板模块记录想要告警的已知的雷达数据。实际上主要是当时西方的几种典型的战斗机和防空系统火控雷达。它会通过简单的俄文字符在显示器显示。另外,其告警逻辑也非常简单,需要在以毫秒计的时间内收到的脉冲串达到一定数量,或者达到一定功率。它很可能无法对边跟踪边扫描模式的雷达进行告警。
      在面对“立方体”时,可以肯定它无法对营属的目标指示雷达以及1S91的1S11搜索雷达做出有效告警。只有当1S31跟踪和照射雷达开机,对其进行截获和照射时,它才能做出告警。但这时候,距离导弹发射只有二十多秒钟的时间了。
      对于苏-27飞行员而言,一旦发现雷达告警,如果以自保为第一要求的话,还是要“扭头就跑”,同时降低飞行高度。所谓扭头就跑,也就是U型转弯。该动作一方面通过横向机动迫使导弹机动,消耗其能量(对于一些脉冲多普勒雷达,U型转弯也会使其短暂丢失目标,因为此时的径向速度为零)。另外这一动作可以变对方迎头拦截为尾追。尽管地空导弹系统的杀伤区并未变,但是发射区发生了变化,这就可能让导弹的瞬时遭遇点超出了杀伤区。而且,射击对尾追目标的最大速度是有限制的。按照部分资料的说法,“立方体”打尾追目标时,目标最大速度限定只有300米/秒。所以,在面对攻击时,战机通常采用降低高度加速脱离的战术,该战术有相当大的概率能逃出“立方体”的魔掌。
      一般来说,战机向外逃逸的过程实际上是看谁先飞抵了杀伤区的远界,而不完全是简单地和导弹“比快”。3M9导弹在杀伤区内飞行大部分時间都是主动-段,尽管冲压发动机在低空飞行的进气阻力大,但是其速度仍然是超出刚刚能超音速飞行的苏-27的,他们的距离在杀伤区之内,只能是越来越近。
    相关热词搜索:防空细说压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