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历史连续性思维审视下的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连续性思维审视下的高考历史试题

    时间:2023-02-03 15:0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金文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界针对如何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大概念、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深度思维培育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在教学中都应重视历史的连续性,新教材与新高考层面上都聚焦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连续性思维是新高考考查的重要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运用历史的连续性思维认识高考历史试题,本文试论述之。

    一、历史连续性思维的深刻内涵

    历史连续性思维是一种观察社会和历史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19世纪时历史连续性作为一种历史观念由德国史学理论家德罗伊森引入历史理论。这一历史理论的内涵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指线性的历史时间與历史过程的连续。德罗伊森认为历史连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态出现,新形态是接受上一个形态中的内在力量而形成的,并且在新形态中继续保有这个内在力量,我们在连续的历史中掌握到了“时间”这个观念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正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历史。[1]二是指连续性的历史是由史家建构出来的历史认识。李凯尔特认为现实历史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表现出一种变化和发展的连续性。第二,现实中一切历史事物都是互不相同的,它们都具有特殊的、有个别的特征。他把第一个特点称为“一切现实之物的连续性原理”,把第二个特点称为“—切现实之物的异质性原理”。要把握现实历史,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即通过概念把现实历史的连续性和异质性分开,或将现实历史都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被理解和被认识 。[2]福柯也认为“连续的历史是一个关联体,它对主体的奠基必不可少”[3]。综合来说,历史连续性思维就是这样的思维方法,在“同质性”的前提下,将历史事件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在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中探寻历史事件的缘起、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分析促进历史事件持续发展的动因,还原历史发展的源与流的关系,总结历史进程变化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历史发展的走向。

    二、理解历史连续性的三个维度

    2021年湖南省高考历史1题: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1.同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

    传统历史叙事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连续性的形成是史家将特定事件与此前发生的事件、同时代其他领域发生的事件以及后来发生的事件, 以时间、概念、单位(国家、民族、人群等)为框架,有逻辑地进行历史编纂,形成一个具有缘起、发展和结局的历史叙事。史家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从每个时段选取一个核心事件或问题加以讨论,在整个研究框架中,各个时期前后相续,利用各个时期的核心问题使彼此关联,构成一条明显的时间之流中的变动主线[4]。所以在历史连续性史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叙事,包含着这样的假设:从特定时空尺度所发生的全部事件可以建立起同质的因果关系系统。在纵向的历时性维度上,史家将都处于线性历史时间的历史事件编纂起来建构成同质性的陈述;在横向的共时性维度上,历史事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空间性维度上,社会由人、物、事件等组成;最后,假设这些历史事件可以被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古代、近代和现代之类整合在一起。结合上述,同质的连续性历史主体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特征,历史主体可以是具有连续性特征的概念、结构、事件等。

    对试题的研究与分析,必须要将历史问题置于相应的学术情境。“天”在西周是至高神,到了西周末年,也有人把“天”视为自然现象。“天”和“道”在西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即道路。但到了春秋时期,“天道”已成为流行的概念,含义大致有两种,一是神秘主义的,最为流行,认为天道、天命是“天”的意志表现。另一种是模糊的概念,认为天、地、人统一的必然性、规律性。[5]从概念范畴的大小来看,本题应以“天”的概念为贯穿始终的历史主体,而非“天道观”。学者根据《诗经》中人们整体上对“天”的“态度”作为核心问题,将《诗经》中处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涉及到对“天”态度的历史事件加以考察,建立起同质的因果关系系统,从而使历史叙事对象而预设的历史主体具备整体性、统一性特征。

    2.长时段连续性的历史时间

    历史连续性思维强调长时段。“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6]历史的发展就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中注重审视历史的连续性,主要是由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决定的,将历史事件置于长时段中审视和分析,是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发展进程的前提条件。因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力量却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起作用并被把握……短时段的历史无法把握和解释历史的稳定现象及其变化”[7]。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时代性、阶段性特征,因为历史活动总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非常态发生的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阶段性特征。这些历史活动为人们观察历史过程中各阶段之间的变化提供了视角。

    本试题在时间维度上注重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把“天”这一历史主体,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进行长时段观察,同时又注意到随着“《诗经》风、雅、颂的时代”变化,人们对“天”的态度”由“颂天”变成了“不理天”。

    3.同质连续性历史主体的动力

    历史主体历经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或复合动因,而且是贯穿始终,持续性起作用的,否则停滞不前的历史主体就不可能经历各个历史时期,也就没有所谓的历史连续性。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动力,获得科学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分析历史的根本方法。我们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将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追寻历史连续性发展的动因,才能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即要从当时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从政治、军事、法律、外交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还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及个别有历史影响的个人、组织、集团的目的、利益、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中去认识人类历史[8],将不同的视角与层次综合起来,得出对历史过程的系统性认识。

    推动西周至春秋中叶推动人们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变化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在西周统治稳定时期,天、祖和王是不能非议的,只能崇拜和歌颂。西周的灭亡,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政治兴衰的原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天子式微,诸侯、卿大夫崛起,特别是人民的地位的提高。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步入了有别于青铜时代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土地所有、占有、使用关系日趋多样化;二、剥削方式由西周的“籍田以力”转向力役、租税,家庭个体生产逐渐普遍化;三、工商業有了迅速的发展,私人工商与官府工商形成抗衡的力量。社会思想与观念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的变革相辅相成,这个时期探讨政治思想的问题最多,其主要倾向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冲破西周天帝与天子观念的藩篱,面向世俗、实际和人民。这是因为西周灭亡后,接踵而来的春秋时代长期的战乱和争夺,把人们推到了现实争斗的第一线。有些人把这一切归之于天命,但更多的人从现实政治中寻求根由,他们认为政治的兴亡不是取决于天,而取决于民心背向以及君、臣的政策与品质,天的神秘主义减少了,人文意识增强了。这是神权政治衰落和世俗政治思想兴起主要标志。

    三、历史连续性思维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成功地获取、加工历史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心理调节机制。[9]标识和解释在历史时期内的变化和连续性是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之一。在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历史连续性思维,在英国,2007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将解释历史的连续性作为一项关键概念,在加拿大,认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基准的评估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具体表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10]

    2.有利于建构历史学科通史知识体系

    我国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和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又根据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设立单元内容,即“点”—“线”—“面”相结合,“点”是具体的重大历史事件,“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关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这种课程设计将重心放在“面”的呈现上[11],它通过“横向联系的整合,就是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整合在一起,拓宽历史的视野……纵向联系的整合,即对历史发展前后联系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从而形成对历史长时段、清晰的认识。”[12]因此运用历史连续性思维方法建构通史知识体系符合当前历史教学的要求。

    3.有利于拓宽历史认识的时空范围

    高考试题在考察历史概念时,横向维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从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展开;纵向维度通过建立相关史实的时空联系,要求学生对较长时段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加以概括和说明,创设情境考察概念要义[13],要求推导出历史主体发展与变化的动因,形成因果逻辑的历史解释。历史连续性思维历史恰恰体现了这一点,突出历史发展纵向的长时段和横向共时性、空间性的整体研究视角,强调在分析历史时,要关注细节又要有细节背后的整体关怀,拓展了人们分析历史问题的时空范围,是分析历史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注重历史连续性是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题中之义。运用历史连续性思维方法分析历史发展过程要求我们在充分理解试题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既要具备整体思维,又要重视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通过唯物史观原理、立场、方法追寻历史发展的动力,进行因果逻辑的历史解释,揭示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历史连续性思维拓展了我们分析历史问题的时空范围,深化了我们对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涵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德]德罗伊森著,胡昌智编选,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2]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3][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页。

    [4]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17页。

    [5]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6页。

    [6][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张慧君译:《资本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7][法]J·勒高夫等著,姚蒙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社,1989年,第27页。

    [8]于沛:《历史认识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9]郑林、赵璐、孙瑞:《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中国考试》2019年第8期,第15页。

    [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12页。

    [11]徐蓝、方美玲:《核心素养统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徐蓝先生访谈录》,《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10期,第6页。

    [12]李卿:《回归历史学科本质 凸显历史育人价值——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思路、体例结构及教学建议》,《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11期,44页。

    [13]徐奉先:《传承红色基因  把握历史规律——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述评》,《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年第7期,第7页。

    猜你喜欢 连续性时段历史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民族文汇(2022年16期)2022-05-18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赢未来(2019年3期)2019-07-30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综艺报(2018年17期)2018-09-14连续性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4期)2016-11-19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历史上的4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6期)2009-01-11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连续性审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