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时间:2023-02-10 23:4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杨彬 王兵

    摘要:从阐述数字人文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强调数字人文在实现非遗档案的整合、发掘多元多维的价值以及非遗档案共享与跨界交融方面的作用,在分析数字人文与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而剖析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具体对策,包括转变工作思想理念、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以及引入先进数字技术,以期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文;
    非遗档案;
    档案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3.5;
    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21)04-078-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档案科技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研究”(2021-R-0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非遗是人类文明“活的记忆”,突出的特点是非物质性,所以易遭到破坏或陷入无人传承的境地,以致消亡。非遗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保护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1]数字人文能充分挖掘非遗档案的内在价值,为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全新发展契机,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

    一、数字人文与非遗档案开发利用

    数字人文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特点,有利于非遗档案进一步整合,进一步发掘非遗档案多元多维的价值,实现非遗档案共享与跨界交融。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能有效整合非遗档案资源,充分挖掘非遗档案的内在价值,促进开发利用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在数字人文理念的支撑下,非遗档案保护相关机构进行联系与跨界合作,运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重新构建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体系,解决档案保护相关机构造成的管理混乱、重复建设、信息分散等问题。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除了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外,还会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映射技术和视听等技术手段实现更好地开发,建立具有人文特点的非遗管理信息系统,展示非遗历史、成果、技艺传承等相关信息,搭建起群众与非遗之间的桥梁,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数字时代,许多档案都通过数字化设备转换成了数字形式,这给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非遗档案开发方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开发方式、数字开发方式和传统与数字相结合方式。[2]

    传统开发方式以专题资料、陈列展览、纪录片、编印出版等形式呈现。各非遗主体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都积极参与,为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位于辽宁省的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主要以图片、文字和实物展览为主,通过展览充分展现了我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期的民族历史文化。苏康宝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守望非遗》,收录了18位泰顺民间身怀技艺的乡土人物,呈现了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泰顺乡土文化。尽管传统开发方式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法摆脱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情况。

    数字开发方式的一种是建立非遗网站平台,另外一种是实体馆利用数字技术驱动数字设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该网站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非遗的专业知识,提供非遗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为我国非遗档案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范式,也为非遗档案信息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自此,全国及各省均建立了非遗档案保护网,非遗网站建设已初具规模,我国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是国内第一家将古代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全数字化展厅,运用了语音图像识别、AI、VR等先进技术,让观众通过触摸屏、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体感捕捉设备、虚拟现实头盔,利用数字文物、数字建筑来理解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历史和背后的文化。

    另外,当前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普遍方式是传统与数字开发并存。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非遗开发与传播机构在传统开发方式基础上,积极引入数字开发方式,形成了两种开发方式优势互补并存的局面,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方式通过图文、实物展览等形式展示非遗信息,开发手段简单、周期短,是用户获取非遗信息的原始方式。数字方式通过智能方式输出,使用户在信息获取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当前,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开发工作,仅限定于某一具体区域的某一主题,受开发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档案内容挖掘深度不够,价值实现不能得到满足,无法实现对于非遗档案的高度整合。数字人文可以解决档案无关联和分散性问题,通过深度挖掘非遗档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重构非遗档案的知识体系,完善非遗档案传播途径,为用户提供关联性的展示平台,使非遗档案熠熠生辉、大放异彩。目前,数字方式开发尚未深入非遗档案资源本体,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非遗档案价值深度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利用理念滞后

    数字人文倡导跨界合作、主动服务等理念,但非遗档案工作一直存在集中建档、重藏轻用的理念,各主体落后的理念对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受到开发利用理念的制约,这使我国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意识到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档案管理机构对收集来的非遗档案进行建档以后,往往档案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对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考虑非遗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二是在非遗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仅靠单个主体开展,缺少合作理念。社会公众也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公众的意识淡薄,造成了开发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此外,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还缺乏技术创新利用的意识,不了解数字人文技术相关知识。

    (二)缺少政策制度保障

    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3]目前,我国缺少针对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数字人文开发、公众参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这限制了非遗档案开发工作的完善和深化。在非遗所在区域,缺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和专项政策保障,非遗档案开发利用涉及部门众多,如档案、文保、财政等,各部门在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上缺少共识,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设计。如今,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领和推动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引起了档案管理机构的重视,但由于人员和资金的限制,致使非遗档案资料归档后,开发利用工作难以科学化和规范化,收集来的档案不能形成完整体系,影响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长远规划。

    1.缺少专业攻坚团队。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最终开发出的项目能否满足用户需求,与开发团队的人员素养相关。目前,我国在非遗档案开发利用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仍达不到深度开发利用非遗档案的要求,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技术能力有限的问题。一方面,在非遗档案资料收集上,收集工作需要耗时耗力,难度较高,没有充足人员的支持,导致许多重要非遗资料遗落民间。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档案知识和技能,不熟悉建档流程,在整理立档时,档案资料不能快速归档,导致档案开发利用项目不能正常开展。此外,由于非遗档案内容丰富,涉及专业学科较多,在开发利用时,开发人员不仅要掌握档案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利用数字新技术创新开发渠道,如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的利用需求。

    2.开发利用深度不够。社会公众对非遗档案的利用需求一般不是硬性的,同时工作人员对非遗档案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对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在数字化开发中,没有跟上数据时代的步伐,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大环境下的技术水平,非遗档案开发层次与社会公众利用需求适配度较低。在数字时代,非遗档案也逐渐由纸质向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展,丰富了非遗档案的信息表现形式。但这种简单的开发方式,不能形成完整的非遗档案知识体系,满足不了现代信息发展的多样需求。语音图像识别、AI、VR等数字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非遗档案开发方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非遗信息,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但这些技术的应用仍处在试验阶段,并没有得到推广。

    四、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转变工作思想理念

    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与传统开发有所不同,要求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基层,与群众密切接触,掌握社会公众的需求,确定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切入点。开发团队要深入全面地研究非遗档案的社会与人文价值,确定开发利用的形式,合理规划非遗档案开发利用项目。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档案拥有者应转变原有的“重藏轻用”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发非遗档案。因此,数字人文视域下创新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调查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明确目标受众,强化“用户细分”的人文服务理念,主动采用创新技术,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开发,使非遗档案内容和服务方式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真正体现非遗档案价值,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非遗文化。

    此外,在数字人文开发背景下,必须明确不同数字技术的适用性,不能拒绝新技术,也不能唯技术论。数字人文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明确技术只是手段,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是最终目的,要深入了解开发工作的实际技术需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服务非遗档案开发,以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精准、系统、深度开发利用。

    (二)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

    我国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政策法规落后于实践,相关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保障非遗档案开发的有效协调、有序进展以及合法利用。

    我国发布了一系列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但没有数字人文在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信息。因此,需要研究修改现有法律法规,根据非遗档案的自身特点及开发具体情况,补充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非遗法律法规制度。此外,要建立健全非遗档案开发利用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政府要依法把非遗保护经费列入预算,支持非遗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拓展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完善社会资金招募体系,多渠道资金注入以保障开发利用工作的长期运行。

    数字人文视域下对非遗档案进行开发利用,要明确数据标准与技术标准。标准化是非遗档案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发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若各开发主体标准不一致,会影响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只有数据标准与技术标准统一,各非遗主体在开展开发工作中才有理有据,才能实现非遗档案数字资源的组织、整合、开发、利用。因此,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存储格式、数字化、元数据等标准体系。

    (三)构建协同联动机制

    非遗档案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来源广泛,需要开发团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技术背景。单一机构受人力财力资源的限制,很难满足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需要。因此,非遗档案开发需要构建多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多机构跨领域合作打破学科壁垒、跨界集成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挖掘非遗档案潜在价值,拓展非遗档案开发深度、广度,满足社会公众对非遗档案的利用需求。

    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利用涉及四类主体:档案管理机构、相关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和社会公众。档案管理机构主导非遗档案开发项目,负责制定开发利用规划、提供非遗档案资源。相关学科专家包括历史学专家、文学专家、艺术学專家等,从不同的开发视角,提供专业学科知识,关联学科知识。技术专家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建设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平台。社会公众的参与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和利用热情,在开发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承担一些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如标引、纠错等。

    数字人文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的具体方式是:负责开发的档案管理机构将非遗档案资源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分派给开发团队。开发团队根据开发规划、数字标准进行开发,并将简单的工作分配给社会公众,协调统筹建立非遗档案利用平台。最后,档案管理机构提供统一的非遗档案平台给公众利用。

    (四)引入先进数字技术

    文本挖掘技术是从大量的信息中发现潜在的内在联系、规律等,抽取有效、有用、有价值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组织信息的过程。[4]海量的非遗档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建筑、民俗等知识,文本挖掘技术对用戶检索档案行为进行捕捉,分析用户群体以及利用频次较高的档案,系统归纳出用户兴趣与使用偏好,构建用户与非遗档案之间的关系网,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热点主题,开展编研工作。文本挖掘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种,通常包括文本标题识别、信息特征提取以及信息数据分析等流程,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专题特色非遗档案编研信息库。文本挖掘技术突破了传统方式的地域与耗时局限,提升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实现了高效率的非遗档案资源深度编研,而且将人性化理念得到贯彻与体现。

    关联数据技术就是使用资源描述框架(RDF)对开放的数据进行描述,利用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对有关数据进行命名,并对数据进行发布,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获取这些数据。关联数据技术对海量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内容分析,抽象出所涉及的概念,利用关联数据的知识组织功能,建立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再将概念形式化为知识本体,串联人、事、物,形成相互连接的关系网络,提供精准语义检索服务和关联推荐服务。非遗档案开发通过对非遗数据进行技术描述,根据非遗档案实际进行命名,实现人与物、人与事之间的关联。如人与物的关联就是传承人与其相关非遗实物之间的关联;
    人与事的关联则是传承人与非遗项目之间的关联,以反映某一非遗项目的发展沿革等。关联数据技术可以挖掘并呈现非遗档案中的隐性知识,甚至在利用的过程中产生新知识,提高了非遗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促进档案资源的深度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表达、模拟现实空间世界和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的工具。非遗档案具有地域分布广泛的特性,例如民间美术剪纸,分布于河北、浙江、广东、云南以及辽宁等地区,受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影响,各地的剪纸技艺具有不同的特色。GIS技术可以很好地揭示这个特性,将我国分散的非遗档案进行集成和地图展示,方便用户查看非遗的分布情况和演变历程。GIS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检索方式,可在地图上浏览查找非遗档案,移到感兴趣的非遗标签,查看产生年代、传承情况等信息,也可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细说明。GIS技术实现了点对点的对应,用户在利用非遗档案时,获取非遗文化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空间和时间的穿越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VR)是将人们的想象通过仿真的方法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5]增强现实技术(AR)是VR技术的拓展,把现实世界中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并叠加,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6]VR/AR技术可以还原非遗的原貌,使非遗档案动起来活起来,让公众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提高公众利用意愿。“数字敦煌”项目是利用此技术进行非遗开发的应用案例,对敦煌石窟和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用户可通过数字球幕电影观看洞窟场景,在网站沉浸式场景中漫游。VR/AR技术应用于非遗,一是构建非遗档案线下体验,通过VR技术进行场景重建,使用MAYA等三维软件对非遗建模,然后利用UnyT3D等软件实现交互式漫游;
    通过AR技术将非遗相关的民俗文化等信息与档案展品相叠加,用户通过智能终端可以浏览、操作这些信息。二是建设非遗档案网上虚拟展览,利用360度全景技术、Web3D技术等实现沉浸场景的体验。VR/AR技术综合运用带来极具现实效果的体验感,有助于用户对非遗的了解与认同,更好地实现非遗档案的价值。

    五、结语

    建档只是保护非遗的第一步,深入挖掘非遗档案中的价值,提供广泛的利用服务,实现非遗传承和发展才是目标。传统的非遗档案开发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数字人文突破了原有的局限,为非遗档案开发提供了理念支持以及技术手段,对非遗档案进行深层次的价值挖掘,以数字化的形式延续非遗生命,实现了文化传播与遗产保护价值。

    参考文献

    [1]任越,许娜.基于文化自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式保护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4):26-30.

    [2]孔明月.数字人文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3]王悦.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4]彭小军.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8):66-68.

    [5]余瑞.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室内建筑设计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21(8):106-107.

    [6]张艳娟,王赛春,刘水英.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展陈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北京档案,2021(8):32-33.

    责任编辑:桂峰兰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 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图书与情报(2017年6期)2018-03-12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7年5期)2018-01-02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科学与财富(2017年30期)2018-01-01数字人文2011—2016年研究综述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3期)2017-07-23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6期)2017-06-30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6期)2017-06-30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5期)2017-05-31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年1期)2017-03-25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5期)2017-02-18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5期)2017-02-18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开发利用人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