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我国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价值、实践与发展路径——基于常州经验的审视

    新时代我国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价值、实践与发展路径——基于常州经验的审视

    时间:2023-02-25 15:4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周铭扬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党和国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体育认知水平与层次的提升。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不足成为肘制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变迁,在这一过程中社区体育逐渐成为群众体育重要的组织形式。新时代的背景下,社区体育公园作为社区体育功能与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发展空间巨大。《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明确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纳入各地区制定行动计划中。政策出台支持下,上海、广州、重庆、南京、常州等各个地方陆续开启了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的热潮,但部分社区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理想。归根到底,是由于对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定位与特征分析不够到位所致。通过文献梳理研究发现,我国有关社区体育公园研究的17篇文献主要集中于社区体育公园规划设计[1];
    社区体育公园发展现状[2];
    社区体育公园的社会满意度[3]等微观实践层面,还未能将宏观制度、中观机制及微观实践的多层面有机结合。不管是从背景分析和认知把握层面,还是理论认知和建设经验层面,现有研究关注的维度与深度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将社区体育公园置于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纵深式探究,从社区体育公园概念、功能与特征的基本认知,到共生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的多维度价值审视,以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地方实践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加强对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为社区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1 社区体育公园的概念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和智力为基本手段,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4]。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体育公园的雏形,这一时期体育场选址已经开始和自然风光相结合,主要用于体育竞技、辩论、聚会等。我国关于体育公园最早的定义可追溯至1982年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体育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园,既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有充分的绿化布置,可作为体育运动比赛和日常练习场地使用,同时可供运动员和群众休息游憩[5]。在社区体育公园相关研究中最常用的术语有社区体育、体育公园及社区公园,尽管这些术语在概念内涵方面不尽相同,但随着体育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公园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完善。从发展趋势看,社区体育场地将与城市绿地、公园、广场等相结合[6]。由于小型健身组织备受青睐,社区体育将往小型化方向发展[7]。而社区体育公园则会是社区体育未来发展的具体场所,是社区体育场地与社区公园的综合。现阶段社区体育公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概念。本研究认为,社区体育公园是通过政府或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配备较为齐全的体育设施服务,且具有一定绿化规模的场地,以满足居民运动健身、休闲游憩与交流互动等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目的。

    1.2 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

    在明确社区体育公园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区体育公园所具备的功能,将有助于更好地对社区体育公园进行功能设计与定位。功能分析就是要将社区体育公园视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对其进行剖析,逐步认识、分析、研究其各个局部功能,明确各局部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能够准确地把握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系统。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基本功能与衍生功能两个层面(见图1),其中基本功能是社区体育公园应该表现出来的核心功能,核心功能贯穿于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

    图1 社区体育公园的基本功能与衍生功能

    同时,基本功能应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社区体育公园的基本功能包括:提供健身锻炼的场所;
    提供群众体育比赛的场所;
    提供观赏体育赛事的场所;
    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社区体育公园的衍生功能则是在基本功能基础上的延伸,起到辅助、维持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社区体育公园只有实现了基本功能,在适宜的外界环境和相关社会组织、市场机构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发展衍生功能。社区体育公园的衍生功能包括:提供体育文化宣传的场所;
    提供健康知识普及的场所;
    提供人际交往的场所;
    提供体育产品服务消费的场所。

    1.3 社区体育公园的特征

    社区体育公园作为具备运动功能的专类型公共体育设施,不仅应具备一般公园的特征,同时也应突出其体育休闲的主要功能。结合社区体育公园的概念与功能,其特征分为以下两方面。

    1.3.1 继承性特征

    “继承性”体现出社区体育公园和一般公园具有一部分相似的特征。(1)大众性。社区体育公园的设施设备需要满足一般居民的使用需求,即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社区体育公园在特定半径内服务周边居民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可达性和服务力。(2)园林性。社区体育公园始终是“公园”,而不是体育馆、运动场,通过园林景观和运动场地的有机融合,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和游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景观性。社区体育公园不仅要关注居民在公园内部的感受,更要充分发挥公园在城市高度中所能发挥的景观作用。规划设计过程中在强调公园景观塑造的同时,更要兼顾公园和城市环境的景观融合[8],达成和谐统一的效果。

    1.3.2 独有性特征

    “独有性”是社区体育公园有别于一般公园的重要部分。(1)专业性。社区体育公园的专业性要求其能承担周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需求,这就要求在设计、施工与后期管理中不仅需要园林相关专业的指导,更需要与体育专业深入融合。但同时要注意到,社区体育公园有别于专业体育公园,其专业性更多体现在“休闲体育”层面,服务对象是周边居民,应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分。(2)安全性。体育活动作为社区体育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其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公园内的各种体育活动设施应定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检修处理,对于未能及时检修的设施要设置警示标牌。同时,公园内应配备一定的服务人员,尤其应具备相关的体育运动指导和意外伤害事故急救技能,对于居民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及时跟进和处理。(3)参与性。社区体育公园通过健身步道、多功能球场、健身广场等功能区塑造体育运动功能预设,营造出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居民在公园预设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受到了一定引导,从而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2.1 共生理论视角

    “共生”一词最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安通·德贝里提出:“共生”是不同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8]。共生作为一种自组织现象,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逐渐衍生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并且广泛覆盖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9]。在社会学领域,共生作为一个结构清晰完整的组织框架,由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四大要素构成。共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与发展,各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在“互惠”“双赢”“共存”的指导理念下不断发展。共生理论特别强调,共生系统的良性演化进程应遵循共生单元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进化的基本原则。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其作为共生单元与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市场机构等共生单元的共生,彼此间相互联系,存在较高的共生密度。共生单元基于“政策相关条例的制定、颁布、实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等共生界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一体化社区体育公园共生模式,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三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有利共生环境下,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对于破解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不高、群众体育参与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从而满足社区周边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

    2.2 田园城市理论视角

    回望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环境,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GDP的发展,但由此带来了城市居住环境拥挤,就业严重不足,以及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难题[10],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早在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的规划理念和城镇理想类型[11]。“田园城市”的理想类型和特征,即小规模小尺度的空间规模、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的格局布置、快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以及一体化的城乡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受到19世纪中叶工艺美术运动与浪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符合当时广大民众对健康居住与美好生活的憧憬[12],其理念虽然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却从规划思想上很好地解释了契合居民生活场景的空间模式与布局结构。美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将田园城市视作“一种现实与未来连接的独特城市形态”[13]。社区体育公园作为田园城市的现代版演绎,与其理论主张的“环境绿色健康、社区温馨浪漫”不谋而合,社区体育公园要注重“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居民体育氛围养成、居民运动水平提高”。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的任务是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那么新时代体育则承载了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实现中国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于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公园而言,其必然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核心要义在于如何实现“体育、环境、健康、人文”等多要素的有机融合;
    如何重拾甚至重构失落的传统文化体育共同体;
    如何构建适合居民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

    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常州市作为江苏省体育现代化试点城市和首批体育强市,已连续多年荣获国家“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在公共体育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14]。2014年,常州在江苏率先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9平方米,同年,常州市完成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全国“第一单”[15]。2015年,常州市市本级及辖市(区)全部创建成为江苏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2016年,常州市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6]。常州市以“体育即民生”理念引导公共体育治理,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治理机制,通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使制度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社会力量参与积极,重视监管和绩效考核;
    始终坚持城乡一体,深化培育社会体育组织的三大举措不断推动公共体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3.1 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经验

    3.1.1 良好的顶层设计推动

    《常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明确指出了“重点实施社区体育公园试点工程”的任务[17]。至此,常州开始了对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实践层面探索。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不仅是建设健康绿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城市生态绿色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其独特的大健康、大生态、大融合的发展理念,增强了生态绿色城市的建设品质并且丰富了生态绿色城市的建设内涵。2017年,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被纳入常州“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目标在四年内建设100座体育公园,其中以社区体育公园为主。

    3.1.2 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常州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不单单是解决公园数量提升、公园质量提高的问题,而是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随着公民认知水平、民主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是要解决好能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保障公共体育权益为每位居民所享。在2017年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筹备阶段,常州市规划局不仅成立专家组进行规划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常州规划”微信公众号进行了社区体育公园问卷调研活动。结合问卷调查实际情况,社区体育公园定位为小型社区运动场地的延伸,大型区级市级体育场所的补充。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选址方面与辐射社区内的居民紧密联系,方便居民体育锻炼,同时不在人口密集社区进行公园建设,做到“亲民却不扰民”。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分两阶段,在第一阶段30座公园的基础上,第二阶段45座公园的布点逐渐向城郊和乡镇拓展,整体布局更加均衡,以此推动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同时,第二阶段半数以上公园面积达到3 000至6 000平方米,其辐射能力和承载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深化了“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

    3.1.3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是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重要因素。社会力量是指能够参与并作用于体育发展的基本单位,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市场机构、社会组织。仅从数量层面看,近些年社会体育组织增长迅速,全国已有体育社会团体2.3万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4万个,高于平均水平[18]。但从能力层面看,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还较为孱弱,90%以上的组织不具备承接能力和资质[19]。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不同于一般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要求参与主体具备以下三点要求:(1)具有较好的资金筹集和监管能力,这是一种准入性能力,要求社会力量参与的前提条件。(2)具有较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执行力,这是一种竞争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运营管理水平。(3)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这是一种发展性能力,使得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能够服务于居民并被居民所认可。常州社区体育公园项目采取的是“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方直接与唯一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签订合同的采购方式,采购信息公布于常州市政府采购网的“采购信息”栏目,采购流程较为科学规范。具有完备行业实力、丰富工作经验、专业后续服务的市场机构深入到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中,体现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3.2 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限度

    3.2.1 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亟待健全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内含型和边缘型社区体育公园占比较高,独立型占比较低。新景社区公园以“智慧”为核心,细分12个运动功能区域,居民利用APP协助体育锻炼;
    环境监测系统,将温度、PM2.5、噪音等数据实时上传至公园屏幕;
    运动人口客流分析系统,为预防灾害、应急预案制定、疏导人群等提供有力保障。但是这类独立型社区体育公园对用地面积、建设成本等均有较高要求导致数量偏少。部分已建成的内含型、相邻型社区体育公园的体育基础设施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弘阳广场西侧地块社区体育公园”仅有两片标准篮球场,却没有单双杠、转腰器、仰卧起坐器等常见健身器材。“木梳路沿河绿地社区体育公园”内的篮球场在7∶00-20∶30的开放时间内没有按时开放。“中吴大桥南引桥下空地社区体育公园”内固定单车破损严重、仰卧起坐器表面生锈。同时多数社区体育公园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虽然在政府采购社区体育公园运营管理项目中包含了卫生保洁、场内秩序管理、群众体育运动指导与培训等服务,但实际诸多社区体育公园内居民肆意践踏草坪、场地内卫生质量低下等情况屡见不鲜,也缺少专业人员对群众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培训。

    3.2.2 采购方式单一使竞争机制缺失

    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运营以及管理采取的是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由“项目实施—项目预算—实施采购—签订合同”构成。单一来源采购也被称为直接采购,即采购方向唯一供应商进行采购。该方式适用于被采购的产品来源渠道单一,或属专利、首次制造、合同追加、原有采购项目的后续扩充等情况。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优点在于采购速度较快,能够节约时间成本、目的性较强。但缺点在于竞争机制缺失,可能造成采购成本增加。结合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适用情况发现,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项目既不属于来源渠道单一的产品,也不属于专利、首次制造以及合同追加等情况。《公共采购示范法》规定,在采购实体的采购涉及国防或国家安全、并断定单一来源采购为最适当的采购方法;
    或出于经济发展、就业、国内优惠等政策考虑情况下,也可适用单一来源采购。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此大背景下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有利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加快生态绿色城市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以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运营以及管理的竞争机制缺失。

    3.2.3 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

    科学可行的监督考核体系是社区体育公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采购方面,75座社区公园仅有“恒生科技园北侧地”“水晶城西侧地块”与“邹区镇”三座社区体育公园的采购公示、招标中标公示、成交公告公布于常州政府采购网。同时在社区体育公园运营管理方面,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运营管理项目分三个批次以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交由常州乐天体育活动咨询有限企业进行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日常安全防护等服务。但是所涉及的社区体育公园数量仅为10座。反映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后续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缺乏相应的依据,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社会公信力降低。而常州市自2014年完成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全国第一单”后,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监督管理措施,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优势完善绩效考核体系[20]。但无论是在监督管理还是绩效考核层面,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还缺乏科学完善的体系支持,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倒逼机制促进社区体育公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4.1 政府统筹协调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

    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与职能体系相匹配,与刚性柔性的规划建设标准相匹配。因此,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及可操作性,体育、发展改革、规划资源、财政等行政职能部门应考虑周边居民需求,考虑当地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习俗。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与规划、园林、体育、环保、质监等多个行政部门相关,应设置社区体育公园统筹建设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破解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九龙治水”的困境,理顺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强化政府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地方落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出台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标准》;
    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基础上依据“城市社区建15分钟健身圈”要求出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用地指标》。对于新建社区,相关部门应预先测算社区的容纳人口基础,评估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标准,精确配置土地资源。在统筹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的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不仅考虑其空间大小、空间布局,更要求在使用价值方面符合周边居民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需求。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社区体育公园的可达性,将“有效服务半径”“距离衰减参数”等关键指标明确,避免出现广场舞噪音扰民等体育活动冲突问题。只有通过统筹协调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精准供给,才能达到引导社区体育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加大社区体育公园财政保障,引入市场机制

    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与教育、卫生、科学技术等领域财政支出总额相差较大,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相对也很薄弱,相对规模较小[21],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首要问题。未来在体育事业财政支出的款项中,应适当增大群众体育事业财政支出的权重与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比重,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预算。要加快引入市场机制,盘活市场资源,改变过去在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中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局面,拓宽社区体育公园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例如,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本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提出“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体育健身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转变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管理的“包办式”模式。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在融资方面积极推动PPP模式,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在主动寻找体育需求且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进行增值服务转化以营利,能达到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共赢的目的[22]。建议采取“建设-拥有-运用”或“委托运营”等模式推进,提高社会资金投入总量。同时,改变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中“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增强竞争性。基于上文社区体育公园中“提供体育产品服务消费”的功能,挖掘社区体育公园潜在商业服务功能,允许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如专业体育服务指导、运动装备租赁购买等,以此激发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积极性。

    4.3 健全社区体育公园配套设施,优化运营管理

    基于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特征以及相关地方条例实行匹配,对已经建设落地的社区公园进行社区体育公园改造时,保证绿地率的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建设健身步道、健身器材,不再新增足球场、篮球场等占地面积较大的场地,以免对公园整体规划造成破坏;
    对即将新建的社区体育公园,考虑周边居民实际休闲体育需求,创造多样化的休闲体育活动场地并匹配相应的配套设施;
    将体育配套设施指标纳入社区体育公园的技术经济指标,例如草地、沙地等非硬化运动场地计入社区体育公园绿化面积,人工塑胶、人工草坪、沥青、公园砖等硬化运动场地计入社区体育公园的园路铺装面积。提倡配套更多的非硬化运动场地,设置综合的健身广场,集中场地进行配套设施布置。

    社区体育公园责任主体要加强市场化运营管理理念,明确社区体育公园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具备的资质,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取专业运营管理企业。充分发挥运营管理企业在资金、人才、经验等高端要素方面的优势,与责任主体展开协商合作,负责社区体育公园的日常运营管理。同时,为避免社区体育公园在市场化潮流下沦为利益集团的盈利工具,应将社区体育公园相关的建设、管理、维护等招投标信息于特定网站向社会公开,避免“定时公开”“定向公开”等问题,全方位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监督机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运营管理企业的积极性和潜力。地方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区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严格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佳的运营管理企业进行通报批评整改,甚至取消合作,对于考核通过的企业予以适度奖励。

    4.4 推动社区体育公园与基层体育社团共生发展

    作为社会组织的基层体育社团,将在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共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对我国15个省市、41个城市的479个基层体育社团进行的调查显示,拥有特定活动场地的组织仅占1.88%[23],47.9%的社团成员认为场地器材设施得不到有效保障[24]。而社区体育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调配机制更加灵活,将为基层体育社团提供急需的场地器材设施。反之,基层体育社团能够发挥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健身运动指导等作用,让社区体育公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成为公园和居民间的良好媒介。需要提高各共生单元的质量:一方面,针对社区体育公园,在公园建设前期进行周边居民的需求调研,增设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残疾人适用的器材设施。另一方面,针对基层体育社团,优化准入标准,简化准入程序,扩大“备案制”和“直接登记注册制”的应用范围,适当降低社团场地、经费等非必要性准入条件,为其获得合法性身份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完善基层体育社团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形成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同时,政府利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构建智慧化的共生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范围内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汇总:社区体育公园包括公园面积、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体育器材种类数量等;
    基层体育社团包括开展项目、人员构成、组织等级等;
    居民包括锻炼偏好、活动时间、身体状况等。平台在网站、公众号、APP公开活动相关信息,对居民偏好度较强的活动进行优先组织;
    基层体育社团进行线上的场地预约,领取活动任务并分配专人前往开展活动;
    居民可同时进行线上报名,参与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反馈,政府应给予满意度较高的社团一定经费补贴。

    4.5 把握社区体育公园文脉,营造现代田园城市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突出了“特色”软实力,是社区体育公园的灵魂,而社区体育公园在体育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社区营造,以体育为介质建立基于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居民新型生活方式。社区体育公园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基本规律,社区体育公园在具备体育功能以外,兼具社区文化功能,彰显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统筹生活、生态的空间布局,补齐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公共体育服务、绿色生态环境的短板。社区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体育”,更需要重视“环境”和“文化”发展。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要尊重当地城市历史形成的街廓与整体涵构,以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惯与需求为前提,要注重社区体育公园和当地文化环境间和谐、共融的关系。环境和文化是社区体育公园发展的两个维度,也是其发展的“一体两翼”。深化文化认同不单是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根基,更是居民汇集的根本动因,社区体育公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体育文化、当地文化的理解,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活态传承。体育拥有社会聚集的强大能量,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推动社区内不同阶层居民的融合。体育以一系列图像、感知、情绪等符号体验社区识别印记和主观的团体身份认同,社区文化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领域界限[25]。利用体育文化要素,使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需求相融合,通过“社区体育公园”这一介质对社区进行重构,深化居民交往,建立沟通互信的渠道,激发居民的公共性与活力。随着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其文化层面的浸润作用使得居民产生共鸣,营造出心灵上的认同和归属,让社区体育公园成为以人为本发展的真实写照,成为居民新的“社区集体记忆”。

    社区体育公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引导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未来应积极推动社区体育公园“人-环境-体育-文化”四者间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荣、和谐发展,不仅让社区体育公园成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休憩娱乐的场所,更需要让社区体育公园所具备的体育转型和文化再造功能,为居民创造绿色、生态、丰富的田园式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公园居民社区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石器时代的居民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9-10社区大作战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在公园里玩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3D打印社区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3期)2020-03-25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7年2期)2017-01-20一见如故红领巾·萌芽(2015年5期)2015-06-16高台居民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12期)2013-05-03
    相关热词搜索:常州新时代审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